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富2着色系(俗称红富士)是富士苹果的芽变品系之一。据日本1979年资料报导,富士的芽变品系有58个,其中9个品系表现较好,长富2就是其中一个。1980年农业部由日本引入接穗,我站于当年4月4日至13日,在国光、青香蕉、金帅、鸡冠、红香蕉、秋金星和海棠等7个品种的10~15年生树上,进行了高接换头,共改接142株,2909个接面,5554个接枝(图1)。为了给生产应用提供依据,两年来我们除在本站,并在山东4个地区、七个县的10个单位,对其高接亲和力及生长结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初步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着色系富士“长富2”是富士苹果的芽变品系之一。据日本1979年报道,富士的芽变品系全国共有58个,其中有9个表现较好,如“长富2”、“秋富1”、“长富6”、“青富13”、“盛放3”等。1966年在长野县佐原氏果园最先发现着色系富士芽变后,全国各地纷纷选出着色系或短枝型的  相似文献   

3.
富士是日本农林省园艺试验场盛岗支场,以国光和元帅进行人工杂交育成的,因其着色欠佳,又从中选出着色系芽变,即红富士。富士,特别是红富士具有结果早、丰产、优质、耐贮等优点,是理想的代替国光的优良晚熟品种。目前日本已选出的着色富士品系甚多,经鉴定较好的有长富2、长富6、青富13、岩富10、山富2、群富1、群富2等,其中在我国栽培较多且表现较好的是长富2。  相似文献   

4.
富士苹果是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盛岗支场1939年以国光和元帅(国光×元帅)为亲本杂交,1951年选出优良单株,1962年定名的一个晚熟品种。着色系富士乃富士之芽变,它以早实、丰产、果大、优质、晚熟,耐贮、抗性强享有盛名。着色系富士植株生长健壮,枝条萌发率高,(70%以上),成枝力强(3—4)。树姿开张。成形易,具有腋化芽结果习性。早实性强,一般定植后第三年见果,本所四年生“长富2”产量3.61斤/株,四年生“长富6”产量2.67斤/株,三年生“秋富1/M26”产量3.46斤/株。单果重250克左右,最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各地进行了富士芽变选种,1979年评选出9个着色系富士的优良品系,大力推广应用于生产。为了丰富我国的晚熟苹果品种,1980年农牧渔业部从日本引入长富2、长富6和秋富1等着色系的接穗和苗木,分别在全国重点苹果产区进行引种试验。1983年春天,省农牧厅分配给襄汾县长富2  相似文献   

6.
<正> 长富2是着色系富士优良品系之一。1980年春,农牧渔业部由日本引入接穗,分配在我站进行高接换种。被改接的品种有国光、元帅、青香蕉、金冠和鸡冠等共128株,树龄为10~13年生。高接后的调查初步看出,以国光为砧树改接长富2的综合效应最好。嫁接成活率高,为92.5%(元帅、青香蕉,金冠高接长富2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71.2%、83.4%和88.8%);生长强旺;成花早,  相似文献   

7.
海珠短富1号苹果是晋中市果树技术服务中心历经十几年,从长富2号芽变中选育出的矮化、短枝、抗逆、优质富士苹果新品系。它克服了长富2号在我市果实扁平、果形不正、着色不好、植株不抗冻等缺陷。2000年经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田间鉴定,2001年正式认定,是被有关专家认定的北方富士替代新品系。  相似文献   

8.
栽培品种改接长富_2四年获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富_2是着色系富士优良品系之一,1980年春由日本引入。引入后,我站在10—13年生国光、红香蕉、青香蕉、金帅、鸡冠、秋金星、海棠七个品种上进行高接换头,每株换头20~40个接面,80个左右接枝,共改接128株(其中有8株为2~5年生幼树,83年有5株结果),5.57亩。长富_2具有腋花芽结果习性。改接当年收果250个;第二年收果29个;第三年94株树结果,实收1657.1斤,平均株产17.6斤,  相似文献   

9.
<正> 省林业厅于11月中旬组织专家、教授和果树科技人员对我省新引进的富士系苹果、国光苹果和大枣进行果实品质鉴评,经过理化分析和品尝,评选出一九九○年度省优果品,名次如下。富士系苹果:昌黎果树研究所的岩富10、青富13、长富1;抚宁县的长富1、长富2;深县的岩富10;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长富2;衡水市的长富2。国光苹果:  相似文献   

10.
1939年,日本农林省果树试验场盛冈支场以国光×红香蕉行人工杂交,1951年在596个株系中选出一个优良株系,1958年初次发表,命名为“东北七号”,1962年正式定名为“富士”(即普通富士)。由于富士着色不好,又开始从中选育着色系芽变(即红  相似文献   

11.
1980年春,农业部自日本引进长富2、长富6和秋富1等三个着色系富士,分配我站高接、繁殖、试栽研究,至今已历三年。现将研究情况初报如下。一、引种繁殖概况 1980年春,引进长富2接穗3800条,在10~13年生国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鸡  相似文献   

12.
富士苹果是日本用国光和元帅杂交选育出来的良种,我省自1966年引入后,经16年扩繁试栽表明:其品质优于国光,丰产性不低于国光,贮藏性近似国光,1982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可在我省一月份平均气温-10℃线以南地区推广,此线以北应选小气候条件好的地方试栽。1980年农牧渔业部从日本引入着色系长富2、长富6、秋富1三个品  相似文献   

13.
瓦房店市驼山乡付庙村是我省第一批着色系富士苹果的开发试验基点。1982年他们用2年生国光高接着色系富士长富2,共高接了550株(约6亩),平均每株接5.4个芽。由于加强管理,适时剪砧,高接成活率高,新梢生长健壮,当年就恢复了树冠。1984年部分植株  相似文献   

14.
富士冠军是从皇家富士中选育的优良芽变品种,2004年秋季由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从日本长野县引进,高接在该中心示范园(铜川市王家河乡北雷村)内中间砧为MM106的9年生红富士树上,株行距3m×4m,地下采用生草制。平时管理与本单位示范园同步进行,树形为细长纺锤形,对照品种为长富2号,  相似文献   

15.
富士芽变系品种花粉形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忠业  伊凯  李作轩  刘志  王冬梅  杨锋 《园艺学报》2006,33(6):1299-1302
 用扫描电镜对富士和长富2号、福岛短枝富士、早熟富士、望山红等芽变系品种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 这些富士芽变系品种的花粉粒侧面观为长椭圆形, 极面观为三角形; 具3拟孔沟;花粉表面为条状纹饰, 有穿孔。‘福岛短枝富士’花粉粒大, 极轴长最长, 为42.25 μm; 赤道轴长为25.08μm, 略短于‘早熟富士’, 明显长于其它3个品种; ‘富士’的P /E值最大, 为1.75, 其次是‘长富2号’和‘望山红’, 分别为1.73和1.71, 三者明显大于‘早熟富士’的P /E值。P /E值可作为芽变品种鉴定的重要指标。每个品种的花粉纹饰各有特点, 可通过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来鉴别以上的富士芽变系品种。  相似文献   

16.
富士是日本农林省1939年从国光×元帅杂交组合中选出来的,1962年正式命名。1973年烟台地区从日本引入苗木在烟台园艺场定植,1977年我站采用乔砧、矮砧,分别在山地,丘陵和沙地等不同立地条件下试栽。近年来,我站又从国内外引入富士着色系进行高接鉴定和试栽定植,以期选出优良的着色系早日投入生产。为  相似文献   

17.
一、引种历程 富士是日本1939年杂交选育的苹果品种,亲本为国光×元帅。1967年春,山东省在国内率先将该品种从日本引进。由于当时对富士苹果的生长结果习性不熟悉,除扩散到与山东毗邻的江苏丰县并有少量栽培种植外,省内其它地方没能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当日本富士在国际上的声望一再提高后,我国又在1979年大规模引进了日本的着色系富士,又称“红富士”。山东省的红富士是1980年从河北农业大学转引的,主要品种为长富2、长富6、岩富10、宫崎短枝、青富3、秋富1和秋富10等,共计49个品种。由于不熟悉富士苹果轻剪长缓放等树体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富士苹果品种在长期的栽培中,产生了大量的早熟芽变类型,成熟期较晚熟富士普遍提早,如日本选育出的红王将、红将军、弘前富士,韩国选育出的极早熟富士A,我国科研单位选育出的昌红、晋早富、望山红、早熟富士王、烟农早富、玉华早富等品种。早熟富士系品种由于果实外观近似富士,且成熟期早,深受市场的欢迎,已成为生产上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类型。在烟台地区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现将烟台地  相似文献   

19.
苹果红色芽变香气组分及脂肪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富士、国光与红将军等苹果品种及其红色芽变品系的果实香气成分;进一步研究了国光及其红色芽变品系果实发育期间香气脂肪酸代谢途径相关酶的活性。①从8个参试苹果品种成熟果实中共鉴定出共8类116种香气成分,酯类67种(57.8%),占绝对优势;②红色芽变品系与其对照相比,香气成分种类无规律性变化,但共有组分的含量、特征香气成分的香气值总和、酯类含量及香气总含量等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③在果实发育末期,红色芽变的脂肪酸代谢途径4个关键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芽变选种从烟富3苹果中发现并选育出了红色芽变优良品种烟富8,从长富2苹果中发现并选育出了红色和短枝双芽变品种神富6号。这两个富士系列晚熟优良品种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