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棉铃虫消长动态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甘肃省武威市农技中心植保站1999—2008年棉铃虫观测资料及武威市气象局观测站1953—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中的作物生长模型、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模型和气象预报预测模型,分析了气候变暖特征及对棉铃虫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棉铃虫百株卵量周年增长动态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减速增长三个时期,快速增长期出现在7月下旬末至8月上旬(玉米吐丝期);建立了棉铃虫卵始见期、卵高峰期、高峰期卵量、高峰期虫量气候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78%~89%,可用于棉铃虫预报业务应用;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玉米棉铃虫发生发展的影响:棉铃虫越冬期(12—2月)最低气温每10年增温0.58℃,暖冬利于棉铃虫安全越冬,越冬基数增加,成活率提高;繁殖期(5—9月)≥10℃积温每10年增加133℃。热量条件改善,有利于棉铃虫种群增长加快、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期延长;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棉铃虫的发生发展将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活动温度平方法计算期距,制作期距表,进行发生期预测,克服了平均期距法时间覆盖面小的缺陷,应用时简便准确,有利于积温法则的推广和应用.经近年多点应用检验,可提前25~38d准确作出二代棉铃虫卵峰日的预报.  相似文献   

3.
分析彭泽到1982~2000年的棉铃虫田间调查资料可知,利用二、三、四代棉铃虫上、下代产卵高峰期和盛末期之间的期距,进行其发生期的预测,其准确率较高,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三代棉铃虫发生期正值棉花蕾铃生长盛期,若防治不适时,则引起蕾铃脱落,直接影响棉花产量。而三代棉铃虫卵峰日年度间差异较大(我区1971年—1976年早晚最多相差16天),经验预报准确率不高。本文根据本区16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简化综合相关法”对三代棉铃虫卵峰日进行预测,符合率为100%。现简介如下。一、资料处理通过对16年资料综合分析,从诸多因子中选取三个相关性较好的因子(Xj)来预测三代棉铃虫卵峰日 y(月/口)。其中 X_1为7日上旬和中旬平均温度之和(℃);X_2为6月上旬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X_3为4月上旬和中旬平均温度之和(℃)(见表1)。  相似文献   

5.
羌烨  朱明华 《植物保护》2014,40(1):125-127
绿盲蝽是江苏南通地区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本文将绿盲蝽卵的发育过程分为4级,对各级的颜色与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明确了相应的发育历期。田间通过二代绿盲蝽卵量与发育级别的调查,结合发育历期资料,可准确预测二代2、3龄若虫的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6.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21~33℃范围内甘蔗红尾白螟蛹的发育历期,并测定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尾白螟蛹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29±0.529)℃,有效积温为(191.003±7.461)℃,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191.003±7.461)/T-(14.129±0.529),可用于成虫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棉铃虫在甘肃敦煌棉区年发生3~4代,第4代为不完全代。明确了各世代的盛发期和主要寄主作物。阐明了棉铃虫在本棉区可以安全越冬。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的土层内,且四周地埂是棉铃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冬灌可显著降低越冬蛹的存活率。结合多方面调查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本市棉铃虫虫源以本地虫源为主。同时,还在变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本地区棉铃虫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中长期预报技术赵瑗玲(湖北枝江县植保站,443000)我站建站以来,棉铃虫系统测报资料至今已有3l年。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笔者将其中长期预报技术介绍如下。l发生期预报我县多年来发生期预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期距法、虫龄分析法、物候法及...  相似文献   

9.
过去我站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报,主要是通过剥查稻根和稻草中越冬二化螟的发育进度来进行预测预报,但由于我地虫源类型复杂,有稻根、屋草、室内外存草等,而且虫源分布比例难以掌握,因此单纯靠调查发育进度来进行发生期预报,容易出现偏差。1986—1988年我们利用性诱剂进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试验,通过三年的试验观察,发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棉铃虫Ⅱa 性诱剂。对二化螟有很强的活性,诱捕的成虫高峰期明显,且灵敏度高。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液中主要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复合蛋白—毒素Ⅱ。以该菌液和毒素Ⅱ分别饲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检测其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了该毒素对幼虫中肠内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和生长发育均有显著的影响,取食拌有菌液和毒素Ⅱ的人工饲料的棉铃虫食量明显减少,发育速度延缓,发育历期比对照明显推迟;尽管一直取食混合原菌液(6.5×108 cells/mL)人工饲料的棉铃虫2龄幼虫前期死亡率很低,但是其生长发育几乎完全被抑制,该处理组所有幼虫均不能化蛹;原菌液对4龄幼虫的食量、发育历期、蛹重及化蛹率均有显著影响。菌液对棉铃虫幼虫的影响与菌液的浓度和幼虫的龄期成反比,稀释50倍的菌液对2龄和4龄幼虫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毒素Ⅱ(51.9 μg/mL)对4龄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时间(2 d)饲喂原菌液后更换正常饲料,仅延缓了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而对其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饲喂毒素Ⅱ的棉铃虫幼虫中肠主要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温度是影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地区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利用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并构建了发育历期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化蛹率、蛹的存活率与羽化率以及成虫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35℃下幼虫的发育历期为55.26~9.58 d。20~30℃为种群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5℃。卵、幼虫、蛹和卵到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27、11.10、12.20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44.57、211.93、135.69和390.55日·度。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发生区域、发生期和发生世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性诱剂在棉铃虫测报中的应用乔传诗潘朝印孟建文(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农科站库尔勒841005)棉铃虫是库尔勒垦区棉花、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本站诱测棉铃虫所采用的测报工具是黑光灯。并用历期法推测棉铃虫的发蛾高峰。但在实践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绿翅绢野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8、21、25、29和32℃5个温度对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Snellen)]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翅绢野螟在18~32℃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7、13.07、12.46、7.60℃和10.98℃,有效积温分别为76.45、280.57、158.32、105.62和666.58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该虫在南宁市1年的理论发生代数为6.25代,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可在其预测预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的卵、一至四龄幼虫、蛹、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0.84、11.17、11.37、8.97、10.68、9.44、10.78℃;有效积温分别为82.25、53.54、34.39、42.46、67.64、123.89、53.54日度。并得出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7个关系式。本资料可用于茶尺蠖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一代中黑盲蝽发生期预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黑盲蝽是长江流域棉区的重要害虫。过去预测一代中黑盲蝽的发生期,通常是对淘获的卵进行分级,按各级卵所占比例,参照各级卵发育历期,预测卵孵化高峰,进一步推算二、三龄若虫高峰。这种方法由于卵级难以划分,原江苏省《中黑盲蝽预报办法》中各级卵距孵化的天数跳跃...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是关中棉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开展测报工作已达多年,长期以来,由于测报水平落后,加之行政区域限制,对棉铃虫测报缺乏宏观指导,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掌握不同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在不同区域建立预测模型,开展分区预报。1986年到1988年,我们通过整理分析大荔泾阳等县历年棉铃虫发生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为害损失等观测资料,研究本省棉铃虫预测预报区的划分,制定了关中棉区棉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分析1981~1996年稻瘿蚊田间发生动态测报资料,认为稻瘿蚊在福建连城1年发生7代.它的越冬寄主有游草(李氏禾)、蜡烛草、再生稻、落谷苗,主要越冬寄主是游草。白茅瘿蚊(暂称)与稻瘿蚊属于两个不同种,但白茅瘿蚊是稻瘿蚊黄柄黑峰、稻瘿蚊斑腹金小峰的中间寄主。剥查幼虫发育进度推算预报发生期与定田定点系统拔乙葱法的预报结果基本相同。拔乙葱法预报化防适期是群众性决策防治的简便方法。利用积温法预报1代(冬后)成虫发生期简便实用,测报准确率达8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野县2001—2018年的小麦条锈病普查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品种抗病性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本县条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即初始病田率、初始病叶数、小麦品种抗性及流行期积温、雨日、雨量、风速、空气湿度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最终病田率、病叶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回测验证,该回归方程对中等以上发生程度年份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病田率大于10%的年份预测准确率78.7%,对病叶率大于5%的年份预测准确率91.6%。  相似文献   

19.
华北棉田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中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北棉区用扫网法和目测查虫法调查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用比较法和生命表分析法预测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程度和虫口密度。经1991—1994年应用检验,预测结果均与实际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20.
华北棉田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中期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华北棉区用扫网法和目测查虫法调查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用比较法和生命表分析法预测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程度和虫口密度。经1991—1994年应用检验,预测结果均与实际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