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家畜性别控制与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家畜胚胎的早期性别鉴定技术是家畜性别控制和胚胎移植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胚胎冷冻、切割及核移植技术等的发展,家畜的性别控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家畜性别决定原理、性别控制方法、胚胎性别鉴定方法以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展望作一综述。1 性别决定原理早在1902年,McClung在研究蝗虫精细胞时,首先提出了性别决定的染色体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动物性别决定有了划时代的突破,人们证明了鼠和人的雄性性别是由Y染色体决定的。从此以后,人们对Y染色体进行了精细的研究。1990年,英国学者Sinc…  相似文献   

2.
果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性别的差异和分化上的变化,其性别具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研究果树的性别决定、分化、遗传及其控制已成为植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性别研究是生殖生理学和发育生理学及开花生理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因为同一物种的不同性别类型其应用价值并不相同,所以其性别的研究是一个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控制问题.例如雌雄异株的银杏,生产上需要雌株,但作为绿化则需要挺拔健壮、美观耐用的雄株;生产上雌雄异株的猕猴桃与两性花的苹果在杂交方案的设计上肯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1人类对植物性别的认识 植物有性别吗?许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持怀疑的态度.有不少人仅把高等动物的受精过程看作是性的过程.由于在植物中,到现在还没有证实可以和动物相比较的过程,因此,到18世纪末,有花植物还被当作贞洁的象征来看待,而配对的动物则认为是不贞洁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控制♀性别比例的方法,对家蚕限性斑纹品种原蚕进行了不同性别比例下的制种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原蚕中的♀蚕比例,可以大幅度提高斤茧制种量.当♀、比例为2.2∶1时,与常规比例1∶1相比,斤茧制种量提高37%以上,蛾不存在交配问题,而且对后代卵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随着二交雄蛾的增加,不产卵♀蛾的比例也会增加,与增加的产卵量相比,其负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提出了生产中通过饲养限性斑纹品种871及陕蚕三号795×122、适当增加限性品种收蚁量、淘汰部分白蚕()的人工调控原蚕♀、性别的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家禽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禽性别控制研究包括性别决定,性别分化,性别鉴定,性别诱导和性别控制5个方面,家禽中虽未发现象哺乳动物SRY基因的性别决定片段,但XhoI家族中特异片段的发现可能成为性别决定基因研究的基础。性别分化的基础是控制性激素转型的芳香化酶;伴性遗传和泄殖腔鉴别法仍然是性别鉴定的主要方法;利用激素诱导只能使雌转雄而不能使雄转为雌,且转变后仍能恢复原来的遗传性别,性别决定与分化本质的发现是家禽性别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家禽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禽性别控制在畜牧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禽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利用外源激素、免疫学方法、性控液处理,以及使用增强其机体氧化过程的溶液等方法,对家禽进行性别控制,以提高其雌性比例。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动物的精子和早期胚胎性别控制与鉴定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优缺点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发育时期及雌二醇刺激下Dmrt基因组织表达的变化状况,在菲律宾蛤仔基因组数据中(未发表),运用BLASTe比对确定了菲律宾蛤仔的3个Dmrt基因,运用MEGA、expasy、SMART等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和进化分析,根据系统发生树的聚类对3个Dmrt基因进行命名,分别为Dmrt3-like、Dmrt4-like-1、Dmrt4-like-2,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mrt基因在菲律宾蛤仔中的时空表达及其对雌二醇处理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Dmrt 3个基因的表达量从担轮幼虫到壳顶幼虫时期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Dmrt4-like-2在菲律宾蛤仔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未进行雌二醇激素处理的正常菲律宾蛤仔体内,Dmrt4-like-1和Dmrt4-like-2在鳃和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Dmrt3-like在鳃和内脏团中表达量较高,在外套膜和水管中不表达;短时期内(72 h)雌二醇浸泡处理使得这3个基因在菲律宾蛤仔性腺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上调;长时期(60 d)雌二醇浸泡处理后,空白组的雄性性腺中3个基因的表达量皆高于雌性性腺,试验组雌雄同体性腺中的Dmrt4-like-1和Dmrt4-like-2表达量略高于雌性中的表达量(P0.05),但显著低于雄性中的表达量(P0.05)。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Dmrt基因家族参与性别分化、性腺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金钱鱼为对象,测定1龄雌、雄个体日摄食量(IDF)、特定生长率(SGR)、食物转化率(FC)、性腺成熟指数(GSI),及不同年龄阶段(1龄以下、1~2龄和2龄以上)金钱鱼胃、肝胰脏和肠等组织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结果显示:雌性金钱鱼日摄食量、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雄鱼(P<0.05);3-5月期间雌、雄金钱鱼GSI均上升,且实验结束时(5月底)雌鱼GSI显著大于雄鱼(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雌、雄金钱鱼消化酶比活力的研究发现,1龄以下和1-2龄组金钱鱼,雌鱼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后肠除外)、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比活力均显著高于雄鱼(P<0.05),而2龄以上金钱鱼雌鱼上述消化酶及各年龄阶段脂肪酶比活力与雄鱼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金钱鱼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比活力均表现为1龄以下组>1-2龄组>2龄以上组,而脂肪酶表现为2龄以上组>1-2龄组>1龄以下组,且1龄以下与2龄以上组(除个别组织外)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龄以下雌性金钱鱼生长快于雄鱼与其具有较高的摄食量、食物转化率及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关,而2龄以上金钱鱼雌、雄间生长速度出现差异与消化酶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巢式PCR扩增SRY基因序列鉴定牛胚胎性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源于牛X和Y染色体同源区的1对外引物P1、P2及其各自特异区的2对内引物P3、P4和P5、P6进行巢式PCR反应,对中国荷斯坦公、母牛静脉血样及牛胚胎样进行特异性条带鉴定。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公牛出现178bp和262bp2条带,而母牛仅出现262bp1条带;静脉血样与实际性别相符率为100%;巢式PCR胚胎性别鉴定技术方法准确、简便,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有关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集中在温度、激素以及性别连锁基因、BKM、ZFY、芳香化酶基因、H-Y抗原、Sox、SRY、DMRT1、DMY、DAX-1、核受体基因家族、SF-1和WT-1等性别决定基因对性别分化的调控方面,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则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些研究为进一步阐明鱼类决定机制提供了基础和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索.阐述了近些年有关鱼类性别决定因子及其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并对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做了简述,以期为系统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种子植物性别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种子植物器官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三个层次的性别多态性,种子植物性别的等级分布。介绍了种子植物性别的可塑性和影响植物性别逆转的原因,比较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性别类型和繁育系统的异同。从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展望了种子植物性别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所试浓度范围内,PP333、IBA、NAA、CEPA、KH2PO4等5种药剂(化肥)均不能明显地增加雄花枝比例。但PP333和KH2PO4能明显地增加板栗混合花枝比例,提高雌雄花序之比。CEPA能明显地降低混合花枝比例和雌雄花序之比。500mg·L-1的IBA能提高混合花枝的比例,而1000mg·L-1的IBA则降低混合花枝的比例;500mg·L-1的IBA增加雌花序比例的效果不明显,1000mg·L-1的IBA还有降低雌花序比例的作用。NAA对板栗花枝类型和花性别分化的调控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飞碟瓜4叶期、6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溶液,结果发现50~150mg·L-1的乙烯利溶液均能明显提高植株的雌花数、雌雄比率和雌花节率,降低第1雌花节位,抑制主蔓伸长,这对提早上市和提高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普通丝瓜性别分化的化学调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乙烯利和矮壮素于子叶展平期、1叶期和2叶期处理普通丝瓜,研究其对丝瓜性别分化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赤霉素处理有利于雄花分化,以2叶期100 mg/L处理的诱雄效果最好;乙烯利处理延迟和抑制雄花分化,减少雄花数目,同时也减少雌花数目,显著降低雄雌比;矮壮素处理有利于雌花分化,以1叶期200 mg/L处理的诱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辛硫磷对家蚕雌雄个体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家蚕性别和对辛硫磷农药的抗药性的关系,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家蚕雌雄个体各龄期对辛硫磷农药的致死中浓度(LC50).结果表明,各龄雄蚕个体对辛硫磷的LC50均高于雌性个体,1~5龄的雄蚕LC50分别为:407.811、1 291.245、2 046.462、3 376.183、5 428.747 mg/L,分别是雌蚕的1.03、1.14、1.05、1.05、1.07倍.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教育尝试——性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针对传统性别理论尤其是男权制理论的生理决定论即两性差异是生理因素自然形成的,因而天经地义永不改变,提出两性差异虽受生理因素影响,但更多地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不是永不改变的。利用高校这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平台进行先进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两性刻板印象,给两性尤其是女性提供多种选择,使两性关系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饲养水平对E4×E5 (XX ;mas- +/mas- +×XX ;mas- 1/mas - 1)鲤鱼 (CyprinuscarpioL )F1代的性别决定有显著影响 ,高饲养水平和低饲养水平处理组中雌性比率分别为 5 1 5 %和 4 1%。遗传特性对E4 5×E5 (XX ;mas- 1/mas - +×XX ;mas- 1/mas- 1)F1代的影响比饲养水平的影响显著 ,在 2个处理组中只发现 1~ 2尾雌性。 2个饲养水平对E4×E4 5 (XX ;mas- +/mas- +×XX ;mas- 1/mas - +)F1代的影响差异显著 ,高饲养水平 2个处理组中雌性比率分别为 86 2 %和 76 8% ,而低饲养水平 2个处理组中雌性比率分别为 76 8%和 5 7 9% ,高饲养水平处理组的雌性比率与低饲养水平处理 1组 (雌性比率 5 7 9% )相比差异显著。 2个饲养水平条件下E4×E5和E4×E4 5后代的XX ;mas - 1/mas - +鲤鱼性别转化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瓜类性别分化的化学调控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乙烯利、赤霉素、矮壮素、1-氨基环丙烷-1-羧酸等激素类型不同浓度对不同生长时期瓜类性别分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其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对瓜类的育种和栽培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