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储小院  朱仕荣  李云  徐洋 《林业建设》2012,(5):81-84,88
个旧市以山区为主,其岩溶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1.48%,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7%,属于岩溶地区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典型代表地区。本文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个旧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然后对治理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西岩溶地区土地分布现状,分析岩溶土地的分布特点,提出林草植被恢复、后续产业开发、喀斯特特色旅游、生态搬迁与培训等4种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总结石漠化土地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当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畴县岩溶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6%,石漠化、半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岩溶地貌相当明显.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水土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以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手段的岩溶石漠化包括半石漠化的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并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河南省第1次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状况监测,涉及10个县(市)、79个乡(镇、林场、街道办事处)、580个行政村。监测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面积74 647.7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88%;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93 102.2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4.77%。石漠化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加大该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甘汉英 《中国林业》2009,(16):39-39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最大生态危害,已成为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目前我国特别是广西等西南省区的一项重要工程。广西柳州市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发育典型,其面积约占广西岩溶土地面积的8.1%,石漠化现象相当普遍,这些石漠化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相结合,是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市成功地探索出了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吉首市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的数据,分析了吉首市岩溶区在生态综合治理下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吉首市监测区域总面积为94 011.2 hm2,岩溶土地面积94 011.2 hm2,石漠化面积23 690.3 hm2,潜在石漠化面积28 501.7 hm2,石漠化发生率为25.20%。其中,乾州的石漠化面积最大,占全市总面积的30.43%。从石漠化程度来看,吉首市主要为轻度石漠化(89.33%),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较少(10.7%)。吉首市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特点是:林地中仍有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中个体所有面积高于国有和集体;生态治理工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石漠化发展,使得吉首市石漠化现状趋向于稳定;替代能源发展差的地区石漠化程度比替代能源发展好的地区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系统遵循区委、区政府转型强区发展战略,围绕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突出重点,务实操作,大力提升绿化水平,为助推南川旅游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构建城周森林屏障加快治理城周石漠化土地南川区有岩溶面积1225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7.31%,是全市1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县之一。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南平至水江川湘公路沿线,尤其是城周石漠化最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对于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退化生态系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名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全区继1998年至2008年分部门推进石漠化工程治理,2008年至2011年以森林工程为龙头推进石漠化工程治理之后,2012年进入了国家石漠化专项投资治理时期。  相似文献   

8.
德钦县石漠化治理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钦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和成因分析,借鉴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及应用技术,结合对多项设计成果工程完工后的治理效果回访,应用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总结出德钦县岩溶区域石漠化治理方法由生态和工程措施组成,采取"封、造、建、拦、排、通、移"的立体布局,形成一套完整的石漠化防治措施体系。对未石漠化的土地,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石漠化现象发生;对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危害较大的土地,重点采取预防措施,全面预防石漠化土地的继续演变和恶化;对已经发生石漠化的土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遏制石漠化土地的发展。通过标本兼治,使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现状得到最大改善和修复。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乐昌市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分布、程度等情况。阐述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的"农、林、水"工程集成统筹模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管护、监测结合模式,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对治理效益进行分析,认为通过2008~2010年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森林植被结构改善,涵养水源能力增加,释氧及碳汇效益增加,发展了经济作物种植,兴修了水利,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就业机会。文中对其中一些效益进行了计算量化。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省勐海县竹类科技园的版纳甜龙竹笋用林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L9(34),即施肥、晒塘、覆盖、断顶4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水平。结果表明,施肥可明显提高竹笋总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晒塘、覆盖和断顶都能明显提高提前发笋产量,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施肥、晒塘和覆盖都能提高经济效益,而断顶对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版纳甜龙竹笋早发多发技术措施最优组合为在春节后对竹篼晒塘30天,原表土恢复后,再用砻糠覆盖20cm厚,在10中旬施底肥(农家肥),3月中旬施第一次追肥(尿素+复合肥),6月中旬施第二次追肥(尿素+复合肥),能明显提高其发笋总产量、提前发笋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 1997年 10~ 12月、 1998年 3~ 4月及 1999年 1月的 3次调查 ,共设调查线路 18条 ,调查点及标准地 5 6个。查清了面积为 346 4 5 7hm2 的世博园外围林区主要森林植物病虫鼠的种类、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记录外围林区病虫鼠标本 14 3种 ,其中害虫 71种 ,病害 36种 ,天敌 2 7种 ,鼠类 9种。调查中发现国家级检疫对象 2种 ,省级检疫对象 5种。并针对主要病虫鼠的危害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资源要素价值、生态环境质量和开发建设条件3个综合指标及19个项目指标,构建了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个层次和各个项目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评分计算。通过评分计算,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分为9.13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得分6.74,生态环境质量得分1.65,开发建设条件得分0.74。表明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优良,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区位优势不足、交通条件较差等不利条件。提出将瑶族村屯为主的乡村旅游与景区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开发主导要素,改善交通条件、注重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等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云南省实际,阐述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落户昆明市的先天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气候优势和人和优势。对博物馆的分类和植物园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提出了"植物园就是活的植物博物馆"的"馆园一体"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并探讨其展陈形式和建设布局,提出了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的几大核心要素以及"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杨清  吴展奎 《林业调查规划》2019,(4):139-144,156
依据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国际咨询会的启示,对相关博物馆(植物园)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植物博物馆选址应从自然环境(地质水源、地形土壤、植被森林、发展空间)和社会经济(带动效应、基础设施、科研支撑、综合因素)两大系统八大因素综合考虑,经实地踏勘调研后,从8个备选方案中初步将茨坝片区、彩云湾片区定为候选地址,在对其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森林植被、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气象、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现状等方面进行专业调研后,拟定茨坝片区为最终方案,并对该片区进行优劣势分析,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6.
‘滇优1号’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玉山竹属Yushania Keng f.的湿地玉山竹Yushania uliginosa Yi et J. Y. Shi。因湿地玉山竹具有独特的耐湿、耐寒特性,曾于2004年、2008年先后2次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海拔2 500 m处,小规模引种到海拔2 000 m的昆明金殿公园种植,其后曾经历数次淹没和浸泡,但依然生长良好。2015年5月,鉴于该竹的特殊价值,又在昆明呈贡滇池国际登录园苗圃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达到4 000多株。经专家实地考察,发现该湿地玉山竹人工居群的各项特征与野生居群基本一致,除适应较低海拔的不同环境外,其竹丛明显矮小、叶片更纤细、节间更短、笋色更偏绿,但总体长势良好,各项特征表现稳定,因此确认为野生竹人工引种培育成功的一个栽培新品种,并定名为‘滇优1号’,学名为Yushania uliginosa ‘Dianyou 1’。  相似文献   

17.
2014—2018年共4年的冬季(11月至次年3月间),利用样线法、同步统计、定点观察等方法对昆明翠湖公园内越冬红嘴鸥的觅食生境选择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嘴鸥在翠湖公园水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且形成典型的聚集分布型。对水域面积、水面漂浮物、投食人数、植被和建筑物盖度4个觅食生境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向红嘴鸥投食的人数(P<0.01)和水域开阔度主要决定了红嘴鸥觅食地的选择结果。其它生境因子影响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开展文明喂鸥活动,倡导节约环保喂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竹亚科(Bambusoideae)箣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er)是丛生竹类植物中环境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较广、也是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一个类群。由于其历史上与分布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均十分突出,一直被广泛栽培和应用,不仅拥有种类繁多的物种类群,而且拥有数量可观的栽培品种。全世界的箣竹属植物约1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连同引种在内已知有71种之多,主产华南和西南地区。依据国际上业已公布的权威资料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则和要求,经系统整理,目前全世界可认定为箣竹属栽培品种的竹类植物有57个,分属于14个不同竹种。此外,还有22个栽培品种暂时无法确认,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9.
3年来,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研究,基本掌握了昆明地区麻点豹天牛的主要寄主树种、危害方式、生活史、蛹和成虫的形成及发育过程;还对该成虫的取食、交尾、产卵等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试验研究,搞清了这些活动的基本规律。依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对麻点豹天牛提出了采取营林措施、药物防治、人工捕杀和生物防治等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昆明市引种的园林树木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对昆明市现有园林树木(包括外地园林树木和本地野生树种引种的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以及生活力表现等的调查资料,对其引种园林树种的适应性作出了初步评价。昆明市栽培的园林树木计有84科240属623种(包括变种、变型及品种)。其中531种适应或基本适应昆明的园林环境条件,占总数的85%。在原产于北热带的树种中,适应或基本适应的占36%,不适应的占64%,其中濒死或死亡的占30%;原产南亚热带的树种,适应或基本适应的占70%,不适应的占30%;原产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树种均能适应或基本适应昆明的园林环境条件;在原产温带的树种中,适应或基本适应的占88%,不适应的占12%。昆明野生树种适应性较好,而原产高海拔地区的树种适应性较差。在原产国外的树种中,引自北美洲西南部、中美洲高原、澳洲东南部、日本、欧洲地中海沿岸、印度、缅甸的树种适应性较好;而引自非洲、美洲、澳洲、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的树种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