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百事通》2011,(11):43-44
胡健的学历不高,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外打拼.24岁那年.他决定学习家电维修.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家电维修并不难.他只学了不到8个月.就能自己处理各种问题了。几个月后.他在乡里开了一家店.专卖家庭影院用的音箱、话筒、DVD等,同时也帮别人修理家电。  相似文献   

2.
我们选择希望! 孙君是一个画家.但他关注农村.对于农村建设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2003年8月.作为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简称北京绿十字)的负责人.他第一次走进湖北五山镇.走进堰河村,青山绿水让他心动.但同时他看到的是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在不断地加剧。  相似文献   

3.
瓦洛克是美国洛杉矶一家四星级饭店的大厨.他制作的好几道菜都是这家饭店的招牌菜.虽然每月有着不菲的收入.但是瓦洛克似乎对此并不十分满意,他一心想着自己创业开家饭店当老板.不再替别人打工.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2005,(5):1-1
有一位农民,生活很拮据.问他为什么不打工挣钱.他说.每天二三十元根本看不上眼,要挣钱就要挣大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农民仍没有找到挣大钱的门路,生活仍很贫困另有一农民.考虑到自己年过四十,学技术怕文化低学不成.于是他用自行车驮着一个爆米花机,走村串乡爆玉米花.  相似文献   

5.
皓元 《农家致富》2005,(7):21-21
今年已50出头的黄志强,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洪桥村人,他种莱已有17个年头了。他的莱种的好、销的快.他总结自己的种菜经验,一是苦干、二是巧干。  相似文献   

6.
苏齐 《农家致富》2007,(13):10-10
胡小平是安徽人,16岁那年,他初中毕业回家务农,因为不甘心将自己的一生埋没在泥土中,他拿了家中仅有的20元钱.背着15公斤米,来到了南京。经历了一段漂泊流浪的日子后,胡小平在南京罐头食品厂当了临时工。之后,他修过自行车,干过搬运工,  相似文献   

7.
李益 《当代农业》2011,(23):57-57
周益华出生在广东省清远市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1996年9月,周益华去海南出差.在海边捡了些贝壳带回来.准备清洗干净作为摆设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谁知,他刚拿出来,同事们就爱不释手.几个要好的同事听说是捡来的,更是将贝壳一抢而光。周益华心里琢磨.要是哪天失业了.就专门从海南捡些贝壳拿到东莞来卖。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05,(11):14-15
今年31岁的周学民是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东三家子村的普通农民.看似普通的他却有着现代人的思想魄力.不甘心像父辈一样做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周学民一直希望有机会走出农村.脱离土地.到外面的世界历练自己.他更知道.年轻人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与煅炼中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不怕吃苦.就怕没有技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耍小聪明,险些赔掉菜场小生意1995年.周鹏第一次创业是在大姐卤菜加工坊的旁边架起炉子.露天煮酱鸭.跟姐姐走不一样的销售渠道——往酒店送货。这一招其实是周鹏模仿一个温州的酱鸭店老板。但周鹏很清楚,论颜色、味道、知名度.自己做的酱鸭肯定跟“温州老板”差得远。这时他耍起了小聪明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坚信,他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然而,地处湖北省孝感市的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坚信,他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增收梦”变为现实一一力争“十二五”建成2.67万hm^2优质稻核心板块区.形成6.67万hm^2拓展区、13.33万hm^2辐射区。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1.
我的邻居闫本中大伯.最近几个月再也不和大妈生气了.因为他除了忙自己的生意外.一有空就用到读书看报上.他家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和睦、和谐气氛。要问其中的缘由.用闫大伯自己的话说.他这个和谐之家是“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刚刚而立之年的吴礼胜原是彭泽县马当砖瓦厂一名小四轮拖拉机司机。搞了多年运输的他由于行业不景气,也曾一度困惑、迷惘。1998、1999年,该县的芙蓉农场经历了两次洪涝灾害,加之当地劳力外流,农场1.54万亩土地就有2000多亩抛荒。吴礼胜想:自己有特长,如今政策又好,这不正是一次创业的契机吗?于是他于1999年下半年与农场签订了255亩土地的承包合同。吴礼胜东借西凑了6.7万元钱,加上自己的1.5万元,买来一台背伏式联合收割机。这台收割机功能多、效率高,一日八小时可翻耕土地36亩、旋耕30亩、收割…  相似文献   

13.
纪仁光 《农家顾问》2007,(11):62-62
山东海阳县王老汉.20多年前与带着三个孩子再嫁来的妻子成家(后来老大夭折),当时老二17岁,老三13岁,都在读书。他与妻子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娶妻生子。两儿子婚后每年给老人赡养费100元。1994年妻子病故后,王老汉靠着自己的劳动生活。但如今。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去年生病住院.花费医疗费8千多元,由其弟弟垫付。出院后,他找两个儿子分担医疗费.  相似文献   

14.
《农村百事通》2011,(3):102-102
在市场边的一条小街上有几个卖西瓜的摊子。其中一摊是由一对父子经营的。每天傍晚时分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发生:那对卖两瓜的父子把每天卖不完的两瓜全部分给路过的行人,分文不收。其实不只我们觉得奇怪,他儿子也对自己爸爸的做法感到奇怪.  相似文献   

15.
一、注意经常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意识。一位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同志说:“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人特别是隔辈的老人对孩子都很娇惯,什么事都包办,结果造成有的孩子实际生活能力很差,孩子离开大人在外面自己照顾不了自己。因此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从此,我就把“自己的事自己做”作为培养孩子能力的一条基本原则,比如:会拿汤勺后,尽量不喂饭;玩具玩完后.坚持要他自己收拾好,没收拾好以前不许干别的事。  相似文献   

16.
在芦溪县宣风镇,有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种鸭大王”———黄成云,他不仅自己养鸭,而且拉起了一支日益庞大的“养鸭大军”,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近年来,他先后荣获镇优秀党员、县农业科技示范户、县青年创业者“星火带头人”和萍乡市农业科技示范户等称号。2000年,他又光荣地出席了江西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黄成云,宣风镇盘田村人,毕业于江西省水产学校。1997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创办起宣风种鸭场。经过4年的艰苦创业,种鸭场的养殖已具规模,饲养父母代生产种鸭1.1万羽,月产种鸭蛋8.5万…  相似文献   

17.
“匪患情结”.是徐玉诺小说创作题材的中心内容。他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积淀在自己幼小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创痛,精心地描绘了匪患给故乡百姓造成的精神伤害,并对他们的精神弱点进行了批评。他的思索是情绪型的,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了他的小说向更高的阶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英山县石头咀镇张山村,有一个被大家称之为“香菇王”的人,不仅自己种植香菇发了财,还向别人传授香菇种植技术,带动本村及周边走上了致富路。他就是陈玉新,今年45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种菇之路的创业“三部曲”。  相似文献   

19.
苏齐 《农家致富》2006,(13):18-18
江苏省徐州市农民王常兴到南京试销鸽蛋,在一小区菜市场附近出售,可是一连过了几天.销量有限。他有些丧气,觉得市场很难打开。一天,他在等候顾客的时候,看见旁边卖西瓜的,把西瓜叶一起带着买,因为新鲜,比其他几家同样卖西瓜的要卖的快,而且价格高。他琢磨如何借鉴卖西瓜的办法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但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工作岗位。谈起就业经历.张继伟颇有感慨.2007年.21岁的张继伟从曲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题。父亲和他长谈了一次后.他决定回乡帮父亲经营中药材.父亲则专心投资其他行业。在父亲的指导下.张继伟开始了从商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