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主要研究了不育的保持与育性的恢复;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三系及杂种不同时期酯酶同工酶的表现;开花性状;不同棱型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另外,就大麦杂优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主要研究了不育的保持与育性的恢复;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三系及杂种不同时期酯酶同工酶的表现;开花性状;不同棱型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另外,就大麦杂优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麦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生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粉病性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5.
栽培大麦的种间杂种看来是完全能育的,很少例外,即使来自隔离很远的世界各地亲本的种间杂交的杂种都是如此。Bakh-teyev(1956)等人用包括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H.spontaneum)在内的种间杂交,都获得很大成功,并无突出均不育或不正常分离比率。只有 Tschiya(1957,1960)报导过这种杂交组合的一个能育性显著降低的例子,他是用(H.spontaneum)的 Aberg 变种外里海大麦(transeaspicum)和 H.vulgare的品种“早金瓜”(Earley Golden Melon),  相似文献   

6.
作物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但杂种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产量优势才能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自从Immer(1941)首次报道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7%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agberg(1953)报道17个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O,而Fejer(1976)报道冬性与春性大麦杂交的杂种优势超过100%。但大多数报道认为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0—50%。然而,这些数据大多是在稀播单行种植条件下获得的。一般认为这些结果不能很  相似文献   

7.
作物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但杂种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产量优势才能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自从Immer(1941)首次报道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7%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agberg(1963)报道17个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O,而Fqer(1976)报道冬性与春性大麦杂交的杂种优势超过100%。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新近我们从栽培大麦×普通小麦属间回交后代中获得的自变可育异质小麦后代的细胞学和生化学分析结果,异质小麦F_1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1~43,其中整倍体(2n=42)的频率为93.95%,F_1植株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时染色体的构型为n=21Ⅱ和n=20Ⅱ+2Ⅰ,示遗传型稳定。2n=42植株的染色体N——分带,其带型类似普通小麦,采用叶绿体组分Ⅰ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表明,杂种细胞质的遗传主要来自母本大麦,证明该异质小麦,就是大麦胞质小麦。大麦胞质小麦的表型,为完全自交可育,植株生长正常,早熟、千粒重高,在小麦改良中,有直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麦与大麦杂种植物的选育栽培大麦具有抗病性和蛋白质成分等对小麦有益的遗传特性;黑麦属和冰草属(Agropyron)等均有望作为小麦新的基因供给源。最近有将大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选育适合于北陆地区的早熟小麦品种材料。为了将大麦遗传特性引入小麦,首先必须获得两者的杂种。1973年首次获得此杂种。但是,多数都是以大麦为母本,小麦为父本进行正交,而反交很难获得杂种。大麦(z)X小麦()的杂种,其自身就是重要的研究材料,但通过回交将遗传特性引入小麦时,由于母本大麦细胞质和小…  相似文献   

10.
杂种小麦的育种在常规的小麦育种程序之外,还有三个目标:(1)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的产生;(2)与不育系杂交能得到可育的F_1代杂种的可育恢复(Rf)系的产生;(3)鉴定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而杂种优势本身又与两个亲本产量的配合力有关。然而,杂种小麦的这一切又由于F_1代杂种的雄性可育的程度与恢复系(Rf)对育性的恢复能力(Johnson and Patter-  相似文献   

11.
选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光温条件,对杂种F1育性感光感温性、F2育性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种F1育性感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杂种(农垦58S/7001S)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光;而农垦58S衍生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光S/培矮64S)的杂种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温,但可以选择到育性感光的单株。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育性的感光温性。  相似文献   

12.
新消息     
0152 普通大麦的优良抗病资源球茎大麦——据Xu Jie和I.W.Snape报道,他们用代表英国主要大麦的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菌株,对有关球茎大麦及球茎大麦与普通大麦的杂种进行了接种鉴定,筛选出了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的2个四倍体无性材料PB168、PB179和2个二倍体无性材料PB8、PB11。这4个材料的抗性在其与普通大麦杂交的杂种中也有表现,说明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4个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和5个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以及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F_1杂种为材料,用系×测验系分析法研究了大麦不同类型亲本基因组在杂种F_113个性状上的遗传行为以及这些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决定于亲本基因组的基因加性效应与互作效应且多数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的加性效应。株高、穗粒数、生育期性状较千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易于改良。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在目标性状上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在中国南方冬麦区,作为组合育种的亲本,东方(?)栽培大麦品种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要优越。  相似文献   

14.
扬农啤8号系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扬农啤2号为母本、以自育啤酒大麦品系苏农16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于2011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定名,该品种已申请国家品种保护。1选育过程1999年春配制杂种,同年种植F1;1999至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小麦和大麦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度对两个春大麦品种(Betzes与Marlonvasari50)和一个小麦品种“中国春”(CS)相互杂交后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将分离的分蘖移置于人工控制环境下的营养液中进行授粉.该人工控制环境的昼夜温度分别为12℃、15℃、18℃、21℃,光照强度为300001x,相对湿度为80%。当以大麦做母本时,低温处理(12℃、15℃)结实率最高,而反交则相反.在中国春×大麦(CS×Betzes)杂交种中,最高温度处理21℃下杂交种的结实最好.低温处理使胚发育迟缓.发育成杂种株数最多的分别是18℃、21℃处理下大麦×小麦、小麦×大麦的杂交种.大麦×小麦的杂种胚萌芽成功,长约1.5mm;小麦×大麦的杂种胚也萌芽成功,长约1.0mm.大麦×小麦的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7mm长;小麦×大麦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1mm长.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携有广亲和基因的杂种和普通籼粳杂种为材料以揭示籼粳杂种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小穗不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杂种雌雄配子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并均与大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杂种的小穗育性主要受胚囊育性、花粉育性及花药开裂特性所控制,后两者通过影响柱头上花粉的萌发量而决定小穗的受精。  相似文献   

17.
Driscoll(1972)建议用细胞核雄性不育产生杂种小麦的XYZ系统,之后他(1977)又指出"奠基石"雄性不育突变体是达到这一目的良好材料.然而,要找到该系统的第二组成部分(即能补偿"奠基石"雄性不育性的外来染色体)却是很难的.Islam等(1981)指出,当小麦染色体4A二体被具结构变异的大麦染色体4H(这里称4Hm)所代替时,其育性可得到充分恢复,于是人们期望这一大麦染色体可能运用于XYZ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98年4月19日,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邀请南京农业大学陆作相、江苏省农科院赵黄槐、扬州大学黄志仁等3位长期研究稻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专家,对该所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进行现场考察指导,并组织本所部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一同参加考察,考察人员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并查看了不育系繁殖田、杂交大麦制种田和杂种一代示范田。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组经过10几年的研究,已经实现“三系’酒z套,大麦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可以转有;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也可以转育;不育系亲270A与恢复系配制的杂交大…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福建省大麦生产的发展 ,育种工作者 ,陆续育出了一批大麦品种 (系 ) ,现综合 1996~1999年两个年度省大麦联合区试结果 ,并对新育成的大麦品种 (系 )的可用性进行分析、评价。1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 (系 ) :闽麦 0 2、莆大麦 6号、莆大麦 7号和莆大麦 8号、泉大麦 4 4、泉大麦 57、泉大麦 14 ,并以本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莆大麦 5号为对照。1996~ 1999年进行两个年度省大麦品种区域试验 ,统一布点 ,试验设计、观察记载、考种、测产等内容均按省大麦品种区试统一方案进行。对各试验点材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2 结…  相似文献   

20.
西藏野生大麦具有遗传多样性,它们对研究大麦系统发育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藏野生大麦之间以及它们与西藏栽培大麦之间的杂种 F_1的性状表现,研究西藏野生大麦主要分类性状的显性遗传,以揭示它们在大麦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证明;13对性状的显性遗传,其中窄护颖对宽护颖、钩芒对长芒、紫叶耳对白叶耳、红褐稃对黄稃、黑稃对紫稃、深粒色(绿、紫、黑等)对浅粒色(黄)等为显性的结果,未见过报道。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参考以往报道,作者勾画出由多年生野生大麦向栽培大麦的进化体系,有关中间型大麦亚种的渊源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