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屿肉桂(平安树)Cinnamomum kotoense是樟科Laurace ae樟属Cinnamomum常绿观叶树种.其叶子大、四季常青且造形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非常好.目前,兰屿肉桂的栽培技术还存在欠缺,栽培管理不到位,导致兰屿肉桂在市场方面供不应求,难于满足市场的需要.文章通过着重介绍兰...  相似文献   

2.
对山茶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a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该病菌最适生长条件为PDA、28℃、p H7;能在多种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生长,碳源以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以蛋白胨最适。  相似文献   

3.
八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八角主产区分离到7个八角炭疽病菌株,No.1菌株致病力最强。对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22℃;生长发育的最适pH值为5~6;孢子萌发最佳湿度为100% 水膜;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孢子萌发,病原菌能够利用所测定的氮源和碳源。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炭疽病,对其病原之一豆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28~30℃;在p H 3~1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p H值为5;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为96.67%。豆类炭疽菌可利用多种碳氮源,对蔗糖和葡萄糖利用最好,阿拉伯熟胶粉利用最差,但是产孢量却最大;对牛肉膏利用最好,硫酸铵利用效果最差,在蛋白胨和酵母粉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光照能加速菌丝生长和促进产孢。  相似文献   

5.
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是在广西新发现的引起八角Illicium verum炭疽病的病原,为有效防治八角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主要研究了温湿度、碳氮源和光照对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30℃;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为94.83%;对葡萄糖、D-木糖和蔗糖利用最好,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树胶粉利用最差,但能促进产孢;对牛肉膏利用最好,硫酸铵利用效果最差,产孢量最大;光照能加速菌丝生长,但不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东省徐闻县2~3年生石碌含笑嫁接苗枯梢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病枝表皮削除后,取病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中,25~30℃黑暗培养后,得到纯培养物,将其接种到健康寄主,测定其致病性。将病原菌的ITS、组蛋白HIS、延长因子TEF和微管蛋白TUB的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 Bank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I)进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与近缘种的关系。根据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将菌饼接种到培养基中,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 H、碳氮源和光照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座的影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到的菌株可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其形态学特性与间座壳菌一致。Gen Bank比对结果显示,病原菌ITS序列与间座壳菌几个种的序列同源性高于99%,而HIS、TEF和TUB基因序列与Diaporthe ueckerae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石碌含笑病原菌与Diaporthe ueckerae以自展支持率99%和后验概率1.00聚集在同一分枝。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生分生孢子座数量差异显著,在p H 4-8时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座差异不明显,不同光处理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产生分生孢子座影响差异显著,12 h光照+12 h黑暗处理与12 h光照+12 h黑暗+10 min紫外线处理不利于形成分生孢子座。【结论】石碌含笑枯梢病的病原菌是D.ueckerae Udayanga et Castlebury 2015,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广,仅在低于15℃和高于35℃时不产生分生孢子座。  相似文献   

7.
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桂花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形态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该菌在PDB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最大,在OLA上产孢量最大.碳源以糊精最适于菌丝生长,肌醇最适于产孢.氮源以蛋白胨最适于菌丝生长与产孢,而铵盐会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缺Mg不利于菌丝生长,缺K不利于产孢,添加一定量Zn、Ve可促进菌丝生长,添加Cu、Vb2可促进产孢.pH 5-10适于菌丝生长而pH 6-11适于产孢,最适pH值分别为pH6和pH7,该菌生长适温为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15℃和30℃适合产孢,30℃时产孢量最大,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桂花叶汁、蔗糖、葡萄糖、牛肉浸膏促进孢子萌发效果最好,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3℃-30℃,最适为27℃,适宜湿度为98%和100%,最适为98%,适宜pH值为pH3-7,最适为pH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 10 min.  相似文献   

8.
山东牛心柿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侵染牛心柿引起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初步构建其侵染谱,为柿树病害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牛心柿的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病原菌,根据菌落和孢子形态特征及其 rDNA-ITS 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采用以菌饼进行伤口和非伤口接种、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的离体接种试验分析其致病性。【结果】从感病牛心柿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获得9个病原菌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均为炭疽菌。以真菌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 ITS6和 ITS4为引物,以菌丝总 DNA 为模板,扩增获得病原菌 rDNA-ITS基因片段,经 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将该病原物鉴定为柿树炭疽菌,将其 rDNA-ITS 基因序列提交到 GenBank 数据库(基因登录号 KF010811)。牛心柿炭疽病菌和次郎炭疽病菌对不同品种柿树的致病性相同,均无差异性,对果实的致病性比叶片强;接种7天后,叶片无病斑或病斑较小,菌饼无伤口接种几乎不发病,在叶片上不产生病斑,果实上病斑较小;不同的接种方式在果实和叶片上产生的病斑大小为:菌饼伤口接种>孢子悬浮液接种>菌饼无伤口接种;牛心柿炭疽病菌和次郎炭疽菌对桃、苹果、梨等果树的叶片和果实均不致病。【结论】柿炭疽病菌具有一定的专性寄生性,对除柿树外的其他果树不致病,且在遗传上有一定的保守性,因地理距离产生的变异很小,这些特性对于柿炭疽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削弱因病菌的遗传变异而产生的抗药性,从而有利于炭疽病的防治。在柿树有伤口时最易侵染致病,雨天或高湿度的情况下经孢子侵染致病的可能性居其次。在田间管理时注意避免造成柿树伤口感染,或者避免在下雨天气进行修剪,可最大程度地减轻或消除柿树炭疽病菌的侵染以及柿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病流行而造成的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尤溪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西城镇东村村杉木人工林的疑似炭疽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对获得的病原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病原菌进行活体条件下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5株病原菌,菌落形态相似,气生菌丝白色、絮状,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呈圆柱状,两端钝圆。基于ITS和GAPDH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S1、S3、S5、S7、S9与沧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ngyuanense均聚在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将尤溪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为沧源炭疽菌C. cangyuanense。  相似文献   

10.
1987~1989年对常春藤炭疽病的研究结果,先后在病叶与病茎中得到炭疽病菌,根据张中义《植物病原真菌学》,常春藤炭疽病病菌系:Colletotrichum trichellum(Fr.ex Fr.)Duke。该病菌主要侵染叶,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叶枯死,其次侵染茎,变成“黑胫”,导致整株枯死。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为25℃,最高为35℃,最低为13℃,适宜pH值为4~9,最适为6.5。病菌接种,无论是有伤接种或无伤接种均能致病,对叶片的致病力比茎强。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发病初期,连续三次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50%代森锰锌或25%培福朗各1000倍液。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生产中柿树次郎甜柿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次郞甜柿的果实和嫩梢中获得了2个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该分离物为炭疽菌。以通用引物ITS6和ITS4,通过PCR扩增,获得了rDNA-ITS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显示,从柿的果实和嫩梢分离获得的染病次郎甜柿分离物ITS序列完全一致,片段大小为598 bp,该片段与感病浙江无核柿(AY787483)和新西兰分离物(GQ329690)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8%。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染病次郎甜柿分离物与浙江无核柿(AY787483,AY791890)和新西兰分离物(GQ329687,GQ329688和GQ329690)处在同一分支,据此,将该病原物鉴定为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基因登录号:JQ957543)。  相似文献   

12.
对球花石楠黑斑病菌Alternaria sp.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PDA,28℃,p H 8,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明确该病菌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以及不同碳源、氮源等营养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桉树枝枯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桉树枝枯病,对桉树枝枯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为93.20%;该菌在pH值3.0~12.0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5生长最好;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对蔗糖和硝酸钠利用率最高;经过10 min的处理,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是52℃和54℃。  相似文献   

14.
经鉴定,桉树溃疡病的病原为Phoma eucalyptica Sacc.。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30℃,最适pH为5~7.5。病原菌分生孢子在25℃下24 h内萌发率93%,葡萄糖和蔗糖溶液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病原菌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8℃和65℃。病原菌菌丝和孢子通过伤口侵入寄主体内,无伤接种不发病。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合欢枯萎病纯茵种,并以常规方法对合欢枯萎病病茵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该茵可在PDA、PSA以及合欢的根、茎、叶培养基上生长,在PDA及PSA上的生长情况基本一致,且茵丝旺盛,而在合欢根、茎、叶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稍差;该茵的生长温度为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孢子在葡萄糖培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冬枣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落在玉米培养基、燕麦培养基、土豆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在玉米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菌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差异不显著;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6~9,最适pH值为6~7.0,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7.0;不同营养条件下,孢子萌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油茶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油茶叶枯病已从油茶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给此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离纯化了油茶叶枯病原菌,并对影响其生长的温度、酸碱度、光照和培养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1℃之间均能生长,其中27℃的温度为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病原菌在pH值为4~9之间均可以生长,当pH值为6时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最适合该病菌的生长,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其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菩提树黑痣病的年发生规律、病原菌子囊孢子释放规律及子囊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利用样地调查和实验室测定方法,对广西凭祥市菩提树黑痣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菩提树黑痣病病情指数增长量与平均降水量和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关系,与温度变化呈显著关系,与平均相对孢子捕捉量呈不显著关系。菩提树黑痣病病情指数增长盛期在4-8月,增长高峰期为6月;室外子囊孢子捕捉量在6月、10-11月出现2个高峰期;菩提树黑痣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子囊孢子萌发要求的最低空气相对湿度为90%,3种碳源处理都无法刺激子囊孢子萌发,而3种氮源中的硝酸钠处理可以刺激其萌发。  相似文献   

19.
杉木炭疽病在我国杉木栽培地区普遍发生,对杉木幼林生长影响很大。病害主要在春季为害先年秋梢,使梢头针叶枯死或整个枝梢枯死。病原是毛盘孢属一种真菌(Colletotrichum sp.),曾进行反复的接种试验得到证明。在自然条件下,杉木病死针叶上产生许多分生孢子盘,其有性世代则未曾发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研究证实,杨树溃疡病和核桃溃疡病的病原菌都是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其有性阶段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 Gross.et Dugg.)。对杨树溃疡病的分布、危害、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