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嘉焱 《农业考古》2004,(2):163-164
春风拂面苏堤绿 ,西子湖畔龙井香。在一曲《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龙井》的乐曲声中 ,我们屏息静气地观看着“龙井问茶”的茶道表演。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组合 ,清新典雅的丝绸服饰搭配 ,行云流水般独具韵律的泡茶过程 ,优美动听 ,淡泊清远的茶道音乐。同时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四大艺“挂画、插花、焚香、点茶”。整个表演过程雅得令我惊叹 ,美得令我感动。如此绝妙感人的茶道表演 ,她的创作者、表演者是来自西子湖畔的袁勤迹。这次应上海茶叶协会的邀请 ,专程到上海来为我们首批高级茶艺师班的学员授课。她出身书画世家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2.
陈永华 《农业考古》2001,(4):314-317
古代中国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 ,很长时期内都处于高势位 ,对日本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和中国都存在着渊源关系 ,但日本文化从来都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翻版。换言之 ,日本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 ,不仅有接受的一面 ,也有在接受以后再创造 ,从而输出的一面 ,这种现象也就是一种文化倒流。随着时间的推移 ,所谓的高势位与低势位的界限日益缩小 ,文化交流更多的表现出双向性。本文拟就在这一理念下对中日茶道文化的交流作出分析。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渊源关系可用以下图式表式 :从表中显示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日…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品茶话茶道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2,(4):113-114
品茶是一种生活艺术情趣的享受,也是恳亲交友,待客联谊,勾通感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淡泊人生的最好方式。通过品茶达到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从而信奉人与人之间情洽之美……  相似文献   

5.
顾雯 《农业考古》2001,(4):326-328
20 0 1年 1月 1 7日上午 ,文学博士、中国史学家、日本中国茶文化史研究的开创者、被尊称为“茶经博士”(1) 的布目潮氵风( 1 91 9— 2 0 0 1年 )先生逝世了。在布目先生去世的前一天晚上 ,我接到了先生打来了电话。为吴觉农著《茶经述评》的日文翻译的校正一事 ,先生告诉我 ,今晚已完成了二校 ,明天可以寄出去。由于还有很多汉字的印刷字没有出来 ,先生不放心 ,想请求第三校。对第三校先生提出由自己来做就可以了。当天晚上日本的关西地区和九州地区都正下着小雪。布目先生问起九州的天气情况 ,并嘱咐我当心别着凉。 2 0 0 1年对布目先生来…  相似文献   

6.
小引近来茶文化界,有几篇关于谈中日茶事的文章。虽然不尽可读,但“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再加上有几位茶友多次希望我写点东西,所以也借此题目写成这篇“刍议”。窃以为谈学术,就以唯学术为不二法门,不必参杂其他。更认为学术讨论的前提,第一是对所讨论的问题要有真识见,唯此,才能“知解对等”地讨论起来,也才有意思,否则,枰上初手怎能对弈九段———有什么看头,又如何过招呢?第二,学术讨论的文笔应当大气典丽,起码要对评论的对方尊重、客气,不失儒雅之风,斯为学术讨论之上品。总之,学术讨论不必檄文式———毕竟不是声讨、口诛、笔…  相似文献   

7.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赵化 《农业考古》2001,(2):303-303
一、茶文化的日本化茶文化源于中国 ,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草庵茶道。草庵茶道是从客人步入茶室开始直到离开过程中一整套繁琐的接客、待客、点茶的仪式。它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 ,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草庵茶道无论在形式 ,内容还是精神内核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也融铸了日本本土文化的性格。它的发展衍变的过程发生在两种文化碰撞、交织调和变形的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茶…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核心内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及儒家学说,几千年来以来一直左右着中国的政治走向,规范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儒家茶道同样是中国茶道的主体,认识和把握儒家茶道思想对整体性地把握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本人试图从“儒”这  相似文献   

10.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261-261
当今茶文化欣欣向荣,蔚成时尚,茶文化书籍也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愧于门道仅略有所窥,于热闹也少有参与。祗是于茶文化情缘未断,有时蒙邀参加些茶会、茶话活动,有时上书店翻翻新出的茶书而已。由于茶文化渐成时尚,各地出版商出茶文化书也不遗余力,有的未免大同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精神",都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实际上,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成员其经济水平、文化素养、政治地位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等等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他们在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会呈现明显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也就是说,就历史上的茶文化而言,应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2.
凯亚 《农业考古》2006,(5):121-123
凯亚先生近年来连续撰写了几篇批判中国传统茶道的文章,要为传统茶道敲响警钟,并对中国茶道精神进行质疑。这些文章虽然刊登在一些内刊上,颇为引人注目。但因不是发表在公开出版的正式刊物上,故没有学者撰文商榷,凯亚先生也不满足,希望展开论战,以推动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深入。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凯亚先生的两篇文章,决定开展有关中国茶道问题的大讨论,诸如中国到底有没有茶道?中国茶道精神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中国茶道精神陈腐了吗?它成了茶产业的发展的绊脚石吗?……以及其他种种相关问题都可展开深入的讨论。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3.
读了今年河北省第四期<赵州吃茶去>寇丹先生的<茶道与屎道>一文,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一、寇丹先生是我国茶文化研究的骨干. 过去,寇丹先生是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骨干.他曾任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研究部主任.2000年前不久,他因故退出了这个研究会,但他在全国各省的茶文化研究会里仍担任了不少职务,在各种茶文化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4.
石慧敏 《农业考古》2000,(2):289-293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心灵的寄托。但根据茶文化界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日本人的饮茶风尚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茶及中国饮茶风尚,除了传入日本外,还曾陆续传向了世界各地。 11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 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等书,使中国饮茶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我国茶种输入沙俄。 1637年(明崇祯十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队…  相似文献   

15.
凯亚 《农业考古》2001,(2):167-168
那些坐落在杭州西湖岸边的、风貌各不相类的茶楼之中 ,湖畔居确乎称得上是最堪引人瞩目的 ;尤其是它那设于竹树荫下 ,亦即设于大自然氛围之中的露天茶座 ,则叫人觉得更富有中国茶道的传统审美格调 ,不失其雅俗共赏的自然之美。我在杭州西湖附近几度小住期间 ,几乎每日清晨都在湖畔居的露天茶座一带散步。有时或午间 ,或黄昏 ,亦曾与二三茶侣相约 ,茗憩于斯 ,娓娓茶叙而不已。这座茶楼本属水榭式的建筑格局 ,其南端的楼身则被托起在西湖的水波之上 ,三面无有遮挡外界的墙壁 ,全然是大扇的临湖落地玻璃窗 ,最是便于观光。而假如你想从室内的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  相似文献   

17.
茶,原产自中国,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并结合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通过考察日本茶道的内容可以发现,在茶礼、茶仪和茶精神当中,中国元素普遍存在。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能够充分体现东方哲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4,(4):97-102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是中国茶人的发明。中华茶道萌于晋,兴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近代。近现代,中华茶道幽而不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道重又走上复兴之路。然而目前茶文化界对中华茶道的理解是见仁见智,多有分歧。为进一步弘扬中华茶道,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作出科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宋代饮茶之风尤盛,在墓葬中留下了丰富的茶道图,可与文献、实物互证,是考察宋代茶文化的珍贵资料。本文对宋墓茶道图进行梳理,剖析其产生背景和表现内容,并力图透过图像,探寻宋人家居饮茶风尚。  相似文献   

20.
胡长春  真理 《农业考古》2006,(5):115-120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是古代封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一阶层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文人身上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而这也是士大夫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最显著的区别。长期以来,文人作为古代唯一的一个掌握了诗书礼乐的特殊文化群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