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平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叶部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黑龙江省南部玉米栽培技术,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主区为8种种植方式,副区为5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平作方式中宽窄行A8处理(55 cm+75 cm)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垄作相比提高4.34%。随密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低密度B1(5、250万株·hm~(-2))、B2(6.375万株·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均提高玉米叶面积的平作方式为A8(55 cm+75 cm)和A7(45 cm+85 cm),喇叭口期提高6.23%和4.16%,抽丝期提高2.95%和2.17%,乳熟期提高2.84%和1.13%;不同密度下,高密度(7.500万株·hm~(-2))B3和B4(8.625万株·hm~(-2))处理明显提高玉米叶面积。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与对照垄作相比分别提高A6(85 cm)1.14%、A4(65 cm)2.27%和A7(45 cm+85 cm)0.42%,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下,除淀粉含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外,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种植方式和密度改变对玉米叶片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在宽窄行种植方式下辅以适宜的较高密度(8.625万株·hm~(-2))种植,玉米单株绿色叶面积提高较快,叶面积指数(LAI)明显高于等行距种植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对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也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推荐为黑龙江省中南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当地(河北省新乐地区)生产上常用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6个处理:(40 cm×80 cm)/72 000株·hm~(-2)、(40 cm×80 cm)/67 500株·hm~(-2)、(40 cm×80 cm)/63 000株·hm~(-2)、(60 cm×60 cm)/72 000株·hm~(-2)、(60 cm×60 cm)/67 500株·hm~(-2)、(60 cm×60 cm)/63 000株·hm~(-2),简称B1C1、B1C2、B1C3、B2C1、B2C2和B2C3,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和籽粒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由63 000株·hm~(-2)增至72 000株·hm~(-2),植株不断增高,茎粗变细,宽窄行较等行距更明显;叶片和茎秆干物质积累随密度升高而降低,而穗重则表现为中密度时最重且宽窄行优于等行距;叶绿素含量在中密度时促进产量提高,可溶性糖在吐丝后15 d(灌浆期)迅速升高,完熟期下降,蛋白含量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吐丝后15 d(灌浆期)是能量积累的关键时期,此外,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升高而增大,而叶片夹角则呈相反趋势,两种植方式变化趋势差异不明显;两种植方式下,中密度产量提高通过增加粒重实现,且宽窄行种植方式效果更为明显,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受密度和行距影响小,而中密度时粗脂肪、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较高且宽窄行优于等行距。由以上结果可知,先玉335宽窄行、67 500株·hm~(-2)密度种植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植株代谢旺盛并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和籽粒营养成分,可为河北省山前平原区试点地区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合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的玉米平作种植模式,在平作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方面与对照比较,种植方式中A7(宽窄行45 cm+85 cm)、A8(宽窄行55 cm+75 cm)、A3(行距55 cm)分别提高产量5.9%、3.3%、0.9%,不同密度下产量排序为:B3(7.500万株·hm~(-2))B4(8.625万株·hm~(-2))B1(5.250万株·hm~(-2))B2(6.375万株·hm~(-2))B5(9.750万株·hm~(-2)),所有组合的籽粒产量比较,排在前三位:A8×B3,A7×B3,A8×B4;各农艺性状种植方式排序前三位的依次如下,穗长值:A7A8A1(CK),穗粗值为A7A8A3,秃尖为A2(行距45 cm)A4(行距65 cm)A6(行距85 cm大垄模式),穗行数为A7A8A3,行粒数为A7A8A1。不同密度下穗长、穗粗值、穗行数、行粒数排序为:B1B2B3B4B5,秃尖值排序为:B5B4B3B2B1。宽窄行处理A7(45 cm+85 cm)、A8(55 cm+75 cm)与种植密度在7.500万~8.625万株·hm~(-2)结合下,产量水平较对照增加明显,可综合获得最佳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种植形式与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和60 cm等行距(CK)3个水平,副区密度设4.50万、6.00万、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中高密度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穗位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抽丝后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00%、5.69%和19.82%;穗位高分别降低6.17 cm、2.17 cm和3.67 cm,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籽粒产量明显提高,6.00万和8.25万株/hm~2密度下分别较CK增产7.83%和6.72%。经回归分析,得到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的理论籽粒产量最大值为12 030.80 kg/hm~2,相应的定植密度为8.49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试材,在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密度下设置50、60、70、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穗位高和茎粗影响较大,差异显著;不同行距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的影响不一,均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的较大;不同密度和行距对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玉米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本试验在设置密度范围内以60 cm等行距种植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黄淮海夏玉米适宜种植行距,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密度对先玉335灌浆速率、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玉335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同密度条件下行距越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在60 000株/hm~2条件下,改变行距设置对该品种穗粒数影响不大,在75 000株/hm~2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该品种穗粒数下降;在同行距条件下,75 000株/hm~2产量高于60 000株/hm~2产量,且在50 cm和宽窄行(40+80)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对并单66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并单669号玉米新品种在宽窄行7.2万株/hm2,N2P2K2(350-100-80 kg/hm2)施肥水平条件下,产量、纯收益、肥料效益最高;在宽窄行7.2万株/hm2,N1P1K1(280-72-75 kg/hm2)施肥水平条件下肥料利用率最高;每形成100 kg籽粒宽窄行7.2万株/hm2条件下吸收氮、磷、钾养分含量最低;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的不同施肥水平下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以N2P2K2(350-100-80 kg/hm2)施肥水平最高。说明并单669号玉米品种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宽窄行种植;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最适宜的施肥水平为N2P2K2(350-100-80 kg/hm2)。这可为并单669号的合理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为四川丘陵区密植高产宜机收春玉米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和2018年,在川中丘陵区中江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全国耐密品种‘郑单958’(ZD958)和西南耐密宜机收品种‘仲玉3号’(ZY3)为试验材料,2017年设置5.25、6.00、6.75、7.50、8.25万株·hm~(-2) 5个密度处理,2018年设置4.50、6.00、7.50、9.00万株·hm~(-2) 4个密度处理,测定籽粒灌浆和含水量动态变化。[结果]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收获期百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ZD958和ZY3籽粒灌浆速率平均减少1.66%和3.36%,百粒重分别减少1.66%和3.32%;密植对玉米籽粒灌浆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大。ZD958和ZY3从吐丝到生理成熟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1 133.0和1 074.7℃,到收获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1316.0和1 279.5℃。ZD958和ZY3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均在30%以上;达到适宜机收条件(籽粒含水量28%和25%)时所需有效积温因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ZD958有效积温平均增加26.98和35.95℃,ZY3有效积温平均增加5.35和19.65℃;ZY3籽粒总脱水速率较ZD958大,到达适宜机收的时间较ZD958短。收获期百粒重、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均与有效积温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而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有效积温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增加会导致玉米籽粒灌浆性能及脱水速率降低,适宜密植可获高产。ZY3籽粒灌浆及脱水速率受密度影响小,到达生理成熟及适宜机收条件所需灌浆期有效积温低,总脱水速率快,更适合作为川中丘陵区密植宜机收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薏苡的生长、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对薏苡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栽培密度显著影响薏苡产量;2)相同种植方式下,随栽培密度增加,薏苡成熟期籽粒分配比例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穗粒重和穗粒数下降,植株增高而主茎粗减小;3)3种种植方式下(等行距60cm、宽窄行70cm+50cm、宽窄行80cm+40cm),薏苡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该密度范围内,薏苡产量可达3 375.0~3 491.67kg/hm~2。  相似文献   

12.
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冬小麦拔节至成熟期遮阴50%(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和自然光2种光照条件下各设置5个种植密度:450(M1)、525(M2)、600(M3)、675(M4)和750万株/hm~2(M5),测定不同处理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遮阴较自然光条件明显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但最大灌浆速率(V_m)出现的时间(t_m)有所提前,灌浆快增期持续的时间(Δt)缩短1.8~3.6 d;籽粒容重和出粉率的降幅分别为4.98%~6.69%和2.70%~6.39%;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和沉降值明显高于对照各处理,各指标升高幅度依次为:1.60%~12.50%、2.65%~19.03%、2.58%~7.91%和0.16%~11.44%。遮阴下冬小麦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拉伸阻力及最大拉伸阻力均显著高于自然光照下,但面团吸水率、弱化度及拉伸比明显低于自然光照条件。遮光和自然光最高产量分别为M2处理5 250.26 kg/hm~2和M3处理9 190.07 kg/hm~2,与自然光相比,遮阴导致各密度平均产量降低45.43%,平均生物量降低28.45%,平均收获指数提高23.68%。综合考虑各项品质指标和籽粒产量,在50%遮阴条件下,密度为525万株/hm~2可供新疆南疆地区核桃小麦间作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密度(D1:4.5×104株/hm~2、D2:6.75×104株/hm~2)和5个行距配置方式(100、80、60 cm等行距和150 cm+50 cm、110 cm+50 cm宽窄行),研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低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花前、花后物质转运量、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与D2相比,D1分别提高了24.77%、22.73%、25.13%、26.72%和23.21%,且等行距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宽窄行,玉米产量以60 cm等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群体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D1相比,D2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平均提高18.40%和21.74%,且宽窄行显著提高了花后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以110 cm+50 cm的宽窄行配置产量最高。【结论】川中丘区4.5×10~4株/hm~2密度下采用等行距配置可改善玉米植株个体物质积累分配,进而促进单株干物质生产提高产量,而6.75×10~4株/hm~2密度下宽窄行配置(110 cm+50 cm)能有效缓解密植个体竞争,提高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半紧凑不耐密型玉米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玉米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对增密与施氮条件下不同耐密型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 500株/hm~2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270、36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52 500株/hm~2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氮量270 kg/hm~2产量达到最大值,180、270、36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LD981增密后,产量增加不显著。种植密度增加,两品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显著降低,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粒重降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比例降低,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空秆率升高。施氮量增加,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增加,灌浆活跃时间延长,粒重增加,但仍显著低于低密度时,施氮量过高,灌浆强度、粒重增加不显著。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影响更显著。与ZD958相比,LD981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显著降低,灌浆活跃期显著缩短,空秆率显著升高,导致LD981增密不增产。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ZD958最佳种植密度82 500株/hm~2,施氮量270 kg/hm~2;LD981最佳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施氮量18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影响,采用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设置4个种植密度、2种种植方式(等行距、宽窄行),分析评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下2个玉米品种秸秆饲用品质。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种植密度对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对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在设置的4个密度条件下,2个试验品种在10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具有相对较低的纤维含量和较高的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6.
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行距配置下高密夏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对群体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本试验在75 000(D1)和90 000(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3个行距配置(等行距S1:60cm+60cm;大宽窄行S2:80cm+40cm;小宽窄行S3:60cm+45cm)对夏玉米(郑单958)群体光分布、全株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群体上层光截获显著增加,下层光截获显著降低。与等行距相比,大宽窄行处理中下层透光率增加,但群体光总截获降低。小宽窄行处理显著增加了穗位层的光截获。2)全株叶片SPAD值、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同一光照水平下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随冠层垂直深入呈现出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穗位层;随密度增加全株叶片SPAD值、Fv/Fm和Pn呈现降低趋势,下部叶片降低显著,行距配置之间全株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小宽窄行大宽窄行等行距。叶片Pn与冠层内光照强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光照强度是限制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Pn的主要原因。3)密度增大后产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同一密度处理下,小宽窄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宽窄行增产效应增加。总体表明,密植条件下,小宽窄行处理下玉米冠层内光分布比较合理,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构建四川盆地直播油菜适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方法】于2013/2014、2014/2015年选用中熟杂交油菜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区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104~60×104株/hm2)及行距配置(20 cm、30 cm、40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有重要影响,增密处理(30~60万株/hm2)可提高主序角果所占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加大(15~60万株/hm2),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密度在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继续增加密度,籽粒产量则显著降低。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相同密度(30~36万株/hm2)下,不同行距配置(20 cm、30 cm、40 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较宽的行距配置(30 cm、40 cm)的主序角果数和产量均高于窄行距(20 cm),籽粒含油率则显著高于窄行距(20 cm)。【结论】在充足施肥条件下,直播油菜适宜机收和高产的种植密度为30~36万株/hm2,行距配置以等行距30~40 cm为宜,或采用宽窄行40 cm+20 cm。  相似文献   

18.
在玉米/芸豆间作模式下,芸豆种植密度从7.8万株/hm2到19.2万株/hm2变化过程中,芸豆产量呈抛物线变化,种植密度变化主要影响芸豆单株荚数和粒重,对单荚粒数影响较小.同时,种植密度对芸豆籽粒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籽粒外观品质变劣程度加剧,籽粒淀粉含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则极显著增加.综合产量及品质指标分析,在此种植模式下,芸豆密度为12.5万株/hm2时可实现优质高产,是玉米间作芸豆的最佳密度配置.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空间布局与种植方式对农作物生产量与生产质量有较大影响,而玉米作为我国农作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种植方式还有待研究与改善。本文简述了现阶段国内外玉米主要种植方式,包括单株等行距、宽窄行、相邻行错位、一穴多株等,还分析了每种玉米种植方式的优缺点,以期为玉米种植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Ⅰ式果枝棉具有早熟且成铃集中的性状,适合机械化采收。以Ⅰ式果枝品系ZS0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长江中游麦(油)后直播棉在宽行、宽窄行和窄行(宽行:0.76 m、宽窄行:0.66+0.10 m、窄行:0.50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以及超窄行距(0.38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12.0万、15万、18万、21.0万、24.0万株/hm~2)的子棉产量和成铃性状。结果表明,在窄行方式下,种植密度对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的影响显著;宽窄行和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宽行、超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宽行方式下的子棉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种行距配置方式。Ⅰ式果枝类型棉花生产上,合理密植且缩小行距是增产增效的有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