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33和41林龄油茶林进行调查,研究其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探讨林龄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龄油茶林土壤碳、氮含量分别为4.42~32.46g/kg和0.97~2.76 g/kg,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试验区土壤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5.83 kg/m~2和0.86 kg/m~2,且土壤中碳、氮积累具有明显表层富集现象。林龄对林地土壤碳、氮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现为12林龄33林龄41林龄,12林龄油茶林0~1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达到3.69 kg/m~2和0.31 kg/m~2。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N及土壤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秦岭林区典型森林不同密度时的枯落物持水功能差异,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取油松林和锐齿栎林3个密度(低、中、高)的样地,利用室内浸水法、熵权法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枯落物层持水功能。[结果](1)油松林、锐齿栎林枯落物层厚度分别变化在3.48~5.14 cm、6.54~9.48 cm,枯落物蓄积量均为中密度时最大,分别为9.09、5.61 t·hm-2,其中油松林枯落物蓄积量以半分解层为主(56.5%~60.55%),锐齿栎林以未分解层为主(63.58%~74.53%);(2)油松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在中密度最高(24.55 t·hm-2),而锐齿栎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则在高密度时最大,达到17.8t·hm-2;油松林和锐齿栎林枯落物吸持水分的主要贡献者分别为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3)枯落物的累积持水率在浸水后10 min内迅速增大,且锐齿栎林的增速大于油松林;枯落物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增加先快速降低后逐渐降低并趋于0;枯落物的持水率(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呈较好的对数和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在退耕还林后的变化,为退耕还林后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评价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宣威市选择耕地对照和不同退耕还林年数(4,8,12年生)的柳杉人工林地,在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土壤并收集枯落物和细根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密度、土壤全氮含量、枯落物现存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4,8和12年生时林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0.07%,19.29%和11.52%,即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在退耕还林4年后开始逐渐回升,但在12年后仍未恢复到耕地水平;土壤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造林前的耕地最高(4.46 g·kg~(-1)),4年生时最低(2.67 g·kg~(-1));土壤次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12.03 g·kg~(-1),4年生时最低(4.61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20.94 g·kg~(-1)),12年生时最低(9.12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且存在显著的土层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11.14 g·kg~(-1))出现在8年生40~60 cm土层;各林龄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高活性有机碳、次高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756和0.755,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664,显著负相关。【结论】退耕还林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先降后升,造林年数和林下枯落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重要因子,今后在森林碳汇管理中需大力推行封山育林,延长林分林龄,尽量保留林下枯落物。  相似文献   

4.
林地土壤有机碳反映了林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本研究以秦岭马头滩林区不同龄组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山松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凋落物层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华山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华山松林龄、乔木层生物量、胸高断面积、土壤容重和乔木层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林地土壤有机碳反映了林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本研究以秦岭马头滩林区不同龄组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山松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凋落物层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华山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华山松林龄、乔木层生物量、胸高断面积、土壤容重和乔木层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林龄阶段樟树(10、24、45年)-马尾松(10、24、45年)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樟树-马尾松不同林龄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年生3.73~18.04 g/kg,24年生6.84~21.12 g/kg,45年生5.36~21.46 g/kg。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年生1.08~1.56 g/kg,24年生0.94~1.47 g/kg,45年生1.34~2.12 g/kg。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林地有机碳和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性显著(P=0.001),氮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157)。3个林龄阶段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除林龄为45年外,10年生和24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氮比相关性均不显著。10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24年和45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代表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样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根据生物量和植被有机碳含量计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样地内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的有机碳含量非常接近,其含量在0.477~0.491之间;森林植被层平均碳密度为6.88kg/m~2,其中乔木层的碳密度为6.43 kg/m~2,灌木层为0.23kg/m~2,凋落物层为0.16kg/m~2,草本层为0.06 kg/m~2;木荷林碳密度最高为7.91kg/m~2,青冈栎林碳密度为7.3kg/m~2,苦槠栲林碳密度为5.41kg/m~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17.02t/hm~2,木荷林、青冈栎林和苦槠栲林土壤碳密度分别为86.51t/hm~2、121.86 t/hm~2、99.81t/hm~2;被调查的木荷林、青冈栎林、苦槠栲林标准样地的碳储量分别为14.9049t、17.5374t、13.8519t。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林龄樟树林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同时,土壤碳含量及碳贮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氮含量及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少,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10 cm)。不同林龄樟树林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 a:4.62~17.00 g/kg,24 a:4.48~17.92g/kg,45 a:4.57~19.37 g/kg;土壤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 a:0.99~1.56 g/kg,24 a:0.79~1.43 g/kg,45 a:0.78~1.22 g/kg。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SOC含量与C/N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樟树林土壤N与C/N之间相关性除24 a呈显著相关以外(p<0.05),其它两个林龄阶段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著(p=0.083),N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348)。  相似文献   

9.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下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属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土壤碳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3种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红松林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枯落物层的分解,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特征表明原始红松混交林树种构成不同,潜在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对土壤属性因子而言,碳氮比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容重、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植被覆盖因子而言,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无相关关系;0~100 cm深度内红松阔叶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为181.4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80.56 t/hm2,阔叶红松林最小,为150.78 t/hm2,且接近70%的土壤碳储存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层内。旨在为揭示原始红松混交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和探索我国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碳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龄组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0~15cm土层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是15~30cm,30~45cm,45~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1.6~3.9倍,2.4~4.6倍,2.7~6.5倍。在0~45cm土层内,随着杉木林的生长发育,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了幼龄林较高,中龄林最低,成熟林最高的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C/N和全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全钾和p 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地上枯落物和地下根系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提高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碳氮保留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沿海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启示。【方法】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2种典型人工林(湿地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根系、去除枯落物以及对照3种处理,1 a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结果】滨海沙地湿地松林和尾巨桉林碳氮储量差异不明显,去除地上枯落物使尾巨桉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去除地下根系使湿地松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上升,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均降低了2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氮含量,湿地松人工林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后土壤矿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尾巨桉人工林则与之相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碳输入下土壤DOC与DON、MBC、MBN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NO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MBC与土壤NH4+-N、NO3<...  相似文献   

13.
油松与锐齿栎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锐齿栎林和草丛壤微生物Cmic,Nmic量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油松,锐齿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土壤剖面中从上到下明显的下降趋势,0-20cm土层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集中分布区;(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细根(死,活)生的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容呈负相关;(3)0-3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锐齿栎林,油松林和草丛的Cmic分别为565.87,87,502.64,292.25mg/kg,Nmic分别为89.48,79.34,46.38mg/kg,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排序为:锐齿 栎林>油松林>草丛。  相似文献   

14.
以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林2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有机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初步探讨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均呈现递减的趋势;有效钾含量在杨树纯林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杨农复合系统中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6.34±0.22)~(16.88±1.07)g/kg,(0.57±0.09)~(1.35±0.17)g/kg,(4.76±0.44)~(13.88±1.01)mg/kg和(52.8±3.99)~(176.1±8.45)mg/kg。由于间作植物的影响,N,P,K和有机碳的含量在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层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甘肃黄土丘陵区宁县人工林地为研究区,探讨侧柏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侧柏人工林(7,10,12和14年生)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分别设置3块样地,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进行调查取样,然后在每块样地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用元素分析仪 LiquiTOCⅡ测定植物和土壤碳含量,研究甘肃黄土丘陵区侧柏人工幼林的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侧柏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47.51~513.93 g·kg -1,表现为果实>树叶>树干>粗枝>细枝>细根>根桩>树皮>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根的碳含量最低,枯落物层未分解层碳含量高于半分解层,且各组分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层(0~100 cm )碳含量为23.31~96.08 g·kg -1,且随林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碳密度占植被层碳密度比例最大,高于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0~10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比例最大,且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且差异显著;7,10,12和14年生侧柏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37.56,44.67,50.87和56.34 t·hm -2,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大。【结论】黄土丘陵区7,10,12和14年生侧柏人工幼林的乔木层不同器官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同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木层;侧柏人工林各层的碳密度都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分配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层碳密度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探究大兴安岭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杜香-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植物器官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比较兴安落叶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和土壤C、N、P含量及比值的差异,探究其随林龄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有机碳含量在叶片和枝条中呈上升趋势,细根中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树干中变化不明显。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为:叶片>细根>主干>枝条和叶片>细根>枝条>主干,随林龄增加,主干和细根中全氮含量先下降后升高,枝条和主干中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随着林龄增加,0~6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为中龄林>近熟林。C/N比值在中龄林和成熟林中随土层深度加深而上升,C/P、N/P比值则相反。C/N比值在近熟林中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加深而显著下降,C/P、N/P比值则逐渐上升。林龄变化是影响植物器官与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的重要因素,而植物器官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养分对乔木器官3种成分影响较小,更多的是植物体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印度东部曼尼普尔亚热带橡树混交林中的土壤养分收支平衡情况,研究了全年不同月份的3个主要树种,枹栎(Quercus serrata)、木荷(Schima wallichi)和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a)的枯落物分解和营养回归情况。印度东部橡树林是生产柞蚕丝的重要经济树种。林下2-7月月枯落物为25.6 g·m-2(7月)和198.0 g·m-2(2月),年枯落物为1093 8g·m-2。在初始月(11月3),滇石栎森林壤土的氮和碳浓度最高,其次是在枹栎林。最低的是木荷林。但就木质素和纤维素含而言,木荷林中的最高,其次是袍栎林和滇石栎林。滇石栎林(k=0.54)具有较高的枯落物分解率,这与月初枯落物中含有较高的氮和碳浓度以及低含量的纤维素相符合。然而,在木荷森林中枯落物分解率低,是与月初时森林土中具有低浓度氮和碳及高浓度木质素和纤维素相符合。在不同月份,剩余的生物量与木质素、碳、碳氮比和纤维素含量呈正相关,但与氮含量呈负相关。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寒冷和冬季枯落物分解率最低,而在雨季枯落物分解率最高。图3表5参52。  相似文献   

18.
对秦岭西段南坡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研究表明,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137.9648~260.9673T/ha,乔木层占总生物量的88.6~96.0%。系统营养元素的总贮量为306.8065~316.6865T/ha(包括0~60cm 土壤),其中土壤占98.4~99.4%,林木仅占0.55~14.3%。30龄锐齿栎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192.9180T/ha、2771.3809kg/ha,营养元素分配到同化器官较多,且各营养元素积累量在各器官的相对分配各不相同。30龄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362.736、133.261和229.475kg/ha,平均归还率为0.633。吸收量和存留量的大小顺序均为:Ca>N>K>Mg>P,归还率的大小顺序为:Ca>N>K>Mg>P>K。采伐锐齿栎林时应将枝、叶、树梢等保留林地,适当处理加速其分解,使营养元素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选取麦积山风景区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枯落物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蓄积量而言,油松林枯落物最大,为9.65 t·hm~(-2);白皮松林最小,为5.31 t·hm~(-2)。在所有的蓄积量中,占比最多的是白皮松林未分解层,比例接近50%;油松+锐齿栎林所占比例最小,为35.452%;半分解层油松+锐齿栎林比例最大,为64.48%;锐齿栎最小,为51.85%。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锐齿栎最大,白皮松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最小;油松群落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最大。将这些枯落物浸泡在水中,刚开始2 h内,它们的持水量都得到了显著上升,2 h后持水量明显下降;浸泡6 h以后,未分解层枯落物的持水量最高;连续将半分解层枯落物在水中一直浸泡12 h后,半分解层枯落物的蓄积水量达到最大值;这些枯落物最初浸泡1 h内,枯落物半分解层的吸水率比其他枯落物的吸水率要高,连续浸泡达到6 h时,这5种林分枯落物吸水率数值图最终几乎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20.
秦岭松栎林带生物量及其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秦岭脱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林(包括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贮量达29.2500-390.1739t.hm^-2,其大小为锐齿栎林>华山松>油松林,土壤中营养现贮量占系统总量的93.10%-99.39%,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仅占0.57%-3.00%和0.10%-1.99%;3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木材蓄积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20.483t.hm^-2,129.384m^3.hm^-2和1226.9kg.hm^-2,锐齿栎林>油松林>华山松林。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553t.hm^-2和53.1kg.hm^-2,锐齿栎林最大,华山松林最小。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量平均值分别为17.475t.hm^-2和502.5kg.hm^-2,3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积累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和平均归还率分别为33.4、147.2和264.3,195.6、66.9和84.1,138.8、80.4和180.2kg.hm^-2和0.585、0454和0.318,3林分各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锐齿栎林干和皮中Ca和Mg含量远远高于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锐齿栎林多代连作势必导致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特别是Ca和Mg,会破坏土壤原有离子动态平衡,引起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林地生产潜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