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纹杆式脱粒滚筒的常见故障与排除在实际应用中,纹杆式脱粒滚筒装置常见故障有:1.堵塞——脱粒作业中,发生作物在滚筒中堵塞,严重影响了作业效率。(1)滚筒转速过低。应在规定转速范围内适当提高转速。(2)凹板间隙过小。应根据规定要求,正确调整好进、出口脱粒...  相似文献   

2.
正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装置的工作条件恶劣,常会出现多种故障现象,若不及时诊断排除,将严重影响收割作业质量。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装置常见故障主要有脱粒滚筒堵塞、脱粒不净、籽粒破碎过多、脱粒滚筒有异响等。一、脱粒滚筒堵塞1.故障现象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大量作物堵塞在脱粒滚筒内,使脱粒传动皮带打滑,甚至出现发动机熄火现象。2.故障原因与排除方法(1)发动机转速过低。若发动机转速低于  相似文献   

3.
问:JL3060小麦联合收获机滚筒为何会堵塞?怎样排除? 答:小麦联合收获机滚筒堵塞主要是由于喂入量过大、麦秸过湿、滚筒转速过低、脱粒间隙过小等原因所致。滚筒堵塞后会导致发动机熄火。可根据打滑的皮带来断定哪个滚筒被堵塞。 脱粒滚筒堵塞时,第一滚筒皮带S6004打滑,严重时有焦煳气味,而且伴有异响。这时应立即停机,  相似文献   

4.
针对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过程中人工操作不能及时调整收获作业速度从而导致脱粒滚筒发生堵塞、严重损伤种子及影响小区试验结果正确性的问题,设计了脱粒滚筒转速—期望作业速度模糊控制器与模糊PID作业速度智能调控算法。根据脱粒滚筒转速变化情况不断地调节作业速度,使喂入量保持在脱粒滚筒额定范围内,防止发生堵塞,在保证脱粒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建立了小区联合收获机行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实际试验数据对算法进行了Simulink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调控算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杂粮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因茎秆缠绕堵塞影响脱粒性能的问题,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设计了谷物脱粒运动试验系统。系统由脱粒试验装置和测试系统组成,可进行单脱粒滚筒脱粒性能试验和双脱粒滚筒脱粒性能试验及脱粒运动分析。脱粒运动试验表明:物料在两脱粒滚筒间的上部运动方向无规律、一级脱粒滚筒脱出的长茎秆过多造成了脱粒运动堵塞。试验系统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物料全景运动分析,解决了由于物料成分复杂、像移模糊造成的图像分析困难问题。研究结果为解决杂粮脱粒堵塞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1.脱粒不干净 脱粒不干净的主要原因:谷物太潮湿;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均匀;滚筒转速过低;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过大。 排除的方法:等谷物晒干再脱粒;减少喂入量或均匀喂入;适当提高滚筒转速,如果胶带在带轮上打滑,应调整动力机带轮与脱粒机带轮的配合,将胶带张紧;调整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对磨损  相似文献   

7.
脱粒机在脱粒作业中,常发生滚筒被茎秆堵塞的故障,可以用以下的方法预防: 1.直径小的滚筒,在脱粒水稻或潮湿的的小麦及长秸秆作物时,容易缠草。因此应选购直径较大的滚筒。小直径滚筒脱粒机脱粒小麦时,可将麦头切下脱粒,不要脱秸秆潮湿的作物。 2.滚筒转速不能过低或过高。过低,滚筒易堵塞,过高,籽粒易破碎,且耗用的能量多。一般以满足作物脱粒的速度为好。如脱小麦,以每分钟1650~1950转为好;脱粒籼稻以每分钟1450~1550为好;脱粒梗稻以每分种1550~1800转为好。  相似文献   

8.
吴凡 《湖南农机》2007,(8):28-28
(1)脱粒不干净。①主要原因:谷物太潮湿;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均匀;滚筒转速过低;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过大。②排除方法:等谷物干些再脱粒;减少喂入量或均匀喂  相似文献   

9.
兰天 《湖南农机》2003,(2):23-23
(1)脱粒不干净。主要原因:谷物太潮湿,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匀,滚筒转速过低,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过大。排除的方法:等谷物晒干再脱粒,减少喂入量或均匀喂入,适当提高滚筒转速。如果胶带在带轮上打滑,应调整动力机带轮与脱粒机带轮的配合,将胶带张紧,调整纹杆与凹板之间的间隙,对磨损严重的零件进行更换。(2)籽粒破碎过多。主要原因:谷物过干或过湿,喂入不均匀,滚筒转速过高;纹杆和凹板之间间隙过小。排除的方  相似文献   

10.
脱粒机脱谷不良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粒不干净 主要原因有:谷物太潮湿;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均匀;滚筒转速过低;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过大。排除的方法是:等谷物干些再脱粒;减少喂入量或均匀喂入;适当提高滚筒转速,如果皮带在皮带轮上打滑,应调整动力机皮带轮与脱粒机皮带轮的配合,将皮带张紧;调整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对磨损严重的零件进行更换。 籽粒破碎过多 主要原因有:谷物过干或过湿;喂入不均匀;滚筒转速过高;纹杆和凹板之间间隙过小。排除的方法是:尽量在谷物不干、不湿时脱粒,如已过干应增加喂入量,过湿则减少喂入量;保持喂入均匀;检查动力机皮…  相似文献   

11.
1.脱粒不净 原因。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均匀。纹杆与凹板之间的间隙过大,滚筒转速过低,谷物太潮湿。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谷物秸秆利用率低、无法实现谷物脱粒和秸秆粉碎一体化作业等问题,研制了一种谷物脱粒-秸秆粉碎一体机,主要由喂入装置、脱粒装置、粉碎装置和清选装置组成.喂入装置的设计可以防止物料在储料凹腔中发生堵塞,提高了喂入效率.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为试验因素,以未脱净率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脱净率的较优...  相似文献   

13.
一、常见故障产生原因 1.脱不净。产生的原因:滚筒转速过低;钉齿磨损严重或损坏;脱粒间隙过大。 2.滚筒堵塞。产生的原因:喂入量过大;传动带过松;滚筒转速低;凹板严重变形;玉米穗含水率过高;穗轴出口插板调节不当或滚筒内有物料时而停车。  相似文献   

14.
正(1)脱粒不干净。主要原因:谷物太潮湿;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均匀;滚筒转速过低;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过大。排除方法:等谷物干些再脱粒;减少喂入量或均匀喂入;适当提高滚筒转速,如果皮带打滑,则调整动力机皮带轮与脱粒机皮带轮的配合,将皮带张紧;调整纹杆和凹板之间的间隙,对磨损严重的零件进行更换。  相似文献   

15.
以谷物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脱粒滚筒工作时所需功率主要由滚筒空转功耗和谷物与凹板之间摩擦功耗所组成,从而建立针对杆齿滚筒的脱粒功耗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脱粒过程中谷物喂入量、谷物湿度、滚筒转速等参数的变化对脱粒功耗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诸多影响因素下,谷物的喂入量是影响脱粒功率的主要因素,谷物湿度对脱粒功率的影响则在一定范围内随湿度的增加而变大,之后则随着谷物湿度的增加而变小。  相似文献   

16.
一、脱粒不净原因:喂入量过大或喂入不均匀;纹杆与凹板之间有脱粒间隙过大;滚筒转速过低;谷物太潮湿。调修方法:1.减少喂入量,均匀喂入。2.正确调整好脱粒间隙,磨损严重的零件应及时更换。3.  相似文献   

17.
脱粒分离是水稻收获中必不可少又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虽然经近年来的不断努力脱粒机械已有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收获质量不高、作业效率偏低及脱粒分离系统功耗偏大等。市场调查表明,国内市场急需大量价位低、移动方便、节能和加工成本低的小型谷物脱粒机。半喂入式双滚筒谷物脱粒机的研制,就是在市场有大量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该机由夹持喂入链、大脱粒滚筒、小脱粒滚筒、滚筒筛、风扇、籽粒搅龙、扬谷器和排杂轮等组成。配用动力是4.5kW的三相交流电动机;大脱粒滚筒直径370mm,转速530r/min;小脱粒滚筒直径160mm,转速1100r/min;风机转速950r/min。该机待改进的主要是需再增加凹版调节器,以调整脱粒间隙,从而改善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立式轴流脱粒装置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我国丘陵山区的作业环境、缩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尺寸及增强其在丘陵山区的通过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中小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立式轴流脱粒装置。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谷物在脱粒过程中的受力与运动状态加以分析,得出谷物做螺旋上升运动需要满足的力学关系及轴向运动速度公式。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脱粒间隙为13mm、滚筒转速为900r/min、凹板栅条间隙为9mm、板齿倾角为8°时,立式轴流脱粒装置的脱粒损失率为2.16%,含杂率为23.25%。  相似文献   

19.
谷物在纵向轴流滚筒脱粒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4LZ-3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纵向轴流滚筒为研究对象,将滚筒分为喂入段、脱粒段和分离段,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考虑摩擦力的作用,对各段谷物运动状态加以分析,给出了各段谷物运动的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和轴向速度的计算公式.结果显示,谷物沿轴向运动的条件是:喂入段的螺旋角应小于谷物与螺旋叶片摩擦角的余角;脱粒段和分离段的螺旋角应小于谷物与导向板的摩擦角.  相似文献   

20.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高损失率、高含杂率和高破碎率一直是我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发展的瓶颈.为此,从研发一种全新的异速双轴流脱粒装置着手,将前脱粒滚筒的转速设计为786r/min,后脱粒滚筒的转速设计为1001r/min;作物先喂入转速较低的前脱粒滚筒,使易脱粒的谷粒脱粒下来;然后将尚未脱净的茎秆投入后脱粒滚筒,使剩余的较不易脱粒的谷粒在较高转速和更强力的打击下脱离出来;再辅以脱粒室端盖及凹板筛、振动筛的优化设计,为联合收割机提供一种脱净率高而破壳率低的高效谷物脱粒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