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传统的人工智能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开发工具进行知识表示,使得各种知识表示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本体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方法进行了探索,对玉米领域知识本体进行了构建。结果表明,本体可有效地解决复杂知识间表达的异构问题,使计算机对信息的理解升至为语义层次,利于玉米智能系统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本体的农业灾害应急处置领域知识表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花  刘春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12-16614
分析了农业灾害应急处置领域现存的问题,阐述了农业灾害应急领域知识描述基本内容及基于本体的农业灾害应急处置领域知识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灾害应急处置领域知识本体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基于本体的农业灾害应急处置领域知识表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昆虫种群生命表,根据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不同杀虫剂及不同施药方法对三化螟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杀虫双喷雾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喹硫磷,灭幼脲-1效果较差.同时,应用早稻三化螟连续世代种群生命表方法评价了杀虫脒根区施药和喷雾时对三化螟防治效果,认为根区施药对三化螟种群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农作物病虫害知识表示方法以及现有农业本体存在的不足,将本体概念引入蔬菜病虫害知识表达.分析了蔬菜病害领域的知识特点,并以蔬菜病害为例,运用本体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蔬菜病害知识领域本体,建立了基于本体和规则推理的蔬菜病虫害知识库模型.探讨了本体知识库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变化,加之暖冬凉夏气候、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民防治失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阳市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逐渐上升,田间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本文通过对三化螟种群变化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调整防治时期和选择高效低毒长效药剂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鱼病诊断专家系统存在知识表示不精确且推理效率低,不同的专家系统之间知识共享困难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本体的鱼病诊断专家系统.通过改进的“六步法”对鱼病诊断知识本体进行建模,进而建立鱼病诊断专家系统.该鱼病诊断专家系统大大提高了知识表示的精确性和推理效率,且能够实现鱼病诊断知识的共享.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化螟预测预报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87~1994年的研究,初步探明三化螟种群回升原因,研究提出了在新的耕作栽培制度下,科学合理的三化螟防治指标,以及简易“查定”技术。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及作图的计算机系统;改进三化螟测报办法,提出"兼治一代压基数,狠治二代拆桥梁,挑治三代保丰收"的治螟新策略及其施药技术,初步形成适于我国南方特点的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生产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危害罗江县水稻常见的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据50年代以来的记载,3种螟虫在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大螟相对稳定,多年平均约占种群数量的3%,二、三化螟种群数量随耕作制度改变和品种布局的调整,变化幅度大.现将二、三化螟演变原因与混发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福建省云霄县2004-2013年水稻三化螟发生动态及其为害情况,结果表明,三化螟灯下诱集数量、田间残留量及发生为害程度总体属轻发生趋势。由于当地晚稻收割后大面积开发冬种生产,恶化了三化螟赖以生存发育繁衍的越冬场所,使三化螟种群数量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  相似文献   

11.
江淮稻区三化螟灾变规律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江淮稻区三化螟的起伏历史、回升过程及其特点和对粳稻、杂交籼稻生育期的为害特性及其后效应,并从它与水稻的多层次互作协同性和农田生态系结构与功能动态,探讨了三化螟灾变的生态学规律和地方主导因子。根据稻作特点,分析了三化螟发生趋势,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稻三化螟识别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水稻三化螟识别的方法,即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特征,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包进行识别。文中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获得了理想的检测效果。这一思路为农田害虫自动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专业虚拟社区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图书馆深化学科知识服务的一项新举措。论述了图书馆专业虚拟社区建设的意义及优势,图书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组织的概念、知识来源和知识特征,阐述了基于本体的图书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的表示优势与组织原理,以分子生物学为例,探讨了图书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组织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以形成适应当前优质 低氮肥 湿润灌溉 放宽防治指标生产性配套措施控制病虫害的相关技术,为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病虫对水稻的危害也随之增加。不施肥的水稻,不论防治与不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以及纹枯病的危害都最轻,在3个不同施氮量试验中,每667 m2施氮12.5 kg与施氮7.5 kg相比,病虫的危害都明显上升,且达到显著水平。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每667 m2施氮12.5 kg的产量损失率最高,达22.7%,而施氮10.0 kg和7.5 kg的小区,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5%和9.1%。施氮量较多,病虫的危害也较重。大田验证结果与小区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3种越冬水稻螟虫耐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比较了南京地区同一越冬时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耐寒能力及其不同越冬期耐寒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越冬中期老熟螟虫的过冷却能力以三化螟最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 ,越冬后期三化螟过冷却能力仍高于二化螟 ;三化螟和二化螟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大螟 ,说明其过冷却能力的差异与体内含水量有一定关系 ;大螟的过冷却点随温度降低和龄期的增加而升高 ,表明其以耐冻对策越冬 ,而三化螟和二化螟过冷却点则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表明其以避冻对策越冬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与寄主植物间的互作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等多种作物的主要害虫,深入了解二化螟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防治二化螟的重要前提。综述报道了二化螟与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栽培制度和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着重从二化螟的行为、发育、存活和种群增殖等方面论述二化螟与寄主植物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2-1988年三化螟发生的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应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组建2代三化螟种群预测的判别模型。文中对判别模型进行通径分析的结果说明,2代三化螟种群预测系统的决定系数 R~2=0.9953,表明预报量的99.53%是由预测模型的全部7个预测因子所决定,尚有0.47%的预报量由未知因素所致,剩余通径系数 P_c=0.0684。经对历史资料的回报检验,该预测模型的判别率达到100%。经过1989和1990年实报。预报等级与实际发生量所代表的等级相符合。证实了2代三化螟种群预测模型预测因子的组成和结构符合预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稻田非靶标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以过表达水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RAC22)和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RCH10)及转化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β-Glu)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B-RIP)的四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系E122-1和E127-1以及对照非转基因亲本E32为材料,通过温室接种和田间调查开展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等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对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影响。【结果】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比对照明显提高,同时,E122-1和E127-1田间发生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带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而两者田间发生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生三化螟的枯心株率和发生稻纵卷叶螟的卷叶株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植株中,E122-1和E127-1的0级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3级植株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水平,田间种植,相比对照,不会显著引发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三化螟的发生量预测及其致量控制问题,试验在广东省海陵岛进行,当地的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二世代,根据这个特点,以当代实际卵量与前一世代的顶期卵量的比率,即有效卵量概率,作为连续世代的连接点,组建自越冬幼虫至第二世代的连续生命表,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致评价重要因子和分析关健因子的作用,试验结果说明,越冬后幼虫至蛹的死亡,特别是第一世代有效卵量概率对第二世代数量的影响甚大;第一世代幼虫侵入后至第二世代期间,自然种群的发展过程比较稳定,根据第一世代卵量估计第二世代的数量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顶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