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草鱼是我县池塘和稻田养殖的主要品种,其产量占全县渔产量的60%以上。但草鱼易发病,每年因细菌性“三病”和出血病的发生,死亡达50%以上,给我县的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了摸清本县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研究提供更好地防治措施,笔者于1985-1987年对全县各乡镇的重点养鱼专业户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3年,我们首次在我省对草鱼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促使草鱼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等“三病”抗病力,达到提高草鱼养殖成活率、增加养鱼经济效益的目的。试验所使用的疫苗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提供的。翌年,我们应用采自本省邵武市鱼种场毒种材料,自制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1万毫升,  相似文献   

3.
草鱼在我区池塘养殖中历来广为饲养,其放养量占放养总量的40~60%,草鱼产量在总产量中占主导地位。但是,草鱼的不足之处是易患病。在我区每年有40%左右的池塘发生草鱼病,其危害最严重的是草鱼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出血病。为了控制草鱼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当前正是草鱼疫苗注射免疫的季节,为了能有效地预防草鱼“四病”(即烂鳃病、赤皮病、肠炎、出血病)和防止草鱼细菌性暴发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养殖成活率,确保免疫效果,养殖户在进行草鱼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如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草鱼细菌性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与病毒性的出血病,俗称草鱼“四病”,严重威骖着芋鱼鱼种及成鱼生产,挫伤群众的养鱼积极性。为此,我们调查了草鱼病的关口,针对性地选择了中科院水生所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免疫技术,自一九七八年开始生产性试验,经多点试验成功之后,积极应用推广,逐步建立相应的疫苗生产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6.
章剑 《水产科学》1987,6(3):1-3
青、草鱼是苏州市郊传统养殖的优良品种,居民特别喜食。但二龄青、草鱼病多,成活率低,在生产上群众称之为“二龄关”。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与病毒性出血病俗称青、草鱼四病,对其生产威胁比较严重。尤以青、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高(约占70%),又无特效药防治,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赤皮病和肠炎病这四种疾病的发生,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于2016年在松江试验片立项进行《草鱼出血病冻干细胞疫苗与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三联灭活疫苗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试验,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草鱼因其饲料利用率高、养殖成本低廉、生长迅速等优点,已迅速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当家品种,尤其是很多小型水库已发展为主养草鱼。然而,随着饲料养鱼的迅猛发展,草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草鱼的重要疾病则由传统的细菌性“老三病”(即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发展为现在的草鱼“三病”并发症(即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和肝胆综合症同时并发现象),并导致草鱼的高发病率及较难攻克的高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严重影响了广大养殖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一、草鱼细菌性出血病与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与诊断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  相似文献   

10.
《齐鲁渔业》2008,25(9):27-27
8月份,全省各市对26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报告。 1病害测报情况分析 1.1鱼类病害发生情况 1.1.1草鱼发生了5种病害: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出血病和肝胆综合症。全省平均发病率为46.65%,比上月增加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个百分点。其中,草鱼“三病”全省平均发病率较高,为45.83%,但发病区内死亡率不高,为1.2%。  相似文献   

11.
草鱼易感染“三病”,即烂鳃、肠炎、出血病。在这三种病中,目前对烂鳃、肠炎病已有较好的防治方法,而出血病因为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性鱼病,对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刚开始摸索,研究得不深。尤其是对“三病”并发症,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开展对草鱼烂鳃、肠炎、出血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对培育优质的大规格草鱼种、提高其成活率、提高其成鱼养殖产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把我所二年来对草鱼“三病”的防治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株洲市水产研究所和长沙农校等单位协作,对草鱼“四病”(烂鳃、肠炎、赤皮和病毒性出血病)进行了防治研究,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去年11月株洲市科委召开了鉴定会,作了阶段性技术鉴定。当草鱼发生细菌性烂鳃、肠炎、赤皮病的早期,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疗效可达90%以上。方法是:  相似文献   

13.
第二,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的治疗: 这三种病单独发生或并发,甚至与病毒性出血病并发。近几年发现二龄草鱼肠炎病多数是细菌寄生引起,容易治愈:而当年草鱼种与春片鱼种,多数是病毒寄生引起,用磺胺、抗菌素等类药物治疗无效;如  相似文献   

14.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主要危害当年和一龄半的草鱼种。该病流行广、发病时间长(水温25℃以上的夏、秋季)、死亡率高(90%以上)。常与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很难治愈。从全国来说,由草鱼苗养成商品鱼,一般成活率只有20%左右,因此防治草鱼“四病”,是提高其产量的关键所在。 一、1979年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灭活疫苗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草鱼养殖成活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8年确定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后,该所高汉姣同志,于第二年首先试制了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当年草鱼种或春片,进行免疫  相似文献   

15.
草鱼“三病”防治法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俗称草鱼“三病”,是对草鱼危害最大的鱼病,常并发流行,其感染率高达90%,严重地影响了草鱼的产量。由于草鱼“三病”的病原体都属革兰氏阴性菌,经本人多年实践摸索出“强氯精”(三氯异腈尿酸)治疗草鱼烂鳃、赤皮、肠...  相似文献   

16.
淡水鱼类出血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在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方面都远远高于病毒性出血病(如草鱼呼肠弧病毒出血病等),所以本文重点就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作浅析。 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又称为细菌性败血症和暴发性出血病等,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危害鱼类有鲤鱼、鲫鱼、团头鲂、鲢鱼、鳙鱼、草鱼、黄鳝等多种淡水鱼类,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此病,流行季节从2月底至11月底,水温在 9—36℃之间,尤以水温在 28℃…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初,作者在湖南桃源县茅草街公社,观察到注射了出血病疫苗的二龄草鱼种发生鱼病的现象。并对病鱼症状作了详细的检查,确诊系患细菌性肠炎及烂鳃病。因此认为出血病疫苗对草鱼细菌性鱼病并无广谱性免疫能力。这一现象的发现对鱼病免疫的研究及鱼病防治工作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草鱼是我省渔业生产中占据比重最大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却易受到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赤皮、烂鳃、肠炎(下称“四病”)的危害,往往给养殖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实施草鱼免疫防病技术是解决草鱼“四病”的一个较佳措施,可有效降低草鱼“四病”的发生率和提高草鱼养殖成活率。目前,吉安市已在草鱼成鱼生产中对放养鱼种大规模推广应用注射免疫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分析数年来该技术的推广实践经验,笔者以为:要确保草鱼注射免疫防病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讲究”。  相似文献   

19.
淡水鱼类出血病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出血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在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方面都远远高于病毒性出血病 (如草鱼呼肠弧病毒出血病等 ),所以本文重点就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作一浅析。   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又称为细菌性败血症和暴发性出血病等,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危害鱼类有鲤鱼、鲫鱼、团头鲂、鲢鱼、鳙鱼、草鱼、黄鳝等多种淡水鱼类,全国 20多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此病,流行季节从 2月底至 11月底,水温在 9~ 36℃之间,尤以水温在 28℃…  相似文献   

20.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主养品种,列为“四大家鱼”之一,自然分布较广,养殖产量大,约占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草鱼养殖一个瓶颈问题是疾病,常见的危害比较大的疾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老三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鲍病)、小瓜虫、车轮虫、绦虫病等,各种疾病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给草鱼养殖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