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摸清饥饿程度对星豹蛛捕食作用、捕食速率等的影响,科学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合理保护天敌,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星豹蛛雌、雄成蛛对菜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星豹蛛雄成蛛在未饥饿和饥饿18 h、24 h时间段以及雌成蛛在未饥饿时对菜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而星豹蛛雄成蛛在饥饿48 h、雌成蛛在饥饿18 h、24 h、48 h时间段对菜蚜的功能反应不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星豹蛛雌、雄成蛛间在各种饥饿条件下在24 h内的捕食量影响不显著,且与时间段(X)间的模型分别为V=4.2040-2.0229t+0.2971t2和V=2.19999-0.8728t+0.1071t2。星豹蛛雌、雄成蛛对菜蚜的捕食量(Na)随时间(t)的变化模型分别为Na=60/(1+e1.516212-0.04176t)和Na=60/(1+e1.52444+0.10883t)。  相似文献   

2.
星豹蛛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星豹蛛成蛛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星豹蛛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拟合方程为Na=1.033 8Nt/(1+1.033 8×0.009 4Nt);星豹蛛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928 2P-0.256 1进行模拟;星豹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65.53P-0.864 1进行模拟,且拟合结果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成虫对3种蚜虫捕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下和不同虫龄的菜蚜、麦蚜、苹果瘤蚜的捕食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3种蚜虫成虫与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密度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对菜蚜和麦蚜成、若虫均有较好的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拟水狼蛛三种不同生理状态捕食白背飞虱成、若虫的六个组合功能反应不尽相同。除负囊成蛛捕食白背飞虱若虫接近HollingⅢ型反应外,其它组合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在猎物密度5~25头范围内,守简易地用直线方法模拟。而对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的拟合,用LRⅠ法比LRⅡ法为优。  相似文献   

5.
室内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雌成蛛对菜蚜(Lipaphis erysim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对菜蚜成蚜、若蚜及温室白粉虱1龄至2龄初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瞬间攻击力(a)分别为0.689 2、0.538 6、0.512 6,日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33.23、9.57、9.35头。草间小黑蛛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对菜蚜成蚜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 6P-0.343 0。相互干扰可降低草间小黑蛛对菜蚜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菜蚜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混合种群中草间小黑蛛偏嗜菜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烟盲蝽5龄若虫对菜蚜低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在试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培养皿中和小纱筒中烟盲蝽5龄若虫对6个密度菜蚜低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对烟盲蝽5龄若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烟盲蝽5龄若虫对低龄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其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烟盲蝽5龄若虫对低龄菜蚜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烟盲蝽5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功能反应存在密度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麦蚜和红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异色瓢虫成虫及三、四龄幼虫对麦蚜和果树红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两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的日捕食量表现为四龄幼虫>成虫>三龄幼虫;在麦蚜和红蜘蛛的混合种群中,异色瓢虫喜欢取食麦蚜。  相似文献   

8.
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密度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9.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无卵囊雌蛛>亚雄蛛>有卵囊雌蛛。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当猎物数量不变时,蜘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E=QP~(-m)模型;当猎物密度随蜘蛛密度成比例增加时,平均每头蜘蛛捕食的猎物数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空间内,当白背飞行虱多于褐飞虱时,蜘蛛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选择性;当白背飞虱少于或等于褐飞虱时,蜘蛛则喜食褐飞虱。  相似文献   

10.
黑缘红瓢虫对扁平球坚蚧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缘红瓢虫成虫对扁平球坚蚧若虫捕食的功能反应、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捕述。黑缘红瓢虫对扁平球坚蚧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口最大捕食量为51.57头。黑缘红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成虫存在着种内干扰,其捕食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模拟后的各方程经X^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圆果大赤螨对茶红蜘蛛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果大赤螨对茶红蜘蛛捕食作用的拟合方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功能反应受到猎物虫态、温度和捕食者密度的影响.圆果大赤螨成螨显著地趋向于取食茶红蜘蛛的幼螨和若螨,日均最高捕食量分别达49.31和38.65头,对卵和成螨的选择性较差.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温度为15-30℃时,捕食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35±1)℃时捕食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温度为(30±1)℃时,捕食数量最大,这一温度与茶红蜘蛛秋季高峰期的温度相吻合.圆果大赤螨在捕食时存在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日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也相应减弱,干扰系数m为0.7589,搜索常数Q为0.9983,E=0.9983P-0.7589.  相似文献   

12.
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雌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665Nt/(1+0.0036 Nt),对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275Nt/(1+0.0041Nt)。红彩真猎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红彩真猎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环斑猛猎蝽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环斑猛猎蝽的捕食能力,研究了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的捕食作用及温度、空间异质性、捕食者密度和猎物密度等对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温度对环斑猛猎蝽的捕食效能影响显著,攻击率(a)、处置时间(Th)和捕食能力(a/Th)与温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空间异质性对环斑猛猎蝽捕食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叶片数越多,即环境阻力越大,捕食作用率越低;环斑猛猎蝽的种内有较强的干扰作用,随着捕食者和猎物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的作用愈明显,寻找效应值也相应的降低,搜索常数Q为0.8945,干扰系数m为1.0384,E=0.8945P-1.0384。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卵的控制效能,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在相同温度下,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供试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增加;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异色瓢虫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E)与异色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23.648 6P-0.220 9。  相似文献   

15.
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进行了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龟纹瓢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随之降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处理1头高粱蚜虫所需的时间(Th)分别为0.017 d和0.024 d;瞬间攻击率(a)分别为1.661和2.967;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58.824头和41.667头。龟纹瓢虫的捕食量受种内干扰影响,随着龟纹瓢虫密度的增加,单头平均捕食量呈下降趋势。在龟纹瓢虫成虫2头/皿时,分摊竞争强度(I)仅为0.0689,说明此密度下龟纹瓢虫成虫捕食高粱蚜时种内干扰效应很低。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罩笼方法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瓢虫一日捕蚜量(Na)用蚜虫日增长倍数(R)与初始蚜量之乘积减去剩余蚜量求得。瓢虫捕食蚜量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 Holling—Ⅱ型,(a′=0.77;Th=0.00259)。测定了瓢虫干扰常数(m)和寻找常数(Q),(m=0.6284;Q=0.487)。根据功能反应曲线推论,当棉蚜与瓢虫共存于一个封闭系统内时,棉蚜的种群动态模型为N_((t+1))=RN_((t))exp((-0.77P)/(1+0.77×0.00259N_((t)))当 R 与 P 取定值时,N_((t))对 N_((t+1))的上升或下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室内观察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26℃条件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625.0头/d和714.3头/d。  相似文献   

18.
张洁  杨茂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97-11898
[目的]为评价和充分利用食蚜瘿蚊的控蚜作用。[方法]将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分别设置5个密度,并用甘蓝蚜作种内干扰竞争试验,研究食蚜瘿蚊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结果]食蚜瘿蚊对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食蚜瘿蚊对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一昼夜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3、11、12头,猎物密度相同时对甘蓝蚜的寻找效应始终高于桃蚜和蔷薇长管蚜。食蚜瘿蚊幼虫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少。[结论]食蚜瘿蚊的捕食数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寻找效应随蚜虫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食蚜瘿蚊对甘蓝蚜的捕食量最高,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福莲  张帆  谢广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75-276,278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捕食上限(Namax)和a/′Th值均高于T纹豹蛛。这两种蜘蛛的寻找效应均随豇豆荚螟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T纹豹蛛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猎物密度增加和寻找效应降低,二者的捕食量均有提高,而三突花蛛提高较多。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仅在豇豆荚螟密度为4头/皿时低于T纹豹蛛,当其寻找效应高于T纹豹蛛时,其捕食量(捕食上限)高于同密度下T纹豹蛛的捕食量。用汪世泽等(1988)的模型来模拟,求出了二者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田间应用这两种蜘蛛控制豇豆荚螟时,益害比可分别设为15∶和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