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桉树新造林、一代萌芽更新林、二代萌芽更新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测定了萌芽更新对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样点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排序为一代萌芽林〉二代萌芽林〉新造林;一代、二代萌芽林和新造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异,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分别为羧酸类物质、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不同萌芽代数根际土壤中被利用碳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栽培代数的木麻黄(第1代FCP、第2代SCP、第3代TCP)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多代连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连栽后木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显著下降。在6类碳源中,除胺类外,其他5种碳源均呈现FCP>SCP>TCP。PLFA分析共检测到11种PLFA生物标记,FCP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SCP和TCP,3个代数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i16:0、a15:0和18:1ω9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含量差异明显,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随栽植代数增加,细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FCP>TCP>SCP,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密切相关。可见木麻黄连栽显著影响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木麻黄连栽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Biolog生态平板分析法,对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拔900~1 800 m梯度的旱冬瓜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海拔的旱冬瓜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的变化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利用的丰富度指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大。旱冬瓜林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随着海拔上升逐渐增加;所采集的6个梯度旱冬瓜林下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对于羧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利用程度较高,对其他种类化合物利用程度较低;Biolog-Eco微平板反应72 h后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代谢基质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60.3%,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有10种,氨基酸化合物与羧酸化合物各占5种;主成分2的贡献率21.3%,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芳香化合物。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旱冬瓜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分布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不符合"中部膨胀"这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普遍结果。  相似文献   

4.
根际箱中种植2个转基因Bt棉品系99BC-4,99BC-8及其非Bt受体泗棉3(SM3)后,于花期采集其根际土壤。BIOLOG检测显示,整个168 h的实验室培养期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差异性的S型曲线;AWCD值显示,GP2板低于GN2板和ECO板,意味着供试土壤内革兰氏阳性菌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功能多样性分析表明,99BC-8和SM3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高、多样性强,集中了较多的主导微生物种,因而表现出高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PCA得出,GN2板前2个主成分分别占总变量的35.59%和19.37%,GP2板前2个主成分分别占30.57%和18.89%。推理认为,Bt毒蛋白可能刺激了某些微生物利用优势碳源以促其生长,主导着土壤微生物的反应,虽然在2个转基因Bt棉品系根际土壤中其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在推动营养物质在土壤的生物化学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和抑制植物病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西双版纳地区和海南地区橡胶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对多样性格局特征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在西双版纳地区和海南地区分别选取3个地区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根际细菌的组成多样性和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橡胶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在大尺度地理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PCoA分析西双版纳与海南的地理位置因素对组间差异的解释度为18.15%,Venn图显示163属是西双版纳植胶区特有的,占所有菌属种类的16.86%。Shannon指数西双版纳植胶地区显著高于海南植胶区。西双版纳地区根际独有属的比例较高。土壤有机质(SOM)、全磷(TP)、全钾(TK)是显著影响根际细菌群落大尺度地理分布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冀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影响,探索自然和人工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灌木林、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根面、根际和非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α、β和功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恢复类型细菌α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次生林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人工林,灌草丛多样性高,丰度最低;灌木林丰度高,多样性最低。不同根际范围土壤细菌α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整体表现为根面和根际土高于非根际土。2)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次生林与灌草丛、灌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根面土与根际、非根际土细菌结构差异较大。3)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类群。各样地有机质分解菌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差异显著,灌草丛和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样地,根面和根际土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固碳和固氮菌群(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布较均匀。4)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土壤因子(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对灌木林和灌草丛非根际土细菌影响极显著,对根面和根际土细菌作用较小;植被因子(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乔木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不同根际范围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新陈代谢功能在KEGG上的编码基因数量最多,是土壤细菌的优势功能。各土样细菌群落KEGG功能基因序列数量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各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中有许多具有各自独特功能的菌种,但土壤和植被不能决定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结论】恢复方式、植被类型和根系对冀北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有影响,其中恢复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作用更明显,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更显著。距离根系越近,土壤细菌多样性越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非根际土差异越大。此外,环境因子如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植被分布状况等均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干旱阳坡蒙古栎林、灌丛、草丛等3种群落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退化阶段的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灌草丛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强度最强;蒙古栎林根际土次之;而草丛的根际土微生物代谢强度最低,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最弱。三者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说明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未随植被的退化而发生改变。灌丛和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模式相近。灌丛及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代谢能力大于草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柠条是内蒙古荒漠区改良生态环境的重要植物资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探究不同地区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以巴彦淖尔(BS)、赤峰(CS)、乌兰察布(LS)三个地区9个取样点的柠条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真菌ITS区的通用引物建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三个地区柠条根际土壤真菌共获得1 589个OTUs,隶属于9门、31纲、 81目、186科、326属,其中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 42.66%~93.81%)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4.69%~50.85%),优势菌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_f_Didymellaceae);不同样本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不同,三个地区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为LS>BS>CS。(2)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分析发现,有效氮(AN)、速效磷(AP)与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育苗基质培育下的团花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的团花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差异,13#甘蔗渣堆肥用作团花育苗基质能显著增强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13#育苗基质培育的团花根际微生物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并且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类型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较多,如:D-半乳糖酸γ--内脂、D-甘露醇、D-纤维二糖、衣康酸、L-精氨酸、L-天门冬酰胺和L-丝氨酸。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分析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为宁夏枸杞适应气候变化进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枸杞扦插苗为材料,采用开顶气室设置自然环境大气CO_2浓度[CK,(400±20)μmol·mol~(-1)]、0.5倍增[TR1,(600±20)μmol·mol~(-1)]和1倍增[TR2,(800±20)μmol·mol~(-1)]3个处理宁夏枸杞苗木,分别于处理后的30、60、90、120天采集根区土样,采用BIO-ECO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碳源利用特征。【结果】1) CO_2浓度升高均显著提高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AWCD),0.5倍增和1倍增大气CO_2浓度AWCD分别比对照提高22.56%、36.45%。2)随着CO_2浓度升高,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显著增加,而Simpson指数在处理前期增加,但处理中后期无显著变化。3)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并转化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酯类和胺类碳源; CO_2浓度升高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大的碳源主要为酯类和胺类,而糖类和酸类利用率较低。其中1倍增大气CO_2浓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吐温-40、苯乙基胺和4-羟基苯甲酸等的利用代谢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对γ-羟基丁酸的利用代谢能力显著低于对照。4)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不同时期将土壤微生物群落划分而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胺类。【结论】大气CO_2浓度升高能使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及碳源利用率明显增加,并且均提高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优势度及群落均匀度,1倍增大气CO_2浓度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六大类碳源中,氨基酸类、酯类和胺类碳源是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并转化的主要碳源。处理60天时(7月份)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最强。因此,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造成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和碳源利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郑琼  崔晓阳  邸雪颖  金森 《林业科学》2012,48(5):95-100
采用BIOLOG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区不同林火强度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培养144h达到对数增长期的土样中,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因不同林火强度火烧而不同。高、中、低火烧强度均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别是低强度火烧能提高微生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物种优势度(Simpson指数)及群落均匀度(McIntosh指数);而中、高强度火烧使指数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经过高温高热的灼烧,挥发了大量的气态氮、有机碳、速效磷,使火烧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多样性锐减,并使成分发生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同时,火后土壤的pH值升高,使微生物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氨基酸类和糖类碳源,但不同火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火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同林火强度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能力、利用类型以及群落的多样性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异。  相似文献   

12.
从6年生冬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根际促生细菌(PGPR),以发酵鸡粪(DC)为吸附载体制成PGPR生物肥(PF),利用传统的氯仿熏蒸法和现代的T-RFLP技术,从冬枣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3个方面,分析PF、普通生物肥料(NF)和DC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F处理相比,PF处理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F处理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基于T-RFLP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F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成为1个独立的群,NF,DC和CK处理构成1个相对独立的群.此外,同其他试验处理相比,PF可相对稳定地提供冬枣生长周期内的微生物生物量碳.PGPR生物肥料的施用可提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提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冬枣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自然保护区干热季不同植被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Biolog-ECO法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干热季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及石灰岩山季雨林(高中低海拔)4种植被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供试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碳源利用率之间均差异极显著(代谢活性:F=3.708,P0.01;碳源利用率:F=101.956,P0.01),其中石灰岩山季雨林中海拔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和碳源利用率均最高,暖热性针叶林最低。D-纤维二糖、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D-苹果酸、L-丝氨酸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不同植被型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石灰岩山季雨林(中海拔)石灰岩山季雨林(低海拔)石灰岩山季雨林(高海拔)暖热性针叶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季雨林(高海拔)与暖热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和石灰岩山季雨林(低海拔)均无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4种土壤微生物细胞提取技术的优劣,旨在为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林木生长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建立林木根际微生物组工程实验体系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杨树人工林非根际土壤为材料,使用超声波、搅拌器2种物理分散方法和焦磷酸钠、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2种化学分散剂对土样进行预处理,并通过2步离心法获得菌体样品。经微生物群落扩增子高通量测序、BIOLOG生态板和真菌板碳源利用比较、真菌和细菌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等分析手段,评价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菌体样品(包括原始土样)在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和群落水平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种提取方法所得菌体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及多样性指数与原始土样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经焦磷酸钠和搅拌器处理后所得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与原始土样最为接近;可培养菌落总数较高,代谢活性(碳源利用能力)相对较强。相反,超声波处理后细菌物种多样性最低,可培养真菌数量显著低于焦磷酸钠和搅拌器2种处理(P0.05),且BIOLOG分析结果表明菌群代谢活性较低。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处理后所得样品菌群结构与原始土样差异较大,且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结论】4种提取方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代谢活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超声波处理和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溶液处理提取效果较差,采用焦磷酸钠和搅拌器处理能更完整、有效提取土壤菌体细胞并维持菌群较高代谢活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BIOLOG检测法,研究丛枝菌根与黄土高原不同树龄刺槐人工林及次生林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15、23和30年刺槐人工林随着树龄的增加,菌根侵染率先增加后降低,微生物活性(AWCD值)增大,碳源代谢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指数(H)逐渐增加,23年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并逐渐降低,不同林地菌根侵染率与根瘤数呈显著正相关(Y=414.82 x-188.73,r=0.927,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刺槐人工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树龄的增加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次生林优于相同树龄人工林,在碳源利用上表现为与树龄更长的人工林相近.菌根侵染率与根瘤数、细菌量、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指数(H)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丛枝菌根对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功能多样性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在造林年限上表现为对较短树龄刺槐林根际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在造林措施上对刺槐次生林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作用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香山公园不同植物配置对黄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MiSeq)对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采集的黄栌根际土壤中的真菌进行ITS+5.8S rDNA基因测序、细菌进行16S rD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香山公园黄栌根际土壤样品中真菌多样性明显高于2016年,而且2018年驯鹿坡健康黄栌根际土壤的真菌多样性高于发病黄栌,有5个土壤样品中黄栌枯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检测为阳性。2018年驯鹿坡发病黄栌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最低,而2018年阆凤亭侧柏下健康黄栌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为广西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主产区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6~8 a)5个不同龄级15个样点45块1 000 m~2样地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龄级桉树人工林共有63科142种植物,其中灌木层35科88种,草本层28科54种;分布最广的植物为禾本科植物,共计10种。幼龄林下灌木丰富度指数最高,中龄林丰富度指数最低;近熟林和成熟林共有种数最高,达35种,相似性系数为0.365。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变化,有机质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全磷与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仅有机质与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陕西退耕还林中不同类型林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从微生物的角度对当地典型植被类型做出评价,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培育结构合理、生态功能良好的林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米脂县境内退耕坡地5种人工林(柠条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和新疆杨林)为对象,撂荒坡地为对照,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及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多酚类和胺类)的利用特征;运用主成分法(PCA)分析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特征。【结果】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显著提高,不同类型林分土壤AWCD值大小依次为:柠条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新疆杨林对照;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提高,其中柠条林土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4种类型林分(P0.05),而土壤Mc Intosh指数以刺槐林最大;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多酚类以及胺类6类碳源的利用率均高于对照,而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是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而多酚类和胺类利用率较低。PCA分析显示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大的碳源分别为20种和17种,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油松林、新疆杨林和对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碳源利用特征,而柠条林、刺槐林和侧柏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各自独特的碳源利用模式,且柠条林分布在PC轴的正方向,表明柠条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结论】黄土峁状丘陵区坡地人工林较撂荒坡地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而种植柠条比其他4种人工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角度为黄土峁状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选择和林分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荧光假单胞菌与红绒盖牛肝菌共接种条件下NL-895杨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从微生态水平揭示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互作对NL-895杨的促生机制。【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考察荧光假单胞菌JW-JS1与红绒盖牛肝菌(Xc)共接种后NL-895杨根际土壤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变化,并通过BIOLOG微孔板法分析共接种对NL-895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从整体趋势来看,不同接种处理后NL-895杨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有所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大于对照,其中,共接种JW-JS1+Xc处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的促进最为明显;接种150天后,不同接种处理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均高于CK(培养24~48 h除外),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培养96 h后,共接种JW-JS1+Xc处理土壤微生物McIntosh优势度指数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单接种Xc或JW-JS1和CK(P<0.05),而Shannon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低于单接种Xc或JW-JS1和CK(P<0.05);不同接种处理NL-895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BIOLOG微孔板中6大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差异显著(P<0.05)。【结论】荧光假单胞菌JW-JS1与外生菌根真菌Xc共接种对NL-895杨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其土壤肥力的改善,进而促进NL-895杨的生长。与单接种相比,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共接种可更有效地提高杨树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无籽青柠檬不同栽培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点,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龙州、三门坡和木棠三个无籽青柠檬基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总数依次为龙州木棠三门坡2三门坡1,不同样地土壤样品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差异均显著。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的平均吸光值(AWCD)总体变化趋势为龙州基地木棠基地三门坡基地1三门坡基地2,对碳水化合物碳源、氨基酸类碳源、多聚物碳源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均为龙州木棠三门坡1三门坡2,对酚酸类碳源的利用为龙州三门坡2木棠三门坡1;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情况具有时间动态性。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4大指数值(U值、H’值、E值和D值)总体趋势均为龙州木棠三门坡1三门坡2,且呈现U值和D值差异显著,H’值和E值差异不显著特点。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木棠和龙州的碳源利用特征较为一致,而三门坡1和三门坡2之间差异较大,对样地的主成分分离起主要贡献作用的为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两种碳源。该研究结果为后期无籽青柠檬种植地的选择及评估提供了参考,对种植管理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