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要求和特征,建立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分别给出了单指标评价、子目标综合评价、总体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2000—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出福建省城乡总体发展水平、城乡关联程度、城乡协调程度3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值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值,进而提出了加快福建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涪陵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涪陵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认为,二元对比差异度较高,城乡产业发展不协调;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是涪陵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镇化和乡村建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既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也包括城乡社会一体化。评价城乡一体化水平可以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及协调度三个方面进行。通过15个评价指标,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因数综合评价法,测算湖北省所辖各市、州城乡一体化指数,进而得到湖北省所辖各市、州城乡的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分割现象凸现,亟待社会各界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参考各种统计资料,在城乡社会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程度等方面,共设置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6个,构成了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77-179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对当前社会改革有重大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不同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认知及目前我国有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城乡一体化评价是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指数评价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各评价案例之间缺乏可比性。我国未来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湖北省经济、生活、社会、人口、生态等5个方面出发,构建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14项指标。根据2003~2010年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保障人数差异之比、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比、人口城镇化率、生态质量指数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上述5个方面中,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是城乡人口和城乡生活,一体化程度比较低的是城乡生态和城乡社会;从趋势看,这5个方面一体化水平总的趋势都是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与阶段各不相同,反映政策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也反映湖北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已进入相对较高阶段,但在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和城乡生态一体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从因地制宜实施城镇化战略、改革城乡二元化体制框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现代化人才与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一、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涉及到许多方面,从基本服务的角度来看,至少应包括中小学教育以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而对每一个方面的评价则需要更多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因此,评价我国基本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首先应该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从宏观至微观的层面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同时也为分析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实证基础。构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部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突出。城乡互动发展将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构建了区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中部地区1995-2004年城乡互动发展水平,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城乡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苏州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苏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三区三城"要求,又明确了了"把苏州建设成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评价一个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是该地区有效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以重庆为例,在城乡共同发展和城乡差距两方面中选取能反映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17个指标,综合运用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即主成分分析与TOPSIS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997-2011年直辖以来,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综合得分水平不断提高,显示出在此期间重庆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统筹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以甘肃省12个市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5个研究角度构建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各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划分,综合评价甘肃省各市的发展水平,找出其存在的发展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定西市、陇南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其余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般;通过聚类分析将甘肃省城乡统筹水平分为3类。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对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健勇  欧名豪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61-17863,17866
构建了一个包含城乡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安徽省56个县2010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测算了各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研究表明,2010年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分值达到69.66,已经进入整体协调阶段;但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的发展潜力较大.据此,各地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的实际和暴露出来的问题,突出重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1.义乌市城镇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及其特征根据义乌市农村人口调查,全市村庄人口规模等级分布中,大于3000人口的村庄仅6个,2000~3000人口村庄29个,1000~2000人口村庄155个,千人以上村庄占全市村庄总数的22.8%;而少于1000人口的村庄占多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进步,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农业获得巨大发展,从当前的形式来看,已经进入城乡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发展,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整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基于此对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隶属于安徽省农垦集团的淮南农场始建于1956年,土地面积4万亩,其中耕地1.7万亩,水面7000亩;主要种植优质小麦、水稻等作物,年产粮食2万吨。农场地处淮南市东郊,与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相连,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穿场而过。2009年,经淮南市委市政府批准,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挂牌成立。近年来,农场着力推进民生改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突出矛盾主要会表现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而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从扩大内需、稳定宏观经济出发,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重点是希望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选取海南统计年鉴2004~2013年间的16项指标数据,构建一个涉及城乡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出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值,从而评价近十年来海南省城乡统筹水平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皖北和沿淮部分县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城的城乡互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阜阳、宿州、亳州和界首市城乡互动水平较高,其次是蒙城、利辛、五河、临泉、大和、阜南县,涡阳、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固镇、太和、颍上、凤阳、寿县、霍邱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较低.最后提出了城镇带动乡村——“点—轴”模式和乡村反哺城镇——人口流动推拉模式2种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以更好地推动皖北和沿淮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