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广西西南部岩溶石山降香黄檀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分析降香黄檀实生幼苗幼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种群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20个5 m×5 m的样方中共调查降香黄檀幼苗幼树94株,其平均密度1 880株/hm~2,空间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幼苗幼树的个体主要集中在DBH≤3 cm和H≤4.0 m以内,且胸径随树高的增加而增长;其多度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随高度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呈现偏锋型曲线。用Canoco对可能影响降香黄檀幼苗幼树更新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选取的环境因子共解释幼苗幼树分布信息的81.91%,影响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的主要因子依次为草本个体数、草本覆盖度、林窗面积、土壤含水率、土壤表层p H值、灌木覆盖度、岩石裸露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木个体数。其中,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与草本个体数及其覆盖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表层pH值、灌木覆盖度、岩石裸露率与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木材的组织构造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细胞的纹孔的典型特征。降香黄檀木材导管壁上的纹孔为互列式,附物非常丰富;轴向薄壁细胞壁上为单纹孔,个体较大而数量较小,成组聚集分布,3~5个一组呈猫爪或花瓣状。木材纵切面上,轴向薄壁组织中常见似"分室含晶细胞",但经X-射线能谱仪分析表明,这种"分室含晶细胞"中的块状物并不是传统认为的草酸钙等无机盐物质,其主要组成元素为碳和氧,由此可初步认定这种似"分室含晶细胞"中的块状物为树胶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降香黄檀学名黄花梨,是蝶形花科黄植属植物,海南省是主要的原产地,主要分布于海南西部、南部、西南部以及三亚市,目前在广东、福建、广西也有零星分布。树高通常为10~25 m,属于落叶乔木树种,侧枝粗壮、分杈较低,树皮粗糙有裂纹,常见颜色为褐色与淡褐色。树木材质具有坚硬细密的特点,不宜变形,因此经常被应用于家具的制作。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与使用,显著提升了降香黄檀的栽植水平,对生长速度进行了有效提升。本文从实际的研究情况出发,对降香黄檀的生物学特性、价值用途、引种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总结,为以后的黄檀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降香黄檀幼龄林4种套种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降香黄檀幼龄林4种套种模式得出:套种植物莪术和玉米的生长对降香黄檀高生长有抑制作用,降香黄檀-杉木种植模式投资利润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对海南省澄迈林场的降香黄檀人工林展开病害调查,探讨营林措施对降香黄檀的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管理措施对降香黄檀的病害发生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F=41.654,P=0.000;F=31.509,P=0.001)。精细管理的林分的病害发生显著低于其他的管理方式的样地。孤立林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纯林、混交、套种等栽培模式。不同混交模式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F=24.358,P=0.000;F=13.145,P=0.000),其中,降香黄檀和檀香的混交林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6.
集约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树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树冠结构的研究表明 :集约经营树冠的枝长分布和树冠形状有利于对光的截获 ;用分级标准木法实测叶面积指数 ,集约经营为 3 0 36 2m2 m-2 ,粗放经营为 2 1 786m2 m-2 ,前者是后者的 1 4倍。集约与粗放经营林分累积叶面积指数可以分别用下列模型进行估测 :ICLAI=0 .2 6 0 7 Z1.80 3 0 e-0 .164 3Z(R2 =0 .991 9)和ECLAI=0 .0 6 39 Z2 .64 80 e-0 .2 53 0 (R2 =0 .996 0 ) 。分别以平均木冠长为自变量 ,用上述模型计算集约与粗放经营林分累积叶面积指数 ,结果为 3 1 2 2 1m2 m-2 和 2 2 6 1 9m2 m-2 ,分别与实测值相差 2 8%和 3 8%。集约与粗放经营林分标准木的累积叶面积垂直分布与对应模型模拟的结果具有紧密的正相关 ,利用标准木的测定值能可靠地估测林分的垂直累积叶面积指数分布 ;栽培措施对树冠形状有显著的影响 ;圆锥形树冠、较大的枝倾角和较高叶面积指数是集约经营林分生产力较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对降香黄檀53个家系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表现最为优良的前3个家系是BS29、BS28、DF35,其次为家系ZQ5、ZQ6、ZQ7、LZ8、BWL84、BWL90、FJ117,均在生长量上表现良好;表现最差的家系是FJ121、FJ120、LD43,其次为家系WC11、BS31、LD42、WZS55、WZS58、GZ106、HK15,均在生长量上表现差。初步筛选出适合于闽南沿海地区种植的10个优良家系:BS29、BS28、DF35、ZQ5、ZQ6、ZQ7、LZ8、BWL84、BWL90、FJ117。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混交方式对杉木人工林生长量以及林下植被长期影响,以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秀山村2013年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的胸径、树高、材积、林下植被数量特征及物种组成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混交方式对杉木生长量以及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杉木×南方红豆杉混交模式的杉木生长量最优。  相似文献   

10.
人工混交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混交方式不同(块状、带状)其生长表现各异。80年代初在辽宁本溪草河口、偏岭镇及桓仁县马鹿泡村营建的人工混交林已郁闭成林。但因不同混交方式、比例、树种及采取的不同经营措施,而使各种混交林型之间生长差异较大。为探索辽东山区最佳的混交模式,特对各不同混交方式的林型进行了调查,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将河沙、泥炭土、黄心土按照不同比例配成基质,研究不同基质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时间和成苗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其萌发的基质配比。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降香黄檀种子的萌发影响显著,黄心土(发芽率72.7%、发芽势49.3%、发芽时间12.7d、成苗率69.71%)和泥炭土(发芽率68.0%、发芽势53.3%、发芽时间13d、成苗率74.15%)适宜降香黄檀种子的萌发,而河沙中的种子所需萌发时间长(17.7d)、成苗率低(27.90%)。结合成本考虑,黄心土是降香黄檀播种较理想的基质。  相似文献   

12.
大树移植广泛应用于专业种植园区和城乡绿化建设中,由于树体规格大、根系损伤大、移植时间掌握不好、起根方式和移植保护措施不当等原因,常常造成移植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生长量小等问题。降香黄檀是中国重要珍贵树种之一,通过研究不同移植时间处理、不同起根方式处理和不同保护措施处理等对移植成活率的影响,为降香黄檀大树移植提供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降香黄檀和茶树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华安光照人林场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林+茶栽培模式,开展了茶园不同密度套种降香黄檀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造林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6%以上;2.5年生时,平均树高4.38m,平均地径5.16 cm,但不同坡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降香黄檀抗冻能力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套种密度为450~600株.hm-2比较适宜,不仅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使茶园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开展降香黄檀9种不同容器规格的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9种不同容器规格的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和生物量表现最好的均是12 cm×15 cm的无纺布袋。苗高表现最差的是9 cm×13 cm白色塑料袋。主根长表现最差的是10 cm×15 cm白色塑料袋。地径、根幅、地上部分叶鲜重、地上部分茎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和全株鲜重最差的是8 cm×11 cm的无纺布袋。12 cm×15 cm的无纺布袋可在生产中用以培育降香黄檀苗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  相似文献   

16.
杨树(Populus)作为能源、造纸和板材的原材料和生物量来源,在中国的栽植面积迅速增加(Fang et al,2007),但其病虫害严重.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普遍流行,危害严重(刘会香等,2005;张星耀等,2003).  相似文献   

17.
对33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15年,第一次间伐年龄应在15年左右,20-25年时,树高连年生长量急剧下降,第二次间伐年龄可适当提前到22年;直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年,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20-25年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在30年生时达到最大值,数量成熟年龄大约在55年生左右;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整个生长发育可划分3个时期:第一时期0-10年生为幼林期;第二时期10-20年生为速生期;第三时期20-33年生为壮龄期。马尾松+火力楠和马尾松+杉木两个混交类型混交效果较好,目的树种马尾松平均树高分别达到3.74 m和3.73 m,平均胸径分别达到4.01 cm和3.89 cm,树高分别比对照纯林提高12%和11.7%,胸径分别比纯林提高17.5%和11.5%。  相似文献   

18.
以珍贵树种降香黄檀幼苗为材料进行试验,选用椰糠、泥炭土、黄心土为基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3),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降香黄檀幼苗栽培的基质配比。结果表明:不同轻基质配比对降香黄檀幼苗除温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外,胸径、株高、叶绿素、氮素、水分、湿度和电导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水平的椰槺对株高有极显著性差异,除氮素和水份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水平的泥炭土对湿度、电导率有极显著性差异,对植株生理指标影响效果亦较好;不同水平的黄心土除对株高、氮素、电导率、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综合评定结果显示:以处理组1(椰糠∶泥炭土∶黄心土=2∶2∶1)为降香黄檀育苗的最佳轻基质配比,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较均衡。  相似文献   

19.
2010~2012年在怒江流域等海拔1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进行马鹿花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中最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混交模式为马鹿花×小叶榕,其种植效果好,其次为马鹿花X印度黄檀X小叶榕X高山榕×零星大青树混交模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模式对马鹿花的株高、地径和冠幅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50年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木材的生材性质进行研究,并与25年生降香黄檀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0年生降香黄檀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9.81%、19.86%。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心材在根部较大,树干根部心材率最大为30.83%,平均值为7.79%。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南向和北向都先减小后增大,且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0.973g/cm3。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南向和北向均逐渐增加,随着树高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平均值为0.655g/cm3。50年生降香黄檀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南向跟北向均减少,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48.98%。50年生与25年生降香黄檀相比,心材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两者根部心材率相差不大,但25年生降香黄檀心材率平均值为30.53%,而50年生降香黄檀心材率平均值仅为7.79%,具体原因尚不可知,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