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水分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芳 《灌溉排水》1997,16(1):10-13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冬小麦在麦秸覆盖条件下田间水分运移规律,并与实测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对麦秸覆盖麦田的节水效应进行了分析,与不覆盖相比,可节水27.65%。  相似文献   

2.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2004年在季节性干旱的丘陵地区进行了麦秸还田种植水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中,麦秸的节水效果最好,但还田方式与节水效果直接相关。翻耕、水稻栽后麦秸覆盖还田,可以减少田间蒸发耗水,节水41.84%;稻谷水份生产率为1.55 kg/m3比CK高0.51 kg/m3,灌溉水的稻谷生产率比CK高1.22 kg/m3;与此同时水稻增效1860元/hm2。免耕、水稻栽后麦秸覆盖还田的水份生产率为1.26 kg/m3,比CK高0.22 kg/m3,灌溉水的稻谷生产率比CK高0.47 kg/m3。免耕、覆盖、水稻抛栽不节水,但省工节本,增效840~1110元/hm2。  相似文献   

3.
结合地膜覆盖与麦秸覆盖的保墒、生态效应,将2者集成麦秸-塑膜复合系统,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下的玉米生育进程、产量、耗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水平等方面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和麦秸塑膜复合覆盖生育期较麦秸覆盖和无覆盖处理提早10 d,其耗水量相对较小,具有节水、减少无效蒸发的作用。与无覆盖处理相比,覆膜处理耗水量减少38.6 mm,复合覆盖处理耗水量减少44.0~59.6 mm;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0%,复合覆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8%~30.1%。与播种前相比复合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8.62%~14.94%,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麦草利用有积极作用,解决了秸秆覆盖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常遇的"冷环境+低出苗+低产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黑河中游地区小麦的最佳种植模式(系指地表覆盖物),对麦秸(M)、薄膜(B)和石子(S)(以露地(CK)作为对照)3种覆盖情况下的春小麦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不同地表覆盖条件春小麦生长特性和经济产量。结果表明,与露地相比,3种覆盖均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所产生的效果表现为SBM,但相差不明显;与未覆盖处理相比,地表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对0~50cm浅层土壤表现明显,同时3种覆盖本身的保墒能力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BSM,在0~1.2m土层表现得较为显著,在1.2m以下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不显著;麦秸、薄膜和石子覆盖处理的小麦经济产量均大于无覆盖情况,分别增产21.99%、16.43%、9.97%,水分利用效率均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MBS,其中麦秸的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该研究为当地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袁庄麦田秸秆覆盖保墒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秸秆覆盖麦田,是减少棵间无效蒸发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袁庄试验三年表明,冬前麦田覆盖麦秸或玉米秸3.75~4.5t/ha,可收到良好的覆盖节水、增产效果;且越是干旱,覆盖增产效果越显著;同等产量水平,覆盖后减少棵间蒸发量34.5~37.9%,相当于少灌一水,节约灌溉水量750m~3/ha。本文分析了试验成果,研究探讨了小麦覆盖保墒耗水增产机理,计算了试区麦田覆盖提高用水程度,扼要介绍了覆盖技术要点,在干旱缺水小麦种植区,该项节水新技术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秸杆覆盖麦田,是减少棵间无效蒸发,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试验证明,在越冬前每亩均匀覆盖10cm左右长的麦秸或3~5cm长的玉米秸,覆盖量在250~300kg,覆盖厚度2cm左右,可达到保墒节水、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需水量及作物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FAO推荐的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秸秆覆盖条件下夏玉米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含水量影响较大,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着麦秸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覆盖量对棵间蒸发量E和土壤蒸发系数Ke的影响较大,E和Ke值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小,在玉米生长初期阶段影响最大,中期阶段影响最小;有覆盖试验区需水量比无覆盖区小,有一定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播种综合配套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两茬轮作地区,小麦收获后不经耕地,直接在麦秸覆盖的地里使用播种机播种夏玉米,是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于一体的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省人工、抢农时、提高播种质量、减少麦秸焚烧和增加土壤肥力等作用,麦秸覆盖还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是一项增产、增效、生态效益好的农机化技术。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对玉米播种临界含水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外试验,对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的土壤临界含水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盆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条件下,测得玉米种子发芽出苗的土壤临界含水率为14%(体积含水率为0.2002cm3/cm3)。由室外试验建立秸秆覆盖条件下耕层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经过数值模拟得到田间播种的临界含水率:无覆盖的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4.89%(体积含水率为0.2129cm3/cm3),5cm厚麦秸覆盖的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4.36%(体积含水率为0.2054cm3/cm3),8cm厚麦秸覆盖的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4.57%(体积含水率为0.2083cm3/cm3)。这说明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的土壤临界含水率比裸地的低,秸秆覆盖有利于干旱地区的抗旱播种。  相似文献   

10.
农业部推广麦秸还田技术特约记者小康今年6月中旬,农业部在北京市通县召开了麦秸粉碎还田免耕覆盖播种现场会,推广这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部总经济师姜永涛、部农机化管理司、财务司、北京市农办、市农机局和通县政府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据统计,我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深度秸秆覆盖对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棉田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设置表层覆盖、地表下30cm覆盖和无覆盖3种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间接影响了土壤盐分的运移和分布。在30cm处覆盖秸秆主要对30cm以上土壤的水分和盐分产生影响,对35cm以下的影响和表层覆盖比较接近。采用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和盐分水平方向的运移具有一定影响,无覆盖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土壤表层盐分均最高。30cm处覆盖秸秆阻碍了35cm以下土壤毛管水的上升,从而阻止了盐分的上升。采用秸秆覆盖后,特别是在30cm深度采用秸秆覆盖,对于调控土壤水、盐变化,抑制土壤盐分上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盖和水分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防雨棚下的测坑,研究了夏玉米在3种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条件下(占田间持水量的75%、65%和55%)不覆盖、地膜覆盖以及秸秆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的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不覆盖;高水分秸秆覆盖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高于地膜覆盖和无覆盖,中、低水分时地膜覆盖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高于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中水分秸秆覆盖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44.80%,高水分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最差,增产率仅为9.32%;高、中水分条件下地膜覆盖的WUE提高率最大,分别为19.09%和50.64%,而低水分条件下秸秆覆盖的WUE提高率最大.由此可见,地膜和秸秆覆盖效应各有优势,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时覆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反演分析土壤-秸秆水分运动参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潜水均衡试验站土壤测渗仪资料,以新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轻粘土为例,利用无秸秆覆盖和地表以下35 cm秸秆覆盖的实测资料,研究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模型参数,通过HYDRUS模型反演确定了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秸秆水分参数。并与测筒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计算,无论是模拟计算的土壤水分运动参数还是秸秆水分参数都与相应的测筒观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这表明了轻粘土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秸秆水分运动参数的确定是合理的。这些参数的确定将为更好地模拟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秸秆覆盖层阻止土壤潜水蒸发抵制土壤盐分向上运动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比我国西北地区无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春播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终发现秸秆覆盖马铃薯产量比无覆盖提高10%~20%,增产效果显著(P<0.05);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方式相比,马铃薯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秸秆覆盖能够实现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高产增收,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有效调控,而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大部分地区,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保证马铃薯增产的关键因素。该文主要综述了西北地区秸秆覆盖使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原因,旨在为西北地区春播马铃薯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以及耕作方式对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土壤供水能力以及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揭示黑土区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持水性、土壤供水能力及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土壤孔隙度密切相关。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率、比水容量以及有效水含量,在传统耕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均高于无覆盖;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免耕均高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影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土壤供水能力及土壤水分有效性,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率、比水容量以及有效水含量逐渐增大,随土层加深,各处理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及土壤供水能力逐渐减小。本研究区最适宜的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为免耕150%秸秆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沟垄覆盖集水效果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垄上覆膜集雨保墒、沟内种植的栽培方法,在半湿润易旱区的陕西关中红油土上进行了夏玉米田间试验,探讨覆膜集雨栽培对玉米产量、养分携出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集雨种植能明显提高夏玉米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有利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覆盖措施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在玉米灌浆期,覆膜使土壤0~100、0~200cm的贮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2、17.1mm,覆膜覆草使土壤0~100、0~200cm的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3.6、23.0mm,覆膜覆草处理的集水效果更为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平均每消耗1mm水分可生产玉米籽粒比覆膜处理提高了8%。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通过模拟试验,对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日蒸发量不同,在蒸发初期,土壤水分蒸发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K,JS,JM,S,SM,之后基本保持CK,JS,S,SM,JM的变化趋势.当有降雨发生时,土壤水分蒸发量从大到小由CK,JM,SM,JS,S变为CK,JS,S,SM,JM的趋势;土壤表层的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CK,JS,JM,S,SM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分别为1823.6,712.2,473.3,450.6,375.1 g,与对照相比,CK,JS,JM,S,SM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分别减少了60.9%,74.0%,75.3%,79.4%;在整个蒸发过程中,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W=atb,综合分析可知,覆砂(S)处理是最符合试验区域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秸杆覆盖保墒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试验资料的计算结果为依据,研究了秸杆覆盖的保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条带状秸杆覆盖在产量、单位面积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都比无覆盖和全覆盖优越,从而为生产部门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试验的分析研究,得到了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上边界条件的通用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模拟了蒸发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定额时土壤水分运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温室生产中不同耕作措施的水热盐调控效果,采用温室小区试验方法,以翻耕(CK)、翻耕结合地表覆盖地膜(M)、翻耕结合秸秆深埋(J)为对照,研究了翻耕结合地表覆盖地膜结合秸秆深埋(J+M)措施对温室土壤水热盐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J及CK处理相比,J+M处理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可分别提高8.96%、5.45%、14.32%,土壤温度分别提高3.35%、5.21%及8.32%,土壤全盐量分别降低24.44%、19.65%、26.64%,这一结果可为宁夏温室种植实施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