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控制露天草莓园神泽氏叶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控制露天草莓园神泽氏叶螨①张艳璇1林坚贞1池燕斌2陈伟2林松3(1.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福州350013;2.福州市农科所;3.福州市城门镇草莓专业户)USINGPHYTOSEIULUSPERSIMILISTOCONTROLTETRA...  相似文献   

2.
1991~1994年以涪陵地区为基点,在水稻种植的垂直分布区域内,作定点系统观察和大面积普查病情,结合自然环境及气象因子分析,将全区划分为海拔500m以下稻瘟病偶发区(I)和500m以上常发区(Ⅱ)2个1级区,其中500~1000m为叶瘟、穗颈瘟常发重病区(Ⅱ)和1000m以上穗颈瘟重于叶瘟常发区(Ⅱ)2个2级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经应用获得理想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水象甲在浙江双季稻区每年发生2代,以成虫滞育越冬。春季越冬成虫迁入早稻田繁殖,形成1代致害种群;夏季1代成虫生殖滞育,绝大部分个体(95%以上)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秋季2代成虫羽化后,大部分迁飞山上草地越冬。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灭生性除草剂克芜踪在稻茬免耕小麦田上的除草效果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1996年秋,在省植保总站药检所的安排下,做了本次田间示范性试验。1试验方法1.1供试药剂20%克芜踪水剂(英国);10%甲磺隆可湿性粉剂(江苏);10%草甘膦水剂(广东)。1.2处理方法共设4个处理(667m2用量);①克芜踪水剂400ml;②克芜踪200ml+甲磺隆5g;③草甘膦100ml;④空白对照。处理①~③每667m2对水40kg,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每个处理面积240m2,未设重复。1.3试验田状况试验田位于本…  相似文献   

5.
台湾稻螟在汕头部分地区上升为稻螟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为害基本情况台湾稻螟是广东省的3种水稻螟虫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局部轻发生。汕头市水稻螟虫一直以三化螟为主,但是近几年来台湾稻螟的发生为害逐渐加重,每年发生面积0.3万~0.7万hm2,大发生年份达1.3万hm2,尤以澄海市发生严重。主害代第二、四代白穗率一般为0.5%~2%,最高达10%以上。澄海市200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调查第三代稻螟密度,平均667m2有3种稻螟1935头。其中台湾稻螟1451头,占75%,三化螟193头,占10%,大螟291头,占15%。枯心率平均1.8%,最高10…  相似文献   

6.
通过1993~1994年对稻水螟的田间调查,黑光灯诱集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该害虫在吉林稻区6月上旬始见幼虫,6月中、下旬为幼虫盛孵期;黑光灯下7月下旬为成虫高峰期。药剂防治可选用3%呋喃丹颗粒剂1.5kg/667m,加15kg细土,或50%辛硫磷乳油0.15kg/667m,加10kg细土于田边深水处幼虫筒密度大的地方撒施,能有效地控制该害虫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传播途径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悦  高宝柱 《植物检疫》1997,11(2):103-104
稻水象甲传播途径研究(二)蔡悦1高宝柱2陈洪存2王新1宋福4刘寿山3(1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2河北省唐海县农林局3唐山市植保站4河北省植保总站)2稻水象甲成虫可以随稻草传播2.1田间调查开展本项调查的目的是弄清在水稻收获季节,稻田是否仍然有虫源存在?...  相似文献   

8.
丙硫磷控制稻瘟病的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1993-1995年生物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发现;1.丙硫磷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有显著的抑制活性,EC50为103.3mh/L,500mg/L的抑菌率达96.2%;2.丙硫磷1000mg/L对水稻苗叶瘟和穗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79.4%和90.7%,治疗效果分别为39.3%和41.8%;3丙硫磷600-900g/hm^2防治双季稻和瓜后稻穗瘟病的田间小区效果分别为70.8%-80.2%和  相似文献   

9.
日本水稻轻简栽培田的杂草防治徐青,余柳青,黄世文(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1 直播稻除草剂使用技术1992年日本水田面积约203.3万hm2,其中直播稻面积为8000hm2。水田除草剂使用面积374.8万hm2,其中一次性除草剂使用面积181...  相似文献   

10.
甜菜夜蛾寄生性天敌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年来,在广州菜区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的防治研究中,作者对其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共发现寄生性天敌15种,现报道如下。1 双翅目Diptera1.1 寄蝇科Tachinidae 包括双斑膝芒寄蝇 Gonia bimaculata Wiedemann,埃及等鬃寄蝇 Peribaea orbata Wiede-mann和温寄蝇 Winghemia sp。这些寄蝇主要寄生于甜菜夜蛾3-5龄幼虫。2 膜翅目Hymenoptera2.1 姬蜂科Ichneumonidae包括…  相似文献   

11.
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水事件的文献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汉江上游辽瓦店(LWD)、前坊村(QFC)、庹家洲(TJZ)全新世沉积剖面分析,判定在1 900~1 700 a B.P.的东汉时期(25-220 A.D.),汉江上游有发生过洪水事件的记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说明东汉时期确实为洪水灾害频发时期。对洪水灾害的气候背景分析表明:东汉时期汉江上游地区的气候恶化转折,气候状态不稳定,降水变率增大,导致了汉江上游的洪涝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2.
汉江上游与黄河晋陕峡谷历史大洪水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江上游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公元1800a以来发生的大洪水事件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发生频率高于晋陕峡谷。1920a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大洪水都有发生频率增大、间隔年份缩短的趋势。2)受副高边缘到达时间差异的影响,汉江上游大洪水时间过程呈"M"型;晋陕峡谷大洪水时间过程呈"A"型。3)影响两地降水的环流形式相似,但水汽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在汉江上游,水汽来源既有东南季风也有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中游,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是降水的主要来源。两地降水多少及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强度与频次,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强弱及其组合情况的共同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13.
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寒冻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877B.C.-2010A.D.)以来寒冻灾害的等级、发生时间(阶段、季节变化和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共发生寒冻灾害118次,平均每24.46年发生1次。将寒冻灾害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16.1%,62.71%和21.19%;小波分析显示,各等级的寒冻灾害依次存在5-8a、20-23a、55a的周期变化。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寒冻灾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快速增加三个阶段;春季寒冻灾害发生频次最高,且以霜灾为主。寒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确定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发生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0-1700年和1840-1870年;现代寒冷气候事件需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14.
稻田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稻作区为试验基地 ,用吸虫器法采样 ,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中性昆虫、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与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整个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 ,稻田中性昆虫物种丰富度的比例 ,在早稻和晚稻分别为 1 6 .98%和 6 .82 % ;而其数量比例为 :早稻 73.6 1 %、晚稻 37.94 %。稻田中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发生与重建比水稻害虫亚群落发展快 ,前者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主要依赖于稻田中的中性昆虫重建其亚群落  相似文献   

15.
截获秀粉蚧(Paracoccus interceptus Lit)是一种重要的水果及林木害虫,在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我国尚无分布报道。本研究以截获秀粉蚧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其在世界、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截获秀粉蚧的适生区域主要位于南北半球0~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及中部、亚洲南部、非洲中部等地区。截获秀粉蚧在中国的适生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高度适生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江西等地,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相吻合。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苗木的检验检疫,有效防止该类害虫的入侵。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2地进行了10%噻唑磷颗粒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对甘蔗中噻唑磷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甘蔗样本用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 (GC-FPD) 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磷在甘蔗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84%,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2.6%~3.4%;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86%,RSD为4.1%~6.7%。噻唑磷检出限 (LOD) 和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在广东和广西甘蔗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没有显著的消解规律,呈现的特点是浓度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趋势,施药后14~21 d甘蔗中噻唑磷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0.027 mg/kg;噻唑磷在土壤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8.6~9.6 d,属易降解农药;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甘蔗中噻唑磷对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225%,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较大,还需进一步结合噻唑磷在人体内的代谢行为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57%,表明按照推荐剂量施用10%噻唑磷颗粒剂,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稻田微蛛优势种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1989年研究发现,我国江南稻田微蛛有10种左右。其中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为各稻区优势种,在湖南占微蛛总量的90%左右;草间小黑蛛(Erigone graminco-lum)在周围环境棉田等较多的稻田(浙江萧山,湖南湖区)可成为优势种;驼背额角蛛(Gna—thonarium gibberum)在某些年晚稻后期(江苏苏州,湖南湘阴)可成为优势种;齿螯额角蛛(G·dentatum)则为千米以上海拔高度稻田(云南下关,贵州贵阳)的优势种;隆背微蛛等其他种类只在某些稻区常见或少见。农事活动和化学农药等只影响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种群数量的增减,对优势种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对绿洲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崔旺诚 《干旱区研究》2003,20(2):114-116
荒漠化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环境灾害之一。塔里木河下游的沙漠化已经对该区域的绿洲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状况和典型生产团场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 ,沙漠化对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下游来水量逐年减少 ,弃耕地面积增加 ;沼泽土面积减少 ,肥沃土壤面积增加 ;风灾、旱灾面积增加 ,盐碱灾害面积相对减少。减轻沙漠化对绿洲农业危害的措施 ,包括加强管理 ,增加塔里木河的来水量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水资源浪费 ;调整作物结构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保护荒漠植被 ,维护生态 ,完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两变量联合分布的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标准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通过Copula函数构造干旱历时和干旱程度的联合分布来分析干旱的基本特征,并以汉江上游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联合分布考虑了两变量之间的各种组合,并且可以求出各干旱历时或干旱程度下的条件概率,因此,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干旱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Sugar cane is an importan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rop that occupies large areas of land around sugar factories capable of processing 5000 to 15 000 tonnes of cane per day. These areas are usually kept continuously under the same crop, about one-tenth to one-third of the land being ploughed and replanted with sugar cane every year. The major pests of sugar cane are rats, stalk borers, white grubs and froghoppers. Other important pests include root-feeding nematodes, top borers, scale insects, planthoppers and soldier fly. Chemical control is practised to some extent against most of these pests, although biological control i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combating stalk-borers and has had other notable successes, particularly in Hawaii and Mauritius. Rats are controlled with baits incorporating poisons such as anticoagulants, endrin or zinc phosphide. Aerial applications of insecticide sprays, dusts or granules are used against some stalk-borers (azinphos-methyl), froghoppers (omethoate, propoxur, vamidothion, methidathion, monocrotophos, malathion, carbaryl, gamma-HCH) and plant hoppers (malathion, fenitrothion, endrin). White grubs, soldier fly (crude HCH, dieldrin) and nematodes [1,2-dibromoethane (EDB), 1,2-dibromo-3-chloropropane (DBCP), aldicarb] are usually controlled with soil applications of the appropriate chemicals. The use of chemical control is restricted in some areas because it is too costly and in other areas because of its possibly adverse effects upon the natural 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other pests. Historically, pest control in sugar cane has tended to develop towards a simple integrated system, making use of cultural methods in conjunction with chemicals or exotic parasites and predators. Increasingly, allowance has been made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genous natural enemies to the prevention of crop losses by a more careful, selective use of insectic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