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河西黄牛属于蒙古牛种,体格偏小,生长发育缓慢,是以役用为主的地方品种。张掖地区从1980年开始引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到1988年底9年累计共授配母牛84179头,产活杂种牛犊44716头,现存栏各类杂交黄牛38000头,占黄牛总数的24%。其中1代改良牛33440头,占改良牛总数的88%,2代改良牛3800头,占总数10%,3代以上改良牛760头,占总数2%,为了全面了解本区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89年3—5月我们对全区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地方良种黄牛 ,我县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 ,2 0世纪 70年代末推广牛的冷配技术 ,引进秦川种公牛冷冻精液颗粒、细管 ,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全县累计引进秦川牛 670 0多头 ,改良配种 9.0 1万头 ,产改良牛 6.5 8万头。秦川牛的引进 ,丰富了我县黄牛遗传基因库 ,优化了牛群整体结构 ,改良效果明显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改变山区黄牛体型小、饲养期长、经济效益低的缺点,我县于1979年开始从外地引进良种公牛共86头,其中温岭高峰牛种公牛62头,占引进种公牛数的72.1%,成为我县改良山区黄牛的当家品种。如玢溪乡玢溪村种公牛户郑球朝,1983年开始饲养温岭高峰种公牛1头,至1987年9月,4年时间共配种母牛1252头,年均配种313头,其中1984年配种达397头。目前玠溪村存栏牛124头,其中杂交牛80多头,占存栏数的  相似文献   

4.
麟游县黄牛原属典型的山地黄牛,个体小,生产性能低,经济价值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引进秦川种公牛,开展了黄牛改良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冷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改良步伐,截止1986年年底,全县改良牛已达到24,000多头,占牛群总数的80%以上。为了研究改良牛的育肥效果和产肉性能,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山地牛短期强度育肥及屠宰试验。  相似文献   

5.
赵成宝 《畜牧与兽医》2012,44(12):107-108
<正>1黄牛改良工作现状1.1养牛及牛群结构全县牛存栏1.78万头,其中黄牛及杂种肉牛1.25万头,当地品种牦牛1 600头,奶牛4 300头;牛出栏2 500头,其中肉牛2 300头,牦牛200头。现有基础母牛8 600头,其中黄牛及杂种牛4 400头,奶牛3 800头,牦牛460头;秦川牛、牦牛等种公牛存栏30头,本交适龄母牛2 000头,本交占总配种  相似文献   

6.
本省黄牛改良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就引用荷兰牛、爱尔夏、短角、拉脱维亚等外国品种和秦川牛、南阳牛、广丰牛等国内良种牛来改良。到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进西门塔尔公牛,在瑞安县进行改良试点、发现了黄西杂种牛的优势。随着我省冻精技术的推广采用黑白花和西门塔尔公牛的精液,冷配母牛二万六千一百六十八头,已培育犊牛一万六千二百四十二头,其中西门塔尔改良牛四千另十头,扩大了黄牛的改良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2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5头、母牛18头,和杂F2代公牛8头,母牛9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18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0头、母牛12头,和杂F2代公牛7头,母牛7头,皖南牛公牛11头、母牛8头。测定和杂牛F1代和F2代的体尺及体重等生长性能,并与皖南黄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和杂牛生长发育较本地牛要快,但其增重相对其他外来肉牛品种来说仍然较慢。[结论]和牛可以作为皖南黄牛改良杂交的种质资源,提高皖南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 河北省承德地区从1974年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已15年,是以肉用夏洛来和乳肉役兼用的西门塔尔牛的冷冻精液为主,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与本地母牛配种进行改良,现已累计冻精配种36万头,受胎率达85.2%,已达部颁标准。1988年以来改良牛占全区总牛数的33.8%,提前2年超过国家规定牛群中改良牛比重占15%的要求。在改良牛中杂交1代牛占53.13%,2代占29.77%,3代以上(含3代)占17.1%。通过丰宁县的调查和测定证实,黄牛改良效果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以下5点:1.体重明显增加。经测试,改良牛体重比本地牛体重明显增加,特别是犊牛初生重,增加极为明显,夏杂2代和西杂3代6月龄体重增加也较明显。详见表1。  相似文献   

9.
2 改良效果2.1 改良牛头数增加推广黄牛改良配套技术10年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全国122个商品牛基地县统计,197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67.4万头,占当年存栏黄牛的12.50%,198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发展到291.3万头,占当年黄牛存栏的34.9%,比1978年增加223.9万头,年递增15.7%.  相似文献   

10.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它以体格高大,毛色紫红,役用能力强,产肉性能好,遗传性稳定,适应性良好而闻名于国内外。我区白开展黄牛改良工作以来,始终以秦川牛为主要父奉改良山地黄牛,引进辜川种公牛及其玲冻精液颗粒,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截至1990年底,全区累计引进辜川牛250多头,各种牛改良配种累计1371万头(次),其中秦川牛配种改良占95%以上。秦川牛改良面覆盖全区7县(市)。1990年底,辜川牛种公牛存栏60头,改良配种点120个,其中秦川牛奉交点60个,冷配点60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大额牛与黄牛杂交的试验来为探索种间杂交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2头大额牛公牛与20头黄牛母牛圈舍混养分别进行本交试验。[结果]表明,大额牛能与黄牛进行本交使母牛受孕,受孕率达50%。[结论]不仅证实了大额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可行性,也为牛种间杂交改良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宣汉县1978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为主的良种公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 ,逐渐产生了一个杂交牛群体 ,于1983年建立云蒙山牧场 ,确定了西门塔尔牛为杂交改良公牛 ,乳用为改良生产方向 ,并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奶牛产业化。为了充分发挥我县农村户养条件下 ,杂交牛的泌乳潜力 ,进一步提高农户养牛的经济效益 ,我县推广了提高杂交母牛产奶量的综合技术 ,使杂交牛的个体产奶量和群体产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效果显著 ,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实行级进杂交和三元杂交技术。用西门塔尔高产牛冻精对原有杂交牛群进行级进杂交改良 ,…  相似文献   

13.
德国黄牛改良南阳牛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黄牛为世界上著名的肉乳兼用品种,毛色为浅红黄色,体躯长,体格大,胸深背直,四肢短而有力,肌肉强健,母牛乳房大,附着结实.利用德国黄牛改良南阳牛,能够在保持南阳牛传统毛色和优良特性前提下,提高南阳牛的产肉性能,尤其是能够提高母牛的产奶量,加快犊牛的生长速度,从而培育出南阳牛肉用品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所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导入德国黄牛培育南阳牛肉用新品系>这一项目,并得到批准.1999年3月我所从加拿大引进德国黄牛31头,其中公牛6头,母牛25头.目前南阳牛育种中心德国黄牛群体已扩繁到54头.其中种公牛6头,种母牛25头,犊公牛12头,犊母牛11头.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试验选择出生年龄相近、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100头1~5岁利雷(利木赞♂×雷琼黄牛♀)F1牛,测定其体重、体高和体尺等生长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纯种雷琼黄牛相比,1~5岁利雷杂牛的体重均有显著提高(P <0.05)。其中公牛以3岁时的体重差异最大,提高了60.5%。母牛体重以4岁时的差异最大,提高了24.8%。体尺测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利雷杂公牛的各项体尺指标均明显高于雷琼黄牛,母牛除管围、胸宽和坐骨端宽外,其他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 <0.05)。综上,以利木赞牛为父本杂交改良雷琼黄牛可显著提高F1牛的生长性能,其中公牛在3岁时提高最明显,母牛则在4岁时提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调查分析了彬县西黄F1牛在体型外貌、生长发育上与本地黄牛的差异。结果表明,西黄F_1改良牛毛色变杂,体型得到改进,生长发育加快。西黄F_1母牛平均初生重为32.95kg,公牛为36.93kg,分别比秦改母牛、公牛初生重提高42.21%和61.97%;西黄F_1公、母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150.43kg和123.7kg,分别比同龄秦改公、母牛提高22.91%和10.3%。  相似文献   

16.
<正> 邓川黄牛是我国南方唯一的乳用黄牛品种,云南省洱源县从1954年引入荷兰牛改良,提高了该黄牛品种的产奶量,使养牛业有很大的发展。1977年底该县有牛35795头,比解放初净增79%,这两年发展更快,1979年10月总数达到40152头,适繁母牛占17200头,而挤奶母牛是7800头,其中各代杂种母牛3260头。改良牛在全县占17.7%,在坝区的7个公社占24%。根据1978年统计,该县  相似文献   

17.
对榆林市神木县地区和延安地区相同营养水平下的298头利木赞牛改良陕北本地黄牛F1代及陕北本地黄牛的体重和部分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利木赞牛与陕北本地黄牛杂交F1代的体高、体长、胸围和髋宽均比陕北本地黄牛有所提高,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初生牛的平均体重公牛43.95 kg,母牛41.11 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126.5%、120.78%,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母体受胎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改良牛市场前景好,每头改良牛比本地牛多增收800—1000元。如果母牛情期受胎率较低,将直接影响其繁殖率和经济效益。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黄牛改良业务实践,综合国内外有关技术的应用,谈谈如何提高母牛受胎率的几种技术举措。  相似文献   

19.
黄牛大改良     
黄牛大改良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山西沁源的整个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黄牛改良方面,七年来,我们用荷兰种公牛杂交本地黄母牛所生的改良牛,共计达到五千二百二十九头,占全县牛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些改良牛,不论体质和生产性能,都优越于本地黄牛,据花坡、马泉、东村等牧场的实验,一代改良成年牛,体重六百八十斤,超过本地同龄黄牛重量的百分之十五以上,比同龄黄牛的力量大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泌奶期一百五十天至一百八十天,日产鲜奶十八斤左右,比本地黄牛提高一倍;二代改良成年牛,体重八百斤,比本地黄牛重百分之二十五,比同龄本地黄牛的力量大百分之三十多,泌奶期一百八十天至二百天,日产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养牛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1994年,全省牛存栏630.24万头,比1978年净增294万头,其中黄牛274万头,占总存栏数的65.7 %,能繁母牛237万头,占总存栏数的37%,当年产活犊84万头,繁殖成活率为32%,1994年共出栏牛54万头,生产牛肉5.32万吨.牛群结构趋于合理,肉牛生产技术普及及丰富的饲草资源,为改良我省地方黄牛发展商品牛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