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莽山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相似文献   

2.
对3种典型林型(原始红松林、蒙古栎林、云冷杉林)的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物理状况进行分析测定,并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蒙古栎林容重最小,孔隙度最高,含水率最高,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好;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原始红松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差异极显著(P〈0.01),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迭(26.73±3.15)g/kg;3种林型样地表层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质量分数比重很大,为41.22%~45.01%,而人类各种活动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可见减少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活动,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宁德市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木荷人工林、天然阔叶林等4个主要林分类型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结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达到244.42 t/hm^(2);其次为天然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分别为224.03 t/hm^(2)、211.01 t/hm^(2);木荷人工林有机碳密度最小,为191.86 t/hm^(2)。据此,结合宁德市国有林场2021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初步推算其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为802万t,其中:乔木层总碳储量316.86万t,占39.51%;林下植被与凋落物层18.06万t,占2.25%;土壤层467.08万t,占58.24%。  相似文献   

4.
八种林分类型易燃可燃物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种林分类型易燃可燃物分布研究张景群(西北林学院森保系,陕西杨陵712100)窦彬生,叶宏谋(西北林学院教学试验林场,陕西宁陕711600)森林火灾类型及森林受害情况与易燃可燃物分布及载量关系十分密切。在秦岭林区除气象条件和植物生长周期影响外,林龄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广才岭地区的主要林型的碳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该地区7个主要林型的不同层次碳素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得出各林型间碳素的差异性并不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以期为平原沙土区土壤碳库的提高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16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及相邻的撂荒地(对照)为对象,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等5个土壤层次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土壤酶活性,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并对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种林分类型及对照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范围分别为1.03~5.88 g·kg−1和3.53~17.55 t·hm−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5.2%~82.2%。杨树纯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是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和对照的1.23、1.24、1.83倍。(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8.6%~48.0%、6.8%~9.7%和21.6%~33.4%。3种林分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100%(P<0.05)。(3)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杨柳混交林0~100 cm土层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和对照(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受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影响,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受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受蔗糖酶活性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是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平原沙土区营造人工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有机碳库稳定性,杨树纯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以大熊山国有林场杉木林、松类林和阔叶林3种林分类型边缘区和核心区的林分生长量和结构稳定系为研究对象,并选取相关序参量构建2个不同林分间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探究林场3种林分类型间的耦合程度。结果表明:1)3种林分类型边缘区的林分生长量略大于核心区的林分生长量;2)3种林分类型中杉木林和松类林边缘区的平均灌木层多样性及均匀性均高于核心区,而3种林分类型中的平均草本层多样性及均匀性状况正好相反;3)3种林分类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效应,其中松类林和杉木林对阔叶林均具备相对较大的的耦合效应,而这两种针叶林相互之间的耦合效应则相对较小。建议林场在杉木林和松类林的纯林区域适当改植阔叶林以进一步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升林场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与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研究同一采样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各林分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变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分别在0.5~2.0 mm(14.81 g/kg)、0.5~2.0 mm(1 748.28 mg/kg)和<0.5 mm(3.35 g/kg)粒径内最高,杉木林与常绿阔叶林分布规律一致;针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分别在<0.5 mm(12.77 g/kg)、2~5 mm (1 724.65 mg/kg)和<0.5 mm(2.88 g/kg)粒径内最高,柳杉林均在<0.5 mm粒径内最高。常绿阔叶林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基本高于杉木林同粒径;柳杉林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也...  相似文献   

9.
研究应用五常市地区宝龙店林场调查的20块次生林标准地的数据,分析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运用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拟合,用R语言对样地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直径回归模型,用分布检验并比较各种分布函数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树木直径不断增加,林木株数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人工林中,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在阔叶林中, 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以清远市针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样点与空间随机样点布设相结合,布点134个,测定0~8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并用空间插值法分析其含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清远市针叶林0~2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随土层厚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大致呈递减趋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3.99 g·kg-1;同一土层不同区域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西北部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中部和东南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the trenching method and infrared gas exchange analyzer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respiration in 3 different types of stands including coniferous forest,broad-lea...  相似文献   

12.
以围场县木兰林管局3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对其物种数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内植物种类有56种,山杨桦木混交林内有53种,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有44种,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别不明显,灌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除Simpson指数外,其他3个指数规律一致,即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物量法,对大青山落叶松林进行每木检尺,确定了林中优势木、标准木、被压木所占比例,并对落叶松林及其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碳汇量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林碳汇量为106.37t/hm2,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碳汇量分别为11.83,8.95t/hm2,落叶松林总的碳汇量为127.15t/hm2。该研究对合理改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江实验林场银中杨、小黑杨、樟子松、落叶松等林分内设置标准地,利用生物量法对标准地的乔木树种的干、枝、叶、根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年净固碳量分别计量。结果表明,银中杨林分的生物碳储量最高,为80.85t·hm~(-2),小黑杨、樟子松和兴安落叶松林分的生物碳储量分别为47.75、23.29和20.88t·hm~(-2);不同的林分类型年净固碳量差异很大,银中杨的年净固碳量较大,银中杨、小黑杨、樟子松、兴安落叶松林分的年净固定二氧化碳量分别为14.82、7.27、4.50和3.83t。  相似文献   

15.
对内蒙古托克托县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50 cm剖面各层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该地区土壤有机碳(SOC)和有机碳密度(SOCD)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OC含量和SOCD均为表层较高,沿土壤剖面垂直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农田、枸杞林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0~20 cm各层SOC含量和SOCD均高于底层,防护林地表层0~30 cm各层SOC含量高于底层。土地利用类型对SOC和SOCD有一定的影响,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含量和SOCD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防护林枸杞林农田。草地、防护林和枸杞林对土壤有机碳的贮存优于农田地。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臭椿片林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吴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是椿片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黄土高原千阳县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千阳县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于2012年在黄土高原千阳县调查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荒地4种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0~8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毛白杨(4.83 g·kg-1)>荒地(3.55 g·kg-1)>刺槐(3.48 g·kg-1)>侧柏(3.42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各人工林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密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在30~80 cm土层范围内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汇含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利用毛白杨人工造林优于其它树种。  相似文献   

20.
为明晰南亚热带滨海沙地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土壤-酶活性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揭示滨海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迁移规律,以高山榕、红鳞蒲桃为优势种的两种典型次生林(高山榕林和红鳞蒲桃林)及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类型的凋落物分解、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表现为高山榕林>红鳞蒲桃林>马占相思林。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高山榕林或红鳞蒲桃林最高,马占相思林最低。3种林分类型的同一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最大值出现在8或11月。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损失量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高山榕林和红鳞蒲桃林的土壤蔗糖酶(SUC)活性与全氮(TN)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马占相思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碱解氮(AN)、全磷(TP)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高山榕林和红鳞蒲桃林两种次生林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均显著优于马占相思人工林,因此在滨海地力的恢复和维持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