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州地区观赏植物疫霉种的鉴定及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广州地区观赏植物疫病发生普遍。1987 ̄1992年,从九重葛,长春花,忍冬,白兰、五彩椒,米兰及云南黄素馨等观赏植物上分离获得39个疫霉菌株,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有性器官的形成,生长温度及致病性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辣椒疫霉和棕榈疫霉。对这3种疫霉分别作了种的描述,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和甲霜灵锰锌防病效果比较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胡椒疫霉种及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2—1990年,从海南、云南、广东省13个县(市)的60多个发生胡椒瘟病的胡椒园采集大量带菌材料的样本,经分离获得65个疫霉菌株,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ara parasitica Dast.)和竦淑疫霉(P.capsici Leon.)两个种。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在65个菌株中,寄生疫霉为34株,辣椒疫霉为31株,两者的比例接近1:1。这两个种对中国主要胡椒植区的胡椒瘟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有菌株的支配型中,两个种都以A~2占大多数,而且都存在个别同宗配合和中性菌株。  相似文献   

3.
4.
海南岛菠萝疫霉种及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岛的菠萝植区发生根腐病或心腐病的菠萝上收集大量病组织样本,经纯化获得40个疫霉分离菌株,全部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一个种。所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橡胶树疫霉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1982—1988年从海南省10个县21个植胶场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州4个县9个植胶场采集橡胶树地上部的各种疫霉病害的样本,通过分离、提纯,共获得172株疫霉分离菌。经鉴定有以下5种疫霉: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辣椒疫霉(P.capsici)、密氏疫霉(P.meadii)、寄生疫霉(P.parasitica)和棕榈疫霉(P.palmivora)。其中 P.citrophthora 有91株,占52.8%。其它4种疫霉顺次为45侏,占26.2%,19株,占11.1%,14株,占8.1%;3株,占1.8%。本文对这5种疫霉分别作了种的描述,其中密氏疫霉和寄生疫霉在中国橡胶树上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芦荟疫病疫霉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10月和1998年9月在海南儋州市海南省种苗组培中心芦荟苗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花圃发现芦荟疫病,感病芦荟叶片病斑初呈水渍状,暗绿色腐烂。从病组织上分离到10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孢子囊梗脱落性、厚垣孢子有无、藏卵器形态、雄器着生方式、菌落形态,最低、最高生长温度,将其鉴定为烟草疫霉(寄生疫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P.parasitica)。这10个分离苗中存在A1,A2和A1,A2三种交配型。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疫霉病菌的生理生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大豆膜质过氧化水平和保护酶体系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条件下生理生化反应,以探索抗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苯丙氨酸酶是诱导大豆产生全株抗性的重要酶,在接种疫霉病菌后,抗病品种苯丙氨酸酶活性迅速增强,诱导植株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壤诱捕和组织分离的方法,从四川省仁寿县和雅安市大豆根腐病发病田块采集的土壤中和病株上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分离物RS1、RS2和YA1、YA2,用含有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进行毒力鉴定。结果表明YA1和YA2毒力公式相同,为1a,1b,1d,2,3c,属于同一致病型;RS1、RS2毒力公式分别为1a,1d,1k,3a,3c,4,5和1a,1b,1c,1d,1k,2,3c,5,分别为不同致病型。用3个致病型接种157份大豆资源,结果表明,抗病种质相对较少,占23.57%;地方品种抗病性较育成品种强,本研究可为大豆抗病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品种抗病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集贤,宾县,林口等县(市)采集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标样,用V-8PBNI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18个P.sojae菌株,用国际上通过用13个单基因抗病的大豆品系,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其中12个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占66.7%,为优势小种;另外还有13号生理小种和3个未报道的新生理小种,其毒力公式分别为3a,3b,3c,5,3b和1a,1d,3c,5,7。用1号生理小种接种和53个黄淮地区当前推广及待推广品种,结果表明抗病的30个,占鉴定品种的56.6%;感病的14个占26.4%;中间类型9个占17.0%。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是我国一类检疫对象。近年,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检验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本文综述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土壤检测、病植检测、种子检测等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双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大豆灰斑病采用田间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5份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它们是:合00-23,建99-130,哈交98-5129,哈交20-5489,东农276,及一大批单抗灰斑病、疫霉根腐病的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记述海南岛钝绥螨属21种的分布和栖息作物;优势种类如纽氏钝绥螨〔Amblyseius new-sami(Evans)〕、拉戈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Muma)〕的生物学习性,室内捕食六点始叶螨、硃砂叶螨的能力;它们在橡胶园与六点始叶螨、在柑桔园与桔全爪螨的种群消长和对其控制效果。钝绥螨优势种群是控制害螨种群消长的有力因素,在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中,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含量和分布是土壤形成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化学性质。海南岛热带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1) 海南岛早地土壤无机磷总量受到成土母质的深刻影响。玄武岩砖红壤无机磷总量>变质岩(云母片岩)和砂页岩砖红壤>红色石灰土>花岗岩砖红壤>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2) 土壤发育程度对闭蓄态磷(O—P)和非闭蓄态磷(非O—P)的相对比例的影响超过母质的作用,但非O—P的形态组成却与母质关系密切。玄武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铁盐(Fe—P)为主;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磷酸钙盐(Ca—P)和磷酸铝盐(Al—P)相对含量较高。(3) 一般来说,土壤表层的无机磷总量、非O—P和有效磷都高于心土层,而表层O—P含量则低于下层。发育程度高的砖红壤无机磷在剖面上的分布比幼年土均匀。(4) 海南岛各类土壤有效磷水平差异很大,其高低主要决定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组成。  相似文献   

14.
海南芒果主要害虫及其重要天敌种群消长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芒果片角叶蝉(Idiocerus niveosparsus Leth.)及片角叶蝉(Idiocerus sp.)、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重尾夜蛾〔Bombotelia jocosatrix(Guen)〕、脊胸天牛(Rhytidodera bowringii White)和桔小实蝇(Strumeta ferruginea dorsalisHendel)是海南岛芒果的主要害虫。在岛西北部,芒果片角叶蝉年发生7—9代,有两个虫口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发生于2—3月,恰与芒果花期和幼果期吻合,对当年产量构成很大威胁;第二个高峰期发生于7—10月,但经济重要性小。横线尾夜蛾年发生8—10代,12月至翌年1月为第一个虫口高峰期,5—6月和9—10月也各有一高峰期。重尾夜蛾年发生7—8代,第一、二代发生在芒果花期,严重为害花芽,另两个虫口高峰分别出现在夏、秋梢抽发之际。脊胸天牛年发生一代,4—5月是其成虫羽化和产卵高峰期。桔小实蝇损害成熱期(5—7月)芒果,6—8月是其成虫虫口高峰期。寄生真菌是芒果叶蝉类害虫的重要天敌,蜘蛛是芒果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它们对控制芒果害虫虫口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4个重病区的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M.aren-aria)病病原统一进行了较系统的形态学观察、测量、描述及鉴别寄主鉴定、明确了我国花生上的两个根结线虫种按南,北方两个重病区有其明确的区系分布界限,未发现混生现象,即各分别为:在南方—北纬25°的广东省遂溪县等地区是花生根结线虫1号(Meloidogyne arenaria race 1)生理小种;在北方—北纬37°以北的山东省栖霞县、文登县以及河北省滦县等地区是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而且在本研究所取样本地区均为单一根结线虫种,亦未发现有其它根结线虫种为害花生。同时还看出北方根结线虫种内四个群体间的二龄幼虫头部细微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的进展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从病原菌生理小种、交配型、药剂防治效果及抗病筛选和育种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我国发现的病原菌类型以4号为主,占鉴定总菌株数的一半以上,伴随着品种含R基因的增多使晚疫病菌逐渐产生毒力基因是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1996年交配型A2的发现表明我国的马铃薯生产又受到了新的侵染和毒力强的菌株的威胁.瑞毒霉系列药剂应用的防治效果因菌株逐渐积累抗药性愈来愈让位于抗性育种的防治.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资源中选出了数个抗晚疫病和高产的品系,并且应用于生产,效益十分显著.近两年从CIP引进的具有水平抗性的群体B更是抗晚疾病育种的优秀材料,可望这些材料的优良性状能尽快应用于生产.文章的最后,就我国马铃薯晚疫病今后的研究方面,作者认为加强国际合作,统一协调的研究规划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是抗性育种成功的关键。其它方面诸如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病菌变异性的研究和卵孢子生物学及流行学的研究则是有效控制晚疫病爆发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