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天芝  于新友 《饲料博览》2020,(1):47-51+55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后可引起猪高热、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可达100%。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中国首次报道以来,迅速席卷全国,给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综述6种非洲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探针、纳米PCR、荧光定量PCR、微滴数字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重组聚合酶扩增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李天芝  于新友 《饲料博览》2020,(1):47-51,55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后可引起猪高热、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可达100%。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中国首次报道以来,迅速席卷全国,给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综述6种非洲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探针、纳米PCR、荧光定量PCR、微滴数字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重组聚合酶扩增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破坏性的危险性病害,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加强黄龙病早期诊断,探索快速、准确、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对防止该病害的传播蔓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柑橘黄龙病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领域各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主要介绍了PCR检测技术,提出了大批量黄龙病样品检测适宜选用巢式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针对猪瘟近年来的发病特征,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几种主要的猪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为快速、准确、高通量地检测猪瘟病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于1997年、H9N2亚型于1999年、H7N7亚型于2003年和H5N1亚型于2004年先后发生感染人的事件,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综述了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主要蛋白及其功能、毒力分子学基础、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疫苗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植物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血清学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植物病毒正处于从实验研究转向实际应用阶段。介绍了这2类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状况,并对几种常用方法(ELISA、RT-PCR、IC-PCR、hybridization)的检测灵敏度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猪圆环病毒3型感染猪后能引起猪厌食、皮炎和肾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震颤、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是一种新发的猪传染病,未来可能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综述了6种猪圆环病毒3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探针、常规PCR法、套式PCR法、多种PCR、荧光PCR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油棕育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棕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其主要产品棕榈油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砟用。由于是多年生植物,传统的常规杂交育种方法育种周期长,进展缓慢。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油棕育种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培育,已经成为油棕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对油棕育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选取猪链球菌2型的cps2J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PCR扩增Cy3标记的DNA片段与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并将杂交完毕的芯片进行信号扫描分析,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是否存在猪链球菌2型。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5μmol/L的探针与PCR产物杂交30min即可得到清晰的荧光信号,表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好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建立可以快速有效地对猪链球菌2型做出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SS2)溶血素基因(sly)全序列,利用O ligo(7.0)软件设计并合成了可扩增长度为495 bp的引物,从SS2参考菌株ATCC43765和SS2江苏分离株HA9801中扩增出495 bp的条带,利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对具有相应单一酶切位点的PCR扩增产物进行酶切,获得预期的314 bp和181 bp的2个DNA片段,检测灵敏度达到2.5×102CFU.mL-1;但不能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ATCC35246、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单增李斯特杆菌ATCC19115/41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粪肠球菌ATCC29212中扩增出相应的条带。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猪链球菌sly基因(Z36907)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该方法可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SS2的溶血素基因。  相似文献   

11.
从广东省部分地区猪场采集疑似猪链球菌病病猪的扁桃体棉拭病料202份,用PCR方法检测棉拭样本培养物中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suis)及其主要致病血清型(1、2、7和9型).检出阳性样品147份,检出率为72.8%.其中检出S.suis血清2型21份,检出率为12.9%;检出血清9型6份,检出率为3.0%;未检出血清7型和1型.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猪,S.suis检出率和各血清型检出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证实广东地区猪群中广泛存在S.suis呈地域性流行,并且是多种血清型共存.  相似文献   

12.
猪链球菌病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综述了猪链球菌病的感染因子及其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遗传改良在桑树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桑树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概述了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筛选基因耐型、桑树育种等,并对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桑树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从吉林市周边地区8个猪场收集病料,采集疑似猪链球菌的猪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生化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因子的PCR检测。共分离到8株分离株,其中3株有致病性,5株无致病性。PCR能够高效、快速诊断出该病菌是否有致病性。该试验结果可为正确及时诊断治疗链球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北地区猪链球菌2型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北荆州地区疑似猪链球菌病的病猪为研究对象,经病料采集、细菌分离培养、纯化、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学试验和PCR检测,确定该病猪为猪链球菌2型病例。经药敏试验筛选出了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和头孢唑肟钠为其敏感药物;经动物攻毒试验复制出同样疾病,表明猪链球菌2型对湖北地区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猪链球菌2型福建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为败血症的濒死病猪肝脏、肺脏、淋巴结中分离到一株链球菌,进行形态学、生化特性、小白鼠感染试验及PCR鉴定和CPS2 J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的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基本符合链球菌的特点;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小白鼠腹腔接种0.2 mL分离菌培养物不发病,但接种1 mL能在48 h内致小白鼠死亡,并能从脏器中分离到接种菌;分离菌的PCR扩增产物与猪链球菌2型阳性参考菌株JA070109大小一致、长度为675 bp的特异性条带,其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上公布的猪链球菌2型不同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100%.可见,该分离菌为猪链球菌2型,并首次证实福建存在猪链球菌2型.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study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of Streptococcus suis under high or low concentration of selective drug pressure, Streptococcus suis strain LN was isolated from a diseased pig in 2005 and showed to be susceptible to erythromycin as determined by disc diffusion and tube dilution tests. In this study, clean level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f six rabbits each, including a prevention dosage group, a treatment dosage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fter injection with S. suis strain LN, erythromycin (20 μg mL^-1) was taken orally in the prevention dosage group, erythromycin (5 mg kg^-1) was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in the treatment dosage group, and no treatment was given in the control group. S. suis with intermediate resistance to erythromycin was isolated on the 5th day after infection from the prevention dosage group (5th PDG) and on the 7th day after infection from the treatment dosage group (7th TDG). Both isolat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constitutive 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 B (cMLSB) resistance phenotype. The resistance gene ermB was detected in all of the isolat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oth the 5th PDG and 7th TDG isolates had a mutation (A2372T) in the 23S rRNA gene. In addition, the 5th PDG isolates had a mutation in ribosomal protein L4 (detected as G268A) and a mutation in ribosomal protein L22 (A345C); and the 7th TDG isolates had a C insertion at site 564. Each of these mutations is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in S. suis strain L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was readily induced in S. suis at a low erythromycin dose creating selective pressure in vivo. Resistance appeared to be mediated by ribosome methylation, encoded by the ermB gene.  相似文献   

18.
香蕉束顶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蕉束顶病毒核酸的性质、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功能、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复制机理、病毒的分类地位以及基因的体外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