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地开发利用黄栀子种质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对黄栀子果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探讨了有效成分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种类黄栀子果实均含有栀子酸、绿原酸、栀子苷以及藏红花素,但各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栀子苷含量最高,平均可达10.44 mg/g,其次是藏红花素,为9.4 mg/g,绿原酸为1.74 mg/g,栀子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1.15 mg/g;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但遗传力均比较小,表明供试的4种黄栀子品种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分化能力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性状及冠幅与果实有效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表型性状及单株果数与果实有效成分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0.8。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优良新种质。【方法】对收集于湖南的30份核心种质资源,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果实油脂及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白檀优株果实油脂均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组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变异程度均存在差异,其中,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21%),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13%);2)油脂含量及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棕榈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3)油脂含量及其组分与叶果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叶长、叶柄、叶表绒毛、叶缘、果穗宽、果实大小均呈极显著相关,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与叶片大小、叶表绒毛、果穗大小均有显著相关性;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湖南30份白檀核心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高棕榈酸类群(高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Ⅱ为高油酸类群(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Ⅲ为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类群(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组)。【结论】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及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选育适应我国种植的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研究薄壳山核桃实生后代的遗传变异规律,对南京中山植物园周边地区树龄在55~60a的249株薄壳山核桃实生后代果实的9个性状方面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果实质量变异度最大,变异系数为26.67%,其它性状变异度都较小,变异系数在7.12%~12.91%之间;果实性状的变异表现为连续变异,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果实性状的分布表现为正态分布规律,偏倚系数较小;果实性状多数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果实质量与果壳厚度、果实含油率分别与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果实质量和果壳厚度分别与出仁率、果实含油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根据果实性状间的相关性,建立起相关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在0.99以上,回归测验的F值达到了6880,均远高于极显著临界值,模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植物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对于开展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山茶组12个物种的6个质量性状、5个数量性状以及茶果3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质量性状重要程度是果实质量性状>叶片质量性状;各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1.43~1.91,其中3个果实经济性状(仁含油率、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的多样性值占数量性状多样性总值的37.1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物种聚类与原种地理分布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为给黄栀子的资源评价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对引种栽培的各类型黄栀子的树高、冠幅、叶片性状、果实表型性状以及单株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型黄栀子农艺性状间差异显著,主要经济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LH黄栀子多数农艺性状均优于其它类型黄栀子。在果实纵横径、单株果数以及单株产量等方面尤为明显。黄栀子单果鲜质量及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可达0.989和0.929;果实纵横径、树高及冠幅与单株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萼长及叶片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杜仲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材料。[方法 ]基于我国18个省(市、区)331份杜仲种质资源,针对杜仲果实19个主要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果实性状变异状况,评价并筛选优良种质。[结果 ]杜仲果实性状变异系数为4.64%~25.79%,平均变异系数为12.65%,变异系数较高的为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25.79%)、种仁百粒质量(22.32%)、种仁体积指数(22.02%)、果实体积指数(19.53%),变异系数较小的为亚麻酸(4.64%)、油酸(5.78%)、果型指数(8.04%)。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657 2~2.094 7,平均为2.023 4。果实百粒质量与果实体积指数、种仁百粒质量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杜仲橡胶含量与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果实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仁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杜仲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小果型类群,类群Ⅱ为中型果类群,类群Ⅲ为大果型类群,初步明确杜仲种质果实不同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5.169%,表明这7个主成分代表了杜仲果实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针对油用、橡胶用和综合利用等不同用途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0份最优种质。[结论 ]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变异,以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种仁百粒质量等产量指标变异最大,为杜仲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可能,针对不同用途筛选的杜仲最优种质,为我国杜仲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提供了优异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山桐子优良无性系选择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个山桐子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生长量、结实量、含油率等性状差异进而评价筛选优良无性系。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的果穗性状、果实表型、果实含油率存在显著差异;果穗长宽与果穗重相关性极显著,果实大小显著影响单果重量的大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入选率30%,入选无性系具有含油率高、结实量大、树体健壮等特点。本研究筛选的山桐子优良无性系为四川地区选育良种或品种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海南油茶种实数量性状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海南省油茶资源分类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分布于海南省9个县(市)20个乡镇的21个老油茶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油茶种实的10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了观测,并对其种实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性、相关性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南油茶的平均单果质量为42.46 g,最大单果质量为156.87 g,其单果质量较集中分布于28.21~39.07 g这一等级内,其平均鲜出籽率为32.87%,最高可达52.00%,大部分在25.45%~39.61%的范围内;海南油茶种实数量性状变异大,大多数性状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10个种实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36%,而其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其种实数量性状类型丰富且均匀度较高,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749 9。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海南油茶种实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海南油茶资源在果实性状方面与高州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较为接近,海南油茶可能是高州油茶适应海南环境的生态型;海南油茶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是海南油茶良种选育的良好种质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内37份金枣柿和3份农家柿品种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表型性状和果实营养成分指标,分析不同产地金枣柿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金枣柿枝、叶、芽等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23%23.54%,其中萼片长与柿蒂长变异系数最大,果形指数、叶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果实营养成分在单株间的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9.58%66.21%,平均变异系数为37.89%,变异程度高于表型性状;21对SSR多态性引物可从40份材料中扩增出381个DNA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89%,UPGMA聚类分析显示,所选SSR标记能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0.74时将40个试验单株分为3类,主坐标分析所得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该研究结果为金枣柿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的山杏资源进行调查,初选出优良单株,测定其果实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杏果实的各性状在不同植株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幅度;各性状指标的变异幅度不一致,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果实横径(66.32%)果实扁径(59.32%)果实纵径(59.08%)单果质量(36.88%)果形指数(29.36%)果肉厚度(20.47%);果实的各性状中,除果实纵径与果形指数指标呈线性负相关外,其他果实各性状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果质量与果实大小、果肉厚度密切相关,与果形指数关系相比较而言不密切。  相似文献   

11.
以4种天麻变型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天麻变型的表型性状在变型间与变型内均具有广泛的变异,11个性状在变型间有10性状的F值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型内只有块茎宽和块茎形状指数达极显著水平;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性状分化系数为78.83%,多样性贡献变型间变异(65.86%)大于变型内变异(34.14%);11个表型性状的总多样性指数为3.76,变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2.67,变型内的多样性指数为1.09,变型间遗传多样性占总遗传多样性的比例达78.8%,变型内所占比例仅为21.2%;说明不同天麻变型的群体间变异是天麻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研究结果为天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及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柿杂交F1代果实重要表型性状和品质指标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利用杂交育种进行柿果实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6份‘富有’ב赤柿’杂交F1代单株为材料,对其4个表型指标以及8个果实品质成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遗传变异多样性,并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柿F1代单株之间的离散性。【结果】1)柿杂交F1代果实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80%~165.97%,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可溶性单宁变异系数最大,为165.97%;果实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10.80%。2)12个性状产生的66对相关性中分别有9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和9对达到显著水平(P <0.05),不溶性单宁与总单宁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总单宁与总酚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12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缩减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42%;聚类分析将F1代的36份单株分为...  相似文献   

13.
乌桕几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乌桕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大别山中部地区4个产地的34棵乌桕优良无性系的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桕数量性状在单株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在测定的10个数量性状中,果序长度的变异程度最大,达到了57.70%,整齐度最低;叶形指数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4.65%,整齐度最高;与单株产量和单位冠幅产量相关性最大的性状因子为果枝比和果序长,其次为千粒质量、果序种子数、果序结果数、叶形指数;各个数量性状因子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地区山杏果实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山杏在果实性状方面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山杏果实形状各异,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果核侧径、果核纵径和单果重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果重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果仁纵径。  相似文献   

15.
9份榆属种质资源半同胞家系果实的果长、果宽及果实长宽比等表型性状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均有丰富变异,家系间的部分表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各性状在家系内的平均变异系数均不大,而且各性状间的平均变异系数差异亦不大,以果实长宽比为最大(9.87%),其次为果长(9.76%),果宽平均变异系数最小(9.54%),各性状家系内变异的稳定性较高。果长与果宽、果长与果实长宽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15、0.751;果宽与果实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65。以组内联接、Euclidean距离对9份榆属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在距离5处,可将其分为5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揭示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为沙棘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创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分布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110个优良单株的10个表型性状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研究种群优树间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表型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种群优树分类。[结果 ]中国沙棘10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群优树间呈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23%~37.42%。中国沙棘果实横径与果实纵径、百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当年枝长均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果形指数、结实密度呈极显著(p 0.01)负相关;种子千粒质量与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百果质量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果形指数、果柄长、当年枝长与纬度因子呈极显著(p 0.01)负相关;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百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当年枝长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隰县种群优树的综合得分最高,五寨种群优树的综合得分最低。利用种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分为4类,揭示了山西省中国沙棘优树表型性状未形成连续变异规律,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结论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隰县种群优树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可参考作为中国沙棘优良种质资源收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以11份菠萝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其果实的9个主要数量性状,并对参试菠萝种质数量性状的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1份材料的9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7.47%~47.11%。相关性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果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可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可滴定酸含量与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汁率和固酸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其它所有指标件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9个数量性状综合成为3个主成分,可解释总信息量的89.30%。根据主成分综合值的排序结果表明,Pattawia、冬蜜、无刺卡因、甜蜜蜜4个品种综合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为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罗源国有林场的19个F1家系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变异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遗传参数估算,并开展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对普通油茶的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9个家系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95%,第1级分枝高的变异系数最大(95.39%),果实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小(10.3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9个家系的地径、果实性状、鲜出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干出籽率、每平方米冠幅产果量、单株产油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性状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每平方米冠幅产果量与单果鲜质量、单果鲜籽质量、单位面积产油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0.605、0.673;与果实纵径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6。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母本41-4单位面积产油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9.65);父本46-2单位面积产油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3.35);LY17号家系(“41-4”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为种质资源收集、优选、改良提供理论支持,为大别山山核桃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从19个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中选取198个单株,测定其果实和叶片的表型性状共16个,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等方法揭示大别山山核桃表型性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及其变异规律。[结果](1)大别山山核桃的16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大别山山核桃的表型多样性非常丰富;(2)各表型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64%-26.59%,平均变异系数为9.63%;果实表型与叶片表型的种群内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16%和15.42%,果实表型平均变异系数较小,性状相对稳定;(3)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性状间达极显著相关的有60对,达显著相关的11对;(4)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分别为49.28%和17.53%,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25%,表明大别山山核桃表型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5)当距离系数为0.04时,19个种群被分为4类,聚类情况基本与经度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育适合我国种植的广宁红花油茶优良品种,对广东省广宁县及周边地区树龄在40~55 a的99株广宁红花油茶实生后代果实的9个性状方面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干籽质量变异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2.24%,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51%~30.14%之间;各产地按照不同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主要可以分为5部分,干籽质量、鲜籽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为单果籽数、果实质量、果皮厚,再次为纵径和横径,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种仁含油率。含油率的变异系数的波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