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7年对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0-50 cm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水平空间位置上,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阳坡.而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2)在同一垂直空间位置上,阴坡与阳坡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均为:下坡>中坡>上坡.阳坡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是:阳坡上坡>阳坡中坡>阳坡下坡;而阴坡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3)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同期的降雨量有关,1-6月为雨季水分补偿期,7-12月属于旱季水分亏缺期;(4)在同一水平空间,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从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来看,阳坡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壤的加深而变大,阴坡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变小,土壤水分的最稳定层均出现在10-30 cm处.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变化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该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从坡向和坡位出发,系统分析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半阴坡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阳坡和半阳坡;各坡向土壤水分剖面变化趋势不同,坡向仅对0 ~ 35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显著影响.2)3坡向(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土壤含水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坡位对测量范围内的阳坡和半阴坡,以及25 ~ 100 cm范围内的半阳坡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影响,但对半阳坡0~ 25 cm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对该地区小流域农作物合理配置及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寒矿区排土场不同坡向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立群  李希来  孙华方  张静  周伟 《土壤》2020,52(4):831-839
针对高寒矿区排土场人工植被恢复问题,选取青海江仓矿区南北2个排土场的4个坡面(南坡、北坡、东南坡与东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坡向立地条件下植被与土壤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除幼苗高度外,不同坡向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生殖枝数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东南坡与南坡(阳坡)长势较好。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及pH在不同坡向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水量在不同坡向具有显著差异(P0.05)。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3个坡面平均高出127.95 g/kg(P0.05),土壤含水量在北坡与东坡(阴坡)显著高于南坡与东南坡(P0.05)。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在东南坡显著高于其他3个坡面(P0.05)。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得出,土壤细菌数量、含水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及植被高度是影响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坡向立地条件下植被与土壤特性的主要因子。因此,为减小矿区排土场复绿过程中坡向不同带来的影响,在人工建植初期应加大东坡与北坡(阴坡)的种子播量,适时追施氮肥,并选择加厚无纺布(50 g/m~2)覆盖。  相似文献   

4.
宁夏黄土丘陵区苜蓿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水分是影响半干旱区植被生长和生态修复的限制性生态因子,开展土壤水分变化研究对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在时空尺度上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苜蓿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生长季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3—5月)、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6—7月)和土壤水分积累期(8—10月);(2)以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为标准,可将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划分为三个层次:0—20cm土壤水分速变层、20—80cm土壤水分活跃层和80—180cm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3)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坡向变化规律为西坡北坡南坡东坡,不同年份规律大致相同,但有小范围的波动,坡位变化规律为坡上坡中坡下,不同年份间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宁南山区苜蓿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3年生、7年生、11年生、19年生,以及7年生上坡、中坡、下坡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苜蓿地0—5m土壤干层及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坡位与种植年限均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上坡苜蓿地0—5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6.34%,显著小于中坡和下坡;不同旱作年限苜蓿地0—5m土壤含水量排序为: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指数SDI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待苜蓿老化后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土壤干燥化程度降低,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2)在土壤旱化过程中,随着坡位的下降,苜蓿地0—100cm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下降。随着苜蓿旱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磷、速效磷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待苜蓿老化严重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开始逐渐积累,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蒙沙漠高速公路沿线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路堤和路堑式边坡的土壤水分变化为0-150 cm路堑式边坡>路堤式边坡;150 cm以下路堤式边坡>路堑式边坡.(2)路堤和路堑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变化:0-120 cm路堤半阳坡>半阴,120 cm以下半阴坡>半阳坡;0-140 cm路堑半阳坡>半阴坡,140 cm以下半阴坡>半阳坡.(3)公路边坡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4)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农田>乔木林地>灌木地.根据陕蒙沙漠高速公路沿线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指出公路沿线不同地段较合理的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不同坡面及坡位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阴阳坡面及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物理和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与坡顶距离越远,表层土壤含水量由小变大。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较大。容重阴坡<阳坡,距坡顶越远,土壤容重、非活性孔度越小,孔隙比、活性孔度越大,同一坡向阳坡随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增大,阴坡表层土壤容重增加幅度较下层小,容重在剖面趋于均化。阴坡对土壤的改善优于阳坡,有利于植被生长。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阴坡>阳坡,且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全氮和有机质在坡中下部累积。全磷在不同坡向和坡位变化不明显。速效钾在各坡位变化幅度较小且阴坡>阳坡。阴阳坡土壤各养分有向表层富集的趋势。坡面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比、活性孔度、毛管含水量和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非活性孔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对坡面进行植被恢复时,需结合坡面土壤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促进植被恢复演替。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崩岗分布及坡向选择性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坡向划分与提取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对崩岗的坡向分布规律进行验证和量化。将广东省五华县油田镇1:1万地形图数字化,提取行政边界、崩岗范围和等高线,确定坡向划分的2分法、3分法和8分法,利用ArcGIS和人工2种方法计算油田镇每个崩岗的坡向和面积,重新统计已有研究中各坡向的崩岗数量和面积。结果表明:1)采用GIS和人工2种方法计算的油田镇各坡向崩岗数量和面积存在误差,但崩岗分布均是阳坡多于阴坡,南坡多于北坡。2分法中阳坡崩岗占66.5%;3分法中阳坡占45.0%,阴坡占16.9%;8分法中南坡占13.8%,北坡占1.3%。油田镇土地面积阴坡多于阳坡,北坡多于南坡;油田镇崩岗的坡向选择性与坡向提取和划分方法、土地面积的坡向分布无关。2)统一坡向划分方法后,已有研究的数据表明崩岗分布存在坡向选择性,崩岗数量和面积均为阳坡显著多于阴坡(P0.05),南坡和西南坡多于北坡。2分法中阳坡崩岗占70.3%,阴坡占29.7%;3分法中阳坡占53.5%,阴坡占19.4%;8分法中南坡占20.7%,西南坡占20.2%,北坡占5.2%,实现了崩岗坡向分布的数值定量。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区浅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浅沟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深度、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浅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浅沟与原状坡油松生长量关系,将浅沟划分为深浅沟(40 cm≤浅沟深度)和浅浅沟(20 cm≤浅沟深度40 cm);(2)研究区浅沟土壤水分高于原状坡;浅沟土壤水分在0—60 cm土层聚集,原状坡则在0—40 cm土层聚集;(3)浅沟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不同,阳坡土壤水分变异性较阴坡小;20—60 cm土层中,浅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大,土壤水分较活跃,其他土层变异系数较小,土壤水分较稳定;(4)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和不同深度的浅沟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浅浅沟中,土壤水分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深浅沟则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在浅沟内,阴坡在中、下坡位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阳坡,阳坡上坡位土壤水分则高于阴坡;原状坡阴坡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阳坡。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的土壤石砾含量坡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区土壤石砾含量经常很高,这对土壤水文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解六盘山区土壤石砾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叠叠沟小流域调查研究了土壤石砾含量随坡向、坡位和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以表层0-20 cm为例)石砾体积含量的坡向顺序为阳坡(3.07%)>阴坡(2.89%)>半阴半阳坡(1.99%),坡位顺序为下部(3.46%)>中上部(3.05%)>坡顶(2.46%)>中部(2.20%)>上部(2.08%).在受侵蚀影响导致表层土壤石砾富集的同时,石砾含量主要受离开母岩距离的影响,因而表现为随土壤加深而增加的趋势,基于此提出了不同坡向坡位时石砾体积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的模型,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皇甫川流域治理区与原生植被区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皇甫川流域,分别选择原生植被区、人工恢复治理区和退化未治理区3个样区,对其物种组成特征、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治理区经过20余年的小流域治理,其植被的区系组成、优势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已接近原生植被区,生态优势度则显著高于退化未治理区和原生植被区,但其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组成特征与未治理区相似而与原生植被区差异较大,均匀度和信息多样性指数则低于退化未治理区和原生植被区.文中还对流域治理过程中植被重建措施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草场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宁南半干旱区天然草场面积辽阔,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地理分布、生长季节及年度变化的不平衡,使本区草场的饲草供应极不稳定。研究不同草原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年变化和季节动态,可以人为调整饲草的供需关系,做到畜草平衡。1980~1985年作者在几个主要草场类型上进行了草场生产力定位研究,研究结果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指导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激发了干部群众苦干的热情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 ,集中各有关项目到示范区 ;规模治理 ,高效开发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经济 ;不断探索 ,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政策激励机制 ,增强了项目建设活力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激发了干部群众若干的热情;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集中各有关项目到示范区;规模治理,高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政策激励机制,增强了项目建设活力。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亚热带红壤区人为破坏的水土流失与治理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设置4种处理类型,建立6个径流小区,对松散堆积土水土流失进行定位定量观测和比较研究(其中:2小区为裸露堆积土,2小区为堆积土种草,2小区分别为原状裸露地和自然坡地对照)。研究表明:①松散堆积土与原状裸露地相比,前者土壤侵蚀模数、径流量是后者的3.0倍和1、7倍;②松散堆积土种草1年与未种草相比,水土流失量前者比后者减少了75.8%,径流深前者比后者低55.5%;③观察年的3~6月和7~9月这两个时段松散堆积土水土流失总量分别占全年的42.9%和55.3%,两者合计占98.1%,表明3~9月是亚热带红壤区水土流失主要时段。④松散堆积土种草3个月后,基本覆盖地表,土壤侵蚀量比未种草减少9.3倍。与此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土流失量与降雨量、平均雨强、雨型等关系,同时得出4种类型的侵蚀性降雨量值。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亚热带红壤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核基质结合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基质结合区是真核生物染色质中可以与核基质结合的一段DNA序列。它能使染色质形成环状结构,还可以作DNA复制的起始点或调控基因的转录。在基因工程研究中发现,用MAR构建载体能够提高外源基因的整体表达水平,并增强外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深入了解MAR的性质,功能等特点对克服遗传操作中常出现的外源基因失活现象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意义。本文就MAR的分离,结构功能特征及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沙石类立地条件,以运城市西南环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为对象,系统总结提出了树种选择、种苗要求、混交方式、造林密度、机械整地、科学栽植、抚育管理等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耗竭,海洋资源的开发又成为新一轮的竞赛活动。本文以渤海为例,运用海域承载力与生态补偿2种理论探讨了在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两大瓶颈的条件下,如何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保持海洋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9.
干旱瘠薄山区绿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介绍山东省山区丘陵概况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砂化、石漠化区封山育林技术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 ,经济林旱作栽培技术 ,为山东省干旱瘠薄山区绿化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山坡道路侵蚀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液态地膜和植生带是2类新兴的土壤改良和覆盖保水材料。通过盆栽和田间实验,比较了液态地膜和植生带及其配合使用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及玉米成苗的效应。结果证明纤维植生带和棉质植生带及其与液态地膜配合应用保持水土效果虽好,但极大影响玉米出苗;液态地膜保水增温效果明显,玉米出苗率最高,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新型保墒抗旱成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