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三江平原井灌稻区利用4~5℃的井水灌溉,难以满足水稻对灌溉水温的要求,导致井灌水稻产量低、品质低、效益差的现状,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晒水池增加水温的规律、晒水池增温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井灌稻区克服冷水害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数量指标。结果表明:气温、晒水池面积、水深是影响晒水池水温的主要因素,尤其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最为显著。水温、气温的日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但与气温相比,水温的变化过程具有滞后性。在晴天里,气温越高,水温越高;在一定的气温范围内,晒水池面积越大,水温越高。 相似文献
2.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乡村要振兴,首要任务是产业要兴旺;产业要发展,建设用地要有保障.文章通过分析乡村产业用地动因,梳理乡村产业用地政策,剖析乡村产业用地困境,探究村庄规划产业用地保障机制,提出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灵活运用用地政策、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珠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情况,以期为研究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变化提供参考。【方法】课题组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研究对象,获取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共8期TM遥感影像,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由建设用地扩展指标构建的综合扩展程度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1991—2012年7个时段建设用地扩展总体特征以及3个不同扩展类型期各街道(镇)的建设用地扩展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扩展明显,1991—2012年共增加建设用地147.9 km2;其中,2003—2006年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最快,扩展面积、扩展贡献率以及扩展强度均最大;2003—2006年、2006—2009年以及2009—2012年的建设用地扩展面积均超过了30 km2,其各项扩展指标均大于其他4个时间段;1991—2003年,扩展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这之后建设用地扩展较均衡。【结论】总体上,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呈现出由... 相似文献
4.
稻田灌水量与化肥流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肥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氮肥施入农田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仅占其施入量的40% ~ 50%,还有相当一部分经各种途径损失于环境之中,成为重要的污染源。探索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减少氮肥流失,对减轻水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布置水稻不同的灌溉方式、施肥方式及施肥水平的对比试验,从水稻田氮素流失主要途径着手,监测并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水量、降雨利用量以及氮素的转化和流失量,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及施肥水平水稻田氮素流失情况,提出了保障高产、减少化肥流失量并适合当地条件的灌溉方式、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并对科学水肥管理制度的技术特点、操作模式、管理要求、配套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选取防城港市建成区2007、2011、2014年遥感图像,运用eCognition、Arcgis软件提取各类用地,分析近7年来防城港市建成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的扩张特征。结果表明:1)防城港市城市的扩张方向主要是向海域扩张为主,近年来主要在港口区的渔万半岛和企沙半岛填海造地,发展工矿仓储用地,老城区防城区则主要是以内部挖潜为主;2)2014年防城港市建设面积比2007年扩张2355.51公顷,增加48.6%,其中填海造地增加面积497.06公顷;3)2007年~2011年建设用地的变化速率远高于2011年~2014年建设用地的变化速率;4)防城港市港口区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07年~2014年,非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8.
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生态系统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为各类生物提供生长条件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品与服务.以湖南省稻田为研究区,采用造林成本法、工业制氧法以及当量因子法的等方法对稻田生态系统八项功能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6年湖南省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47万元/hm^2,其中为稻田生态系统正面服务4.36万元/hm^2,其负面生态价值为1.83万元/hm^2,正面生态价值是其负面生态价值的2.4倍。因此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及区域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以多年冻土为主要下垫面的寒区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敏感,以长江源区为例,根据数字滤波法对直门达水文站1966-2015年月径流的基流分析结果,明确了长江源区径流及其不同成分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累积斜率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降水和温度对径流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总径流呈现增加趋势,2... 相似文献
13.
14.
15.
笔者以陕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修复背景下陕北地区的土地整治研究,着重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在关系、差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脆弱性,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实施目的和措施等方面相一致,两者在多元化发展理念上具有相互借鉴意义,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相互支撑。基于此,建议从生态空间修复、农业空间修复和人居环境修复等角度实施土地整治,要切实保护原生动植物的生态栖息地,做好原有耕地的农田整治修复、统一规划建设转变为复垦耕地或其他用地,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下差别化土地整治可以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求。同时未来还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资金管理及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推动相关生态修复技术成果转化,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结合秦岭生态产品绿色生态性、品牌效益性、产值经济性的发展特征,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政策因素、经营模式、科技创新、品牌价值、基础保障5个维度构建秦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评价体系,通过秦岭生态产品“商南茶+康养文旅”、“丹凤葡萄酒+生态酒庄”、“柞水木耳+特色小镇”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进行全面量化评价,评估出三者的最终分值分别为60.31、55.69、62.55。评估的过程中依次总结分析各个生态产品发展的亮点与不足,以期能够为探索秦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探索秦岭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7.
《灌溉排水学报》2019,(2)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的节水及减污效应,探寻适合平原河网区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方法】在浙江平湖灌溉试验站设定常规灌溉、薄露灌溉和适雨灌溉3种模式,测定了灌溉量以及排水和渗漏水样中的TN、TP、NH_4~+-N、NO_3~--N和COD等。【结果】适雨灌溉灌水量相较于常规灌溉和薄露灌溉分别减少了67.4%和43.4%,节水效果最好;适雨灌溉排水量最少,相较于常规灌溉和薄露灌溉,适雨灌溉TN排放量分别减少了86.9%和90.7%,NH_4~+-N排放量减少了96.7%和98.3%,COD排放量减少了61.5%和62.5%,TP和NO_3~--N的减排效果不明显。【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适雨灌溉的节水减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在减少,但局部沙区生态环境仍在持续退化。以河西走廊沙区,尤其是民勤沙区为例,从沙漠的形成是水资源退化的结果、水资源是干旱沙漠生态环境众多因子中的主导因子、水是植被存在的必要条件以及水是造林治沙的关键限制因子4个方面论述了沙区生态环境退化的本质是水资源的退化。沙漠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是自然因素相对减弱和人为因素不断增强的过程,人为因素主要是农业用水量大,在沙漠边缘盲目营造固沙林,人工水库、渠道和人工湿地的无效蒸发消耗等。提出了在沙区必须坚持以水定耕、以草定牧,严格限制在沙漠边缘盲目营造人工固沙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节水压采区农业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研究——以衡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节水压采区水资源紧缺、种植结构不合理、灌溉定额较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以衡水市为例,以种植结构和灌水量为优化变量,以经济效益最大和总灌溉水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NSGA-II算法进行优化计算,得出了不同灌溉水价水平下对应的种植结构和灌水量调整方案。结果表明,小麦种植面积比现状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玉米、花生等耗水量小的作物面积有所增加。通过优化,合理提高灌溉水价可促进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