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对2012年4月23—25日发生在邢台市的首次透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加深并形成西南涡系统是强降水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500~850 h Pa风的切变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在西南涡的东北象限,中尺度系统是强降水形成的直接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的发生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强降水前中低层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强的不稳定能量,导致了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15—16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武夷山市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通过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可知,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是该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该次暴雨过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资料和NECP资料对2012年9月11—14日昆明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利于入秋库塘蓄水满足冬春季农牧业生产用水,为典型低槽冷锋切变影响过程,500 hPa、700 hPa形势配合较好,前期以孟湾西南气流引导水汽通道,后期以切变后部偏东气流引导水汽通道,水汽通道持续时间长,水汽辐合较强,为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上升、高层下沉运动,且持续时间长,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4.
周颖  张殿芳 《北京农业》2012,(33):136-137
分析了2009年11月9日北京地区对流性降雪天气过程,冷锋是这次对流性降雪天气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干冷空气补充使锋面扰动增强,同时扰动上传使得中层不稳定能量释放,进而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得到维持和发展,最终导致这次暴雪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对2011年中卫市首场透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高西低环流形势下。700、850hPa的低涡与青海东部的低槽,形成北槽南涡的降水有利形势,低涡的发展与持续又促使地面低压得以加强与持续。准静止锋、低涡与高空槽的共同作用,产生了8日夜间至9日白天该市的中雨。降水发生时,该市上空垂直运动、水汽条件、涡度与散度均有利于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1日,济宁地区5个站出现了暴雨,济宁本站出现降水量为105.0mm的大暴雨。对这次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切变、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是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中层切变线上分布不均匀的辐合区、中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以及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重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孙雨泉  李磊 《北京农业》2011,(36):146-147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结合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的格点资料,对2010年4月20~21日黄冈市的大范围春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8.
苟阿宁  李武阶  黄延刚  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3-11346
[目的]分析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每6 h一次的NCEP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寻找湖北省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系统移动演变规律以及触发机制等。[结果]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此次暴雨过程是单阻型梅雨形势,500 hPa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形势,无明显阻高,副高位置偏东偏弱,以高原冷空气为主;川东低涡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干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造成强降水的雨团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特征,3个中β对流云团分别来自西南暖湿气流、700 hPa冷式切变尾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顶部,经过在鄂东南合并加强,生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结构特征、维持少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该云团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通城强降水出现在云团合并发展最旺盛的地方。[结论]该研究为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等对襄汾县2012年7月30—31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本次暴雨天气期间,襄汾天气主要受到台风苏拉北上的影响,使副高维持在豫北区域,随着低槽的向东转移,加上地面冷锋的作用,山西大部分区域存在强辐合,最后产生降水。另外,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水汽、动力及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分析2010年9月5—7日商丘市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低槽和西北冷涡缓慢东移,槽前西南气流输送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以及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的活动,配合南下冷空气,形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丹  孙昕 《北京农业》2012,(6):216-2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17-18日商水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日本海高压脊和青海高压脊的持续对峙、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少动、切变线的维持和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K指数高值区大面积存在等是形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市西青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以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变,在副高西北侧偏南风急流的作用下华北地区有水汽通道形成,来自孟加拉湾源源不断的水汽不断向天津地区输送;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流性和持续性特点较为明显;对流层低层的南风急流强度不断增强,之后短波槽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天津地区,推动了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中尺度暴雨过程中地形抬升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英杰  李丽平  王珊珊  苏磊  谌伟  万君  王仁乔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33-6336,6402
利用精细的地形数据、自动气象站和局地同化资料,对湖北2008年汛期10次暴雨过程中的地形抬升作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形抬升对暴雨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使湿空气的凝结加强,降水强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可成为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激发中尺度暴雨。同时指出,在这10次暴雨过程中并非每个出现暴雨的站点都有地形抬升作用,地形抬升只是其触发和增强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但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抬升作用与多种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的友好搭配是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亚斌  李华宏  闵颖  王志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45-150,16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卫星、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7年7月20日昆明主城区大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 hPa两高辐合区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适宜的垂直风切变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在Q矢量散度辐合区内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移动方前沿对流活跃的TBB等值线密集区,雨强变化与TBB等值线梯度变化密切相关;多普勒雷达显示,逆风区是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回波强度在35~45 dBz,最强达49 dBz,回波顶高超过10 km的区域对应着强烈雷暴,逆风区与短时强降水、雷暴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果洛州2022年6月24—25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高东退,西南气流携带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槽后冷空气交汇引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明显辐合线长时间维持触发降水,同时深厚湿层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引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成为降水有利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发展演变与降水落区、时间都有很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况资料,对2003年6月23日发生在山东招远全市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相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找出此次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成因,以便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招远市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提高招远市强降水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物理量等方面对2014年7月12-14日和2017年7月8-10日湖南省2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槽脊为东北-西南向,该结构有利于高空槽的发展,利于带动地面冷空气的南下,副高588 dagpm线为东东北-西西南向,西脊点在109°E附近,利于冷暖气流在湖南地区的交馁;湖南地区的暴雨过程中低层西南急流8 ~ 16 m/s最有利于暴雨出现;中尺度辐合线在强降水过程中起着直接的触发作用;强降水落区基本上位于850 hPa比湿大值区(15g/kg以上)附近;垂直上升速度以及K指数、SI指数和CAPE值的分布与这2场降水过程的落区及强度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王喜  张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68-427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4~7日蚌埠市一次连续性暴雨,对其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为今后预报员对汛期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