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疆农业科学》2000,29(Z1):4-6
对新疆主要菌系 (非落叶型 )与我国江苏和美国落叶型菌系在病原菌致病力、培养性状、寄主反应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非落叶型菌系相比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 (T9和 VD8)主要造成寄主落叶 ,除危害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外 ,在 PK培养基上 ,落叶型菌系 VD8和 T9菌落生长异常 ,生长初期菌丝分别纠集呈针状、黄色 ,非落叶型菌系在 PK培养基上 ,菌丝生长致密 ,白色。在 PSA培养基上 ,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1997- 1 999年在三余镇棉田系统调查结果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在本区有 2个发病高峰 ,分别出现在 7月中、下旬和 8月下旬或 9月上旬 ,病害发生消长与气温、雨日、雨量及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在适宜温度 ( 2 2~ 2 8℃ )范围内雨水多而均匀 ,则发病重。病害危害棉株后 ,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铃数减少 ,铃重下降 ,病指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损失率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在三余镇棉田系统调查结果,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在本区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或9月上旬,病害发生消长与气温、雨日、雨量及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在适宜温度(22-28℃)范围内雨水多而均匀,则发病重。病害危害棉株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铃数减少,铃重下降,病指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土壤中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方法,本试验将提取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株V991的DNA稀释成不同浓度,同时提取在灭菌土中接入不同数量的V991孢子后制成的人工病土中的DNA,并采用五点取样法提取自然土样中的DNA,选用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巢式PCR引物,对上述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巢式...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的强致病类型——落叶型菌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也是我国棉花上的主要病害。由于带菌棉籽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故被列为我国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据1982年全国普查的不完全统计,黄萎病已蔓延到11省、市的363个集中产棉县,病田面积共计833万亩。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980年在南通县恒兴公社的局部棉田里发现一种落叶型症状的黄萎病,其致病力比北方棉区的非落叶型的强致病类型——陕西泾阳菌系还强。发病株率高达90.0%,病情指数为72.9,并在落叶症状,发病强度等方面与美国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T-9很相似。  相似文献   

7.
2001—2005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地(致病菌系为落叶型SXMV4I型),对晋棉13号感病品种6月初至8月下旬进行了棉花黄萎病的系统调查,并结合当地的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对黄萎病的发生消长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当每年6—8月月平均气温在24~26℃之间,雨日在12 d以上,降雨量在100 mm以上,大气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均最适宜黄萎病的发生;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增加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很密切,与雨日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差,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差,但偏相关中相对湿度与雨日相关性极强;合并5 a的资料,通过多因子和偏相关系数的筛选,得出平均5 d内病指(y)与相对湿度(x1)和雨日(x2)的二元回归方程为y=1.981 7x1+12.230 5x2-120.54。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     
1.病害诊断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感染引起的维管束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呈掌状花斑,类似花西瓜皮状;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劈开茎秆或叶柄,可见维管束变黄褐色。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棉花落叶型黄萎病田进行了多年的品种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1998~1999年共鉴定了8个品种(系),鉴定出川243、川2802、中植DB18-9三个品种(系)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示范了川243、川2802两个品种,显著提高了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离、培养新疆南疆、北疆若干地点采集棉株中的黄萎病菌,对不同抗病性的棉花有效接种黄萎病菌,采用鉴别寄主法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技术来确定棉花黄萎病菌的类型。得出菌株44-138在30个棉花品种上均表现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威胁着棉花生产,黄萎病防治一直是棉花种植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棉花黄萎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预防,强化检疫;轮作倒茬,改造病田;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健株栽培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分类、致病性、致病机制,抗病机制、抗性遗传,鉴定方法,抗病育种,抗病分子标记定位及展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棉花黄萎病研究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如在2005年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情况下,故城县种植的棉田病株率一般为1—2%,最高不超过5%,常规棉田15—20%。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菌激发子对棉花黄萎病的诱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毒力的大丽轮枝菌菌丝胞壁激发子分别直接诱导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棉花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与植物保卫素棉酚的含量经病原菌激发子诱导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就其对病菌毒素的降解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和非落叶致病型菌株特异性引物扩增并结合微菌核特征观察,鉴定了浙江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型,测定了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浙江地区夏季高温对棉花黄萎病抑制现象的原因。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表明,来自于浙江的5个代表性分离菌株(VD-h1、VD-h2、VD-h6、VD-h3和VD-h5)均属于落叶型菌株。对不同类型菌株产生微菌核的观察结果证实,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的微菌核间形态及其长宽比存在差异。温度对病原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来自浙江的2个菌株(VD-h1和VD-h6)和来自新疆的2个菌株(VD-101和VD-086)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在22~28℃和22~26℃之间;32℃高温显著抑制了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并延迟了分生孢子萌发的时间。不同温度试验的结果间接证实了,棉花黄萎病在浙江夏季高温条件下表现的隐退症状是因为高温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这为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通讯》2004,(12):44-44
黄萎病是世界性危害棉花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南北棉区大面积流行危害。尤其1993年在黄河流域棉区出现大面积落叶病田.2002年再度大发生,全国发病面积高达300万hm^2。北方不少棉田6月底、7月初出现棉株落叶枯死现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18.
 大丽轮枝菌引起数十种作物枯萎病害,是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近年来,我国由该病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日趋严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马慧宁  陈文霞  吴旭双  李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79-4880,4882
对石河子地区采集的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为圆形,大多数菌落的中央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而较凸起,供试菌系均可形成微菌核;病菌在15~30℃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超过33℃则不能生长,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依据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石河子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中、弱2种致病型,其中以弱致病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张铎  解莉  张丽萍  赵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02-3303,3357
论述了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拮抗微生物以及利用诱导抗性来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