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试验选择八五〇农场常规种植的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采用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3个施肥量级,分别为公顷施肥纯量300、360、420kg; 4个密度,分别为公顷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旨在进一步探索不同群体结构中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为密植施肥与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量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轴粗和轴重逐渐减少,秃尖长逐渐增加;密度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长、穗粗逐渐增加,秃尖长逐渐减少,轴粗和轴重先增加后减少;(2)施肥量相同时,穗粒数、百粒重和容重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密度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和容重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产量最高的处理是A2B2(7.50万株/hm2+纯量360kg/hm2)。  相似文献   

2.
<正>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为重要的栽培因子之一,合理密植是玉米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合理调控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产量是玉米高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八五○农场采取不同种植密度,对德美亚3号玉米品种进行研究,以探讨该品种在八五○农场种植的最佳密度,以使玉米获得最大效益,进而确定玉米高产栽培模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寻找最适种植密度。[方法]2015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以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材料,设定5个种植密度,在拔节、大喇叭口、吐丝、灌浆、蜡熟5个时期测量其叶面积,并在收获后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9 009.21 kg/hm~2),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灌浆期LAI、吐丝期LAI分别对穗粒数、百粒重影响最大且呈负相关。[结论]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德美亚3号最适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玉米产量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提高化肥的施用是获得玉米高产相当重要的栽培措施.在玉米所有的栽培技术中,密度可以有效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而肥料可以确保玉米个体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在12叶期喷施密高的情况下.任何处理都未发生倒伏现象,产量的变化规律是随施肥量级的增加公顷产量提高。密度的变化规律相同,都是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提高,7500株/公顷时,产量达最高,随后下降。  相似文献   

6.
2012年长水河农场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进程,加快新品种、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推广应用德美亚系列高产优质品种,完善德美亚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高产示范区与辐射示范区转化方式以技术为核心,增加职工经济效益.2012年长水河农场种植玉米1.67万hm2,其中种植德美亚1号1.54万hm2,德美亚2号品种0.13万hm2.玉米德美亚1号平均公顷产量11010kg,公顷效益在9600元以上,实施效果显著,带动辐射性强.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密肥耦合对本地区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关系,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主推玉米品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试验,试验品种为正大619、玉美头105和玉美头168 ;设39000、46500、54000株/ha 3个种植密度,常规分次施用复合肥、一次性施用生物缓效肥及不施肥(对照)3种施肥模式,调查测定各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正大619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产量最高,玉美头168和玉美头105种植密度为46500株/ha产量最高;千粒重、穗粗、行粒数均随种植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各品种产量及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秃尖、穗粗、行粒数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常规分次施肥为获得高产的首选方式,缓效生物肥在玉米生育后期供肥不足。一次性施肥采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6500~54000株/ha,缓效生物肥施肥量为975 kg/ha,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时应选用抗倒伏品种,并注意增施有机肥底肥,防止后期脱肥减产。  相似文献   

9.
合理密植是获得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并且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明确主攻方向是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本研究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黑土条件下,以德美亚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9万株.hm-2、9.5万株.hm-2、10万株.hm-2、11万株.hm-24个密度处理,研究各处理产量、农艺性状及三值变化。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以10万株.hm-2产量最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德美亚1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9.5~10万株.hm-2。在试验设置范围内植株重心变化不大,抗倒伏调节能力较强。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提高穗粒数和百粒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德美亚3号是近年新推出的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2016年,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对该品种进行了大垄双行栽培试验,以确定较合理的适合该品种的栽培技术,为该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提供技术保证。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于2016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试验站2-3号地,前茬大豆,秋联合整地、秋旋、秋起大垄。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明确德美亚3号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最佳栽培模式,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德美亚3号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行距及密度配置下A2B2处理产量最高为11452.4kg/hm~2。  相似文献   

12.
正一、示范目的验证德美亚3号在适应性;展示德美亚3号在丰产性。通过示范,为德美亚3号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二、示范地点黑龙江省富锦市上街基镇德安村、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镇漂筏村、黑龙江省富锦市上街基镇宋店村。三、示范品种德美亚3号,由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示范田面积22850亩,其中德安村10100亩,漂筏村12000亩,宋店村750亩。五、示范田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德美亚1号是我国黑龙江农垦垦丰种业有限公司在德国引进的现代玉米杂交品种。2004年在黑龙江省得到了重点推广。德美亚1号是早熟类型的玉米杂交品种,出苗快、活杆成熟、籽粒饱满,具有非常高的实践推广意义。文章主要研究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裂区试验研究玉米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的最佳施肥总量为全生育期600kg/hm2,其中46%磷酸二铵150kg/hm2、33%硫酸钾105kg/hm2、46%尿素120kg/hm2作底肥,46%尿素225kg/hm2结合玉米最后一次中耕追施。德美亚1号最适宜的密度为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早熟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生育进程、出苗、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德美亚1号的生育期变短;不同播期株高、穗位高、穗粒数、百粒重、子粒率有较大差异。4月25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1278.9kg/hm2,其它播期处理减产0.92%~18.83%,确定德美亚1号适宜播期为4月25~30日。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了播期对早熟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的出苗期、成熟期、出籽率、百粒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变化,德美亚1号的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因此,通过本次试验确定德美亚1号在红兴隆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7.
审定编号:甘审玉2013008 品种名称:德美亚2号 引进单位: 酒泉欣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KWSSAATAG以KW5G321为母本,KWIA139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原代号KWS2030。  相似文献   

18.
德美亚3号是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以9F592为母本,6F576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2011年经黑龙江省垦区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垦区推广种植,审定编号为黑垦审玉2011003,原代号为垦丰0824。2013年又通过黑龙江省种子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13022,原代号为德美亚3号,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和第_二积温带上限种植。2013年在萝北县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园区。平均公顷产量11058kg,最高达12300妇。高产创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品种植株整齐、耐密、抗逆性强、高产、优质,是一个值得重点推广的高产、耐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德美亚3号是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从德国KWS公司引进的玉米单交种,2010年通过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黑垦审玉2011003原代号:垦丰0824。2013年又通过龙江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省推广,审定编号:[黑审玉2013015];该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2400℃。具有产量水平高,籽粒商品品质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正1选地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及土壤通透性良好,前茬无残留药害的大豆、小麦茬。避免连作,以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实行秋整地,没有深翻基础的地块要进行深翻,一般深度20~25cm,翻后需耙耢达到平整细碎土块、地面平整、耕层上虚下实,团粒结构多、土质松散适度。2播种2.1播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8℃,土壤深5cm温度达到5℃时播种。在5月15日之前播种完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