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由江苏连云港市元天农机研究所和江苏姜堰市新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生产IBMQ-230型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已获两项国家专利(专利号:ZL02206569.5、ZL9924673.7)。 相似文献
5.
联合整地机是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复式作业机械,一次可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镇压等多项作业。主要特点:一是作业效率高,与东方红-804配套的210cm耕幅的联合整地机,其作业效率为0.67~1hm^2/h。二是费用低,与传统的翻、耙、压作业相比,可为农户节省整地费用50%左右。但联合整地机结构比较复杂,价格较为昂贵,若不正确使用,会产生故障而影响着农机作业户的经济效益。现将联合整地机使用中常见故障及其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简析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84团从2005年起引进1lz-4.5型联合整地机1台已经发展到现在6台。1lz-4.5型联合整地机实用性强,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一次作业可完成松土、碎土、平整和镇压四项作业,形成地表平整、上实下虚的良好种床,作业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旋耕联合整地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高效的工作效率与良好的碎土性等特点.基于此,从安装调试旋耕联合整地机、应用方法、保养与维修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保养与应用旋耕联合整地的可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设计了一种联合整地机变速箱,主要解决了原有变速箱无法对旋耕轴和灭茬轴其中一个进行单独调速的问题,以及不同农艺要求对机具旋耕轴和灭茬轴转速的调整问题,提高了机具的适应性和通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1LZ系列联合整地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新疆地区的农艺要求,设计1LZ系列联合整地作业机。该机采用多种部件联合作业,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松土、碎土、平整和镇压4道工序,形成良好的种床条件。介绍了1LZ系列联合整地作业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耙齿工作角度为135°,平土齿板倾角为45°,螺旋碎土辊直径为32cm。通过田间试验,得到1LZ系列联合整地作业机主要技术参数的较优水平组合:机具前进速度11.0km/h,前列耙组偏角9°,后列耙组偏角11°。生产实践表明,该机能够满足新疆地区播前整地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正>联合整地机是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复式作业机械,一次可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作业效率高的特点。但联合整地机结构比较复杂,价格较为昂贵,若不正确使用,会产生故障而影响着农机作业户的经济效益。联合整地机出现故障时该如何修理呢?一、联合整地机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一是作业效率高,与东方红-804配套的210cm耕幅的联合整地机,其作业效率为0.67~1hm2/h。二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研制1LZ系列新型联合整地机。[方法]针对大功率拖拉机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研制了一种与之配套使用的1LZ系列联合整地机。介绍了整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对联合整地机主要工作部件(平地部件和表土加工部件)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测试试验和实际生产考核。[结果]1LZ型系列联合整地机采用多种部件联合作业,减少了作业遍数及拖拉机的进地次数,减少了对土壤的有害压实,比国内现有的整地机械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该整地机作业质量好,能形成地表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的良好种床结构,为铺膜播种、精准播种、种子的出苗及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结论]实际生产考核证明,该联合整地机能够适应新疆干旱地区农田整地作业。 相似文献
16.
水田水整地就是利用搅浆平地机进行搅浆碎土作业。现将水田水整地在作业操作过程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耕深对油耗的影响,利用CYB-809A拖拉机及农具性能综合测试仪,实测不同耕深在灭茬深松前置式联合整地机单一作业下的油耗;分析耕深与油耗曲线关系,并对曲线关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确定有效变量,从而拟合出单一作业下变量和油耗的回归方程;构建单一作业下油耗估算模型;并对估算模型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和第三方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不同耕深条件下单一深松作业、单一旋耕作业和单一灭茬下对工况复杂的整地作业而言,决定系数分别为0.934 6、0.944 6和0.939 6,说明各回归方程拟合良好,回归方程可作为估算模型;估算模型相对误差分别达到2.31%~4.39%、3.60%~7.48%和2.01%~4.95%,说明由估算模型预测出的油耗值是可信的。估算模型的构建对于丰富联合整地机油耗测试方法、预测生产前所需油耗以及合理制定油料储备计划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对SGTN-140型联合整地机进行了整体设计和主要部件的CAD建模,并在设计的基础上,对主动轴利用UG/ANSYS软件进行了CAE分析,得出了轴的应力集中部位,分析了改善轴结构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