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溪是我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故乡,是福建省的重点产茶县,现有茶园面积、茶叶总产均居于福建省首位,并位居全国产茶县前列。1995年3月,国家农业部等单位授予安溪县“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的光荣称号,这在福建茶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安溪茶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对于振兴安溪茶业,繁荣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安溪茶业产业现状安溪素来以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采制技术精湛,茶叶品质优异而闻名遐迩。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已有一…  相似文献   

2.
安溪现为福建最大的茶叶县,当地生产的乌龙茶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品。本文论述清以前安溪制茶业的发展历程。1关于安溪茶发源的一些问题安溪是我省产茶大县,但安溪县是什么时候开始生产茶叶,虽然有些推测,但一直苦于证据缺乏。我所见安溪茶叶的史料,最早是宋代初年。其时,当地名诗人黄夷简退居安溪后吟道:“宿雨一番宿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1)。这是福建重要茶区———安溪县生产茶叶的最早史料。但是,关于宋代安溪茶叶,我们还没有很多的史料,宋代实行榷茶制度,从《宋会要辑稿》汇集的史料来看,南宋绍兴年间,福建路榷茶为…  相似文献   

3.
安溪茶园土壤镁含量和施肥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洵 《福建茶叶》1998,(2):23-26
福建安溪是我国乌龙茶主要产区,产量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80%,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一向有“乌龙茶之乡”的美称。为了进一步提高安溪乌龙茶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们在安溪茶叶委员会的大力协助下,对安溪乌龙茶区菜园土壤有效镁含量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就镁肥对当地茶园增产提质效果进行试验,现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和试验的有关资料作一介绍,并根据调查和试验结果,对安溪茶园施肥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一、安溪乌龙茶区茶园土壤有效镁含三为了解安溪乌龙茶区茶园土壤有效镁(指IM01中性CH厂00NH4提取的镜,下同…  相似文献   

4.
我去过安溪两次,出席过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到过西坪、大坪考察,参观过中国茶都、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多年来也看过海内外关于安溪的报道和论文、文章。与全国主要茶区对比,我的评价是安溪茶文化与茶产业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安溪在全国茶产业、茶文化大县中名列首位。  相似文献   

5.
1994年10月,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定在安溪县召开。根据联谊会筹委会的议程安排,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名茶的茶王赛,安溪名茶品尝以及安溪乌龙茶展销等荣事活动列入大会的主要议程。筹委会要求把名茶品尝活动与安溪传统的彻茶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让世界各地的安溪乡亲以及来宾们在品尝安溪名茶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安溪的范文化。当时主管全县茶业工作的茶业委员会接受任务后,马上召开行政会,最后把任务落实在我的身上。我和安溪县文联副秘书长李波韵先生密切配合.在总结、借鉴、提高的前提下,根…  相似文献   

6.
安溪铁观音优异的品质风格,兼具绿茶香气之高及红茶茶汤之醇,在全国掀起了安溪铁观音品鉴风暴。而安溪铁观音的优异品质风格,主要在做青工序中形成。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具有不同品质特点的茶。本文主要讲述传统安溪铁观音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要求和要点,并对“传统”制法和“现代”制法两种具不同特点的茶品质做了比较,以保护和延续有利于安溪铁观音品质形成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金秋季节,晴空万里。10月19日,由福建省茶叶学会、安溪歧山保健茶厂、安溪茗苑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安溪首届“魏苗杯”铁观音条王赛,在铁观音的故乡一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举行。松岩村山谷中,彩旗招展,鼓乐齐鸣,人头攒动,云集了来自安溪、福州、厦门、汕头、深圳、台湾、日本等地的茶农、茶商和茶叶科技人员三千余人。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林心炯,代表评选活动领导小组致词。他介绍评选活动以弘扬中华茶文化,提高安溪铁观音声誉,开拓乌龙茶市场为宗旨。之后,他说,改革开放以来,安溪乌龙茶稳定发展,荣获农业部、中…  相似文献   

8.
任红星 《福建茶叶》2016,(8):373-374
安溪茶歌是安溪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安溪茶歌的音律及风格特征分析,以表现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就安溪茶歌与茶文化对安溪茶业的传播与发展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德进 《茶叶通讯》2010,37(1):26-26
2010年1月26日上午,福建安溪县在县政府大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该县铁观音龙头企业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入选国饮“红榜单”的新闻,这是近半年来,继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安溪摘“中国百个重点产茶县”桂冠之后,安溪再度传出的特大喜讯。  相似文献   

10.
安溪茶歌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溪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溪茶歌是安溪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歌颂安溪茶文化。本文对福建安溪茶歌的现状及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及茶歌种类鉴赏,得出安溪茶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叶》2012,(6):58-60
浓露香永凤山情,新朋老友世界行。2012年12月22日,中国茶界一大盛事——安溪铁观音集团旗下安溪茶厂60周年发展回顾活动,在安溪县官桥镇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名嘉宾欢聚一堂,各级领导也莅临现场与茶厂新老员工一起,共同回顾安溪茶厂60年的发展历程,祝福安溪铁观音集团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2011,(1):27-27
2010年12月8日,名茶铁观音故里安溪县,首家异地商会——安溪浙江商会在这里宣告正式成立。浙江省工商联、温州市委统战部、温州市工商联等相关领导汇聚安溪,与安溪县有关领导,以及众多在安溪浙商一起,共同分享这一喜庆时刻。  相似文献   

13.
孙海波 《福建茶叶》2016,(4):371-372
安溪茶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歌生动形象地反应了安溪人民的采茶活动和日常生活。和其它艺术形式比较起来,安溪茶歌以闽南语系为基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安溪茶歌的起源,然后对安溪茶歌的类别进行了划分,最后总结了其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就安溪茶歌艺术来说,其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完善的茶歌内涵,不仅是对茶文化展现的基础所在,同时更重要的是安溪茶歌艺术作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内涵,了解安溪茶歌将为我们认知福建茶叶文明发展历史提供重要帮助和支撑。本文拟从安溪茶歌艺术的发展历程认知入手,结合安溪茶歌艺术的音乐特征内涵理解,通过对当前安溪茶歌艺术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认知和理解,从而探究安溪茶歌艺术的音乐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类型,重点分析其主要特色,在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地开发策略,为安溪茶文化旅游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台乌龙茶源远情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溪县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台湾乌龙茶的发祥地。安溪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气候条件相似,语言文化习俗相同,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和茶缘关系,尤其是茶缘源远情长。台湾无论是铁观音、青心乌龙等茶树种苗,还是乌龙茶的制作技艺,包种茶的发明创制都源自安溪:台湾经营茶叶的业者大部分是安溪人。改革开放以来,台湾茶商纷纷回安溪投资创业,参观访问。安台乌龙茶在长期的交融互动中.优势得到互补,达到了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安溪建立茶叶拍卖市场的条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6日,应邀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大学中国拍卖市场研究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对安溪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安溪“中国茶都”市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通过考察,认为在安溪“中国茶都”市场进行茶叶拍卖的市场试点条件已经具备。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业的茶叶拍卖市场,虽然在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曾经举办多次茶叶拍卖活动。但是,专业的茶叶拍卖市场拍卖频率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18.
安溪县茶叶学会是本县较早成立的学术组织,在安溪茶业的发展过程中,学会的广大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安溪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学会主要工作规纳简述,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9.
安溪是我国的产茶大县,实现安溪茶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安溪县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但是安溪县的农业底子薄,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协调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占基础地位。只有通过农村金融的支持才能实现安溪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因此要实现茶产业现代化,安溪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本文通过深入考察安溪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安溪茶产业的金融需求与矛盾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安溪的茶产业得不到当地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来促进安溪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市场态势千变方化,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变化。饮茶嗜好者对安溪乌龙茶的品尝品味,也从传统的浓郁、醇厚滋味型向高清香型转化.’随着市场的开放,安台(安溪与台湾)农业合作的开发,经营茶叶的台商看上安溪乌龙茶在海内外的声誉和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