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蜜是指来自于有机养蜂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养蜂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蜂蜜.  相似文献   

2.
苏松坤 《蜜蜂杂志》2001,(12):20-21
蜜蜂疾病防治是养蜂生产中最重要且与蜂农联系最密切的养蜂技术组成部分。可以说 ,养蜂生产的基础是疾病防治 ,没能把蜂群养强养壮 ,其他养蜂生产技术就无从谈起。本文就意大利养蜂生产中常见的蜂病防治技术作一介绍 ,结合我国养蜂生产实际 ,谈谈对蜂病防治的一些看法。1 .蜂螨防治在意大利养蜂生产上用得较多的抗螨药有喷雾剂 (有机酸类 )、螨扑和粉剂 ,抗螨药的价格相当昂贵 ,一般是我国相应蜂药的 10倍以上。喷雾剂型的抗螨药一般应用有机酸类药物治螨 ,这在我国还不多见 ,有机酸类药物易挥发 ,在蜂群内作用的时间 1周左右 ,1个疗程为 3…  相似文献   

3.
欧盟有机养蜂的基本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萍  冒乃和  刘波 《中国蜂业》2004,55(3):31-32
<欧洲有机法案>是欧盟有机农业的根本大法,也是欧盟有机养蜂的根本依据.有机养蜂的基本规程是保证有机蜂产品质量的基本规范,对有机养蜂的基本原则、有机转换期、蜂群来源、蜂场选址、饲喂、疾病预防和治疗、允许使用物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调查发现,目前直接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8岁,50岁以上养蜂人员占到49.2%,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仅占5.5%;而20年前养蜂员的平均年龄为35.4岁,50岁以上从业者仅占蜂农总数的14.6%,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比例高达38.1%.10年前的数据与20年前相似.近10年来,我国养蜂人员的平均年龄增大近13岁,年轻从业者减少近80%.这一变化是否会导致整个养蜂产业的"多米诺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目前直接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8岁,50岁以上养蜂人员占到49.2%,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仅占5.5%;而20年前养蜂员的平均年龄为35.4岁,50岁以上从业者仅占蜂农总数的14.6%,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比例高达38.1%.10年前的数据与20年前相似.近10年来,我国养蜂人员的平均年龄增大近13岁,年轻从业者减少近80%.这一变化是否会导致整个养蜂产业的"多米诺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养蜂属于传统且有特色的养殖业,是畜牧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西养蜂业有悠久历史和辉煌过去,有丰富养蜂资源,有很好的养蜂群众基础.养蜂业在江西农村产业扶贫与农民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切入点,在叙述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升...  相似文献   

7.
温小慎 《中国蜂业》2010,61(2):35-35
平面隔王板应用于养蜂生产,给养蜂工作和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笔者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有60%左右的蜜蜂不能在第一次就通过隔王板,部分蜜蜂需要尝试多次才能通过.  相似文献   

8.
随着养蜂业的发展,我国的蜂机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既有小的革新,也有配套的机械设备,为我国养蜂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蜂机具的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养蜂的生产效率,也影响着养蜂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因此蜂机具的发展水平对养蜂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蜜源植物是蜂群赖以生存、繁殖的基本条件。研究蜜源植物的群落分布,观察它们的开花物候和蜜蜂生命活动的有机联系,对养蜂生产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养蜂员,要对蜂群进行科学的、有条不紊的饲养管理,无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26日,北京又一个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北京百花蜂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在密云县高岭乡建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蜂产品协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密云县政府和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有关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参观了有机蜂产品基地,各位领导都对建立有机蜂产品基地表示了支持和肯定。今年春天,在市商务局的支持下,百花蜂产品公司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前往国家级生态县的密云县山区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对该地区土壤、水、空气等养蜂环境的测试,选定高岭乡作为建立基地的地址。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养蜂…  相似文献   

11.
赵景民 《中国蜂业》2004,55(4):37-37
秦皇岛地处燕山东麓,渤海之滨,有丰富的蜜源植物和悠久的养蜂历史.由于种种原因,秦皇岛地区养蜂生产一落千丈,很多蜂农弃蜂改行,或是缩减养蜂规模,从专业养蜂转为副业养蜂,蜂群饲养量大幅下降.欧盟禁运对我们每个养蜂从业人员都是一个挑战.为生产优质蜂蜜,青龙县有多年养蜂经验的赵景民联合50户诚实守信,有志于养蜂事业的蜂友,组建成燕山联合养蜂场,由专人负责技术培训和咨询,实行标准化生产,与大蜂公司合作实现定产定销.  相似文献   

12.
自养蜂车问世以来,我国养蜂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调查发现,使用养蜂车每年平均可多赶5个蜜源场地,使养蜂生产效益增加200%以上,大大提高了蜂农发展养蜂的信心。养蜂专用车比传统运蜂转场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主动性增强,灵活性与安全系数大大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费用支出相对减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养蜂车的应用,可吸引年轻人从业,对解除养蜂业后继乏人意义重大。采用养蜂车养蜂,是推进养蜂机械化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养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蜂箱巢门在养蜂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在蜂产品生产、蜂巢通风、蜂群防盗等方面,巢门的变化不尽相同.目前,我国蜂具生产厂家对这一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一种能结合我国养蜂生产实际情况,适用于各项主要养蜂生产活动的蜂箱巢门.  相似文献   

14.
苏松坤 《中国蜂业》2008,59(5):23-24
有机蜂产品的生产首先必须解决蜜蜂疾病能够采用有机药物控制,特别是蜜蜂螨害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采用化学药物防治和控制螨害,那有机蜂产品生产就是空谈。下面就笔者在德国威尔茨堡大学学习交流期间,同德国的养蜂员交流他们生产有机蜂产品时采用的蜂螨防治方法,他们绝不  相似文献   

15.
(续2007年第1期)2、养蜂场此行参观了台中的蜜蜂生态教育园区、宜兰大学的养蜂试验场、南投埔里的宏基蜜蜂生态农场、南投鱼池乡的蜂神有机养蜂农场、宜兰的蜂采馆、花莲的福昶养蜂育种场和花莲的生产蜂王浆蜂场(据说是承加有限公司的定点蜂王浆生产蜂场)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生产成本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养蜂生产总成本598.45元/群,比2007年增长14.22%。2007~2008年转地蜂场年平均生产总成本561.19元/群,与2005~2006年相比,增长6.36%。2007年和2008年,养蜂生产总成本分别占总收入的72.62%和78.72%。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尤其是运费开支。蜜蜂授粉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养蜂业亟需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公社以水稻生产为主,并按具体条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从效果上看,要算养蜂生产发展最快。它的投资少,收入快而且大。今年我们公社在养蜂方面的收入,预计可以达到24万6千元。虽然养蜂生产的收入只占全公社农业收入的4.7%,但参加养蜂生产人员只占从事农业劳动的0.93%。我们全公社平均每个劳动的收入是346元,而每个养蜂员可以为公社创造2千元以  相似文献   

18.
蜜蜂授粉与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勇  彭文君  吴黎明 《中国蜂业》2005,56(10):31-32
"蜜蜂减少诱发生态系统剧变"这是中国<参考消息>报2005年7月2日转载法国<科学与生活>月刊6月一篇文章时的标题(该文内容详见本刊2005年第8期38页).由此不难看出,养蜂是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农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养蜂生产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获得丰富的蜜蜂产品,更重要的是让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强化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9.
《蜜蜂杂志》2015,35(2)
宋心仿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对蜜蜂授粉重视与支持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1关于完善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为加强养蜂业管理,2011年,农业部制定实施了《养蜂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农业部负责全国养蜂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养蜂管理工作.目前农业部有专人承担养蜂管理与服务工作,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也将养蜂生产纳入畜牧业管理,农业部门也积极推动蜜蜂授粉工作,黑龙江、四川等养蜂重点区域主管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蜜蜂管理站等机构管理蜂业生产.下一步,农业部将认真参考您的建议,督促并指导地方进一步加强种植业管理部门与畜牧业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统筹做好养蜂生产与蜜蜂授粉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年来第一线养蜂人员年龄构成与变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目前直接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8岁,50岁以上养蜂人员占到49.2%,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仅占5.5%;而20年前养蜂员的平均年龄为35.4岁,50岁以上从业者仅占蜂农总数的14.6%,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比例高达38.1%。10年前的数据与20年前相似。近10年来,我国养蜂人员的平均年龄增大近13岁,年轻从业者减少近80%。这一变化是否会导致整个养蜂产业的“多米诺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