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希望工程"、"眷蕾计划"等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使我国女童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免费义务教育条件下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女童入学率、巩固率偏低以及失学率和辍学率偏高,女童教育落后、质量不高等.本文以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为前提,从我国的城乡和地域两个维度分析了女童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使我国女童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免费义务教育条件下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女童入学率、巩固率偏低以及失学率和辍学率偏高,女童教育落后、质量不高等。本文以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为前提,从我国的城乡和地域两个维度分析了女童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女童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当中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本文聚焦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女童教育问题,通过对其现状的深入分析。从社会经济、角色心理、教育体制三个层面揭示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障碍性因素,并在相应层面上,力图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农村教育规模较大,投入严重不足,辍学率偏高,女童教育受到歧视,教师资源缺乏,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发展严重不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收入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前,招生难是制约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辍学率居高不下也是中职学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通过调查走访,找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因素是导致辍学率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女童问题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大框架下,是衡量国家发展、儿童发展、教育普及的一个指标,是个人及群体关注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实地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基础上,针对柘荣县农村女童问题,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农村女童问题的媒体倡导,分类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女童问题主要由我国长期的男权中心的性别制度造成,因此改变这种性别制度体系尤为重要,但仅靠这一点并不够,女童问题始终不能等同于性别不平等问题或妇女问题。在以“和谐社会”为口号的科学发展观面前,使我国的弱势女童尤其是农村中的弱势女童问题得到完满解决,是实现以上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46-247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且农村性安全教育意识落后,导致农村留守女童缺乏相应的性侵防范意识和防范技巧。为了提高农村留守女童的性侵防范意识,让留守女童们健康快乐成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视家庭教育,构筑性侵防范安全内核;加强学校教育,构筑安全防火墙;形成社会合力,打造儿童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9.
李曦  任军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17-4719
阐述了实施“两免一补”后导致我国农村女童辍学的家庭贫困、教育成本上升和教育预期收益下降等经济因素的内容,提出要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户教育成本和提高女童教育收益率等方面着手,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国到外国、从制度到观念都有利于女童接受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青白江区毗河以南农村经济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人均收入低。土地资源、地域环境资源不能加以有效利用,导致农村资源闲置浪费严重。成都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发展为该区毗河以南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机遇。毗河以南农村地理环境决定了乡村旅游特色农村庭园经济应是该区现阶段乃至以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以特色农村庭园产业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以乡村旅游业来提升特色农村庭园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韦敬楠  朱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924-11925,11927
分析了我国重点高校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包括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且差距大,重点高校招生制度不合理及不同地区大学学费存在差异,户籍制度改革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阐释了重点高校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城乡学生就业质量差异,农村大学生就业处于劣势地位;城乡学生就业质量差异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贫富差异;可能影响农村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城市学子留学热潮继续升温。  相似文献   

12.
郑毅敏  孙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95-6496,6498
基于农村青年市民化调查问卷,得出农民工子女面临城乡入托入学两难的境地.认为教育政策及法规执行上缺乏强制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分担机制不科学、户籍制度限制等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城市接受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责任,保障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维护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倾斜;建立学龄儿童电子档案,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考核范畴等措施,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凤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075-8079
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面对的困难较多,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差。指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当完善农民工的社会救助机制,加快完善全面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改革力度落实平等的受教育权,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自卑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对高职女生自卑心理的表现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通过正确定位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自信心、悦纳自己、积极与人交往、运用补偿心理,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克服高职女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住宅节能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农村住宅建设将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巨大市场,节能型农村住宅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住宅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新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三农"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即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自身发展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关键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缺乏以农村为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减弱了农业竞争力,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要加强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建立对教育经费使用监督和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家庭教育支出的诱导和激励,调整农村中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等措施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云南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应该确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地位,坚持底线公平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好补救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的关系,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和养老保障为基本内容,改进和完善现行的"多元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在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背景下,探索完善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多元自主招生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面临的新问题。从我国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演进着手,分析新《职业教育法》出台后对高职自主招生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选拔模式,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合力,从而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s human capital on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s rural community. Empirical research is conducted based on data from surveying a typical rural community in the past 20 yr.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social mobility in rural area is active in the past 20 yr, and the human capital of family, represented by primary labor's education level, has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mobility of low social class. Meanwhi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labor market dims the signaling role of degree education, but 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training is increasingly remarkable. Therefore, the change from sole degree education to multi-leveled education including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a main way for China's rural families in low class to realize social mo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