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土壤无机纳米微粒提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经过不同方法处理的土壤样品其纳米微粒的提取量有所不同,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作用对土壤无机纳米微粒的提取有促进作用;延长振荡和超声波处理的时间或增加处理的强度都有利于增加纳米微粒的提取量(振荡后增加2.7mg/g,超声波处理后增加10mg/g);加入化学分散剂碳酸钠、磷酸钠(尤其是碱性的一价阳离子分散剂碳酸钠)也有利于增加纳米微粒的提取量,但是此方法使溶液的pH升高,要通过透析或电渗析的方法去除纳米溶液中大量的无机离子,使其溶液恢复中性。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与调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了彰武县部分地区的土壤有机质,进而总结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各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土壤有机质的适宜范围及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有机肥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并可以有效地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和更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等肥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肥效果好。施用有机肥也能防止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山地黄壤和砂岩黄壤中施用不同肥料种类,了解对茶园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和土壤肥力及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全磷、速效钾的相关性较差;土壤真菌、放线菌与速效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茶叶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一项提高作物产量和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但对于有机肥无机肥的比例问题,却有不同的结论,这可能与土壤、生态等条件不同有关,本文旨在高产条件下,对有机无机不同配比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尝试找出一条小麦超高产及持续高产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以‘冬暖’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对照(CF)、每hm2 施有机肥1500 kg+化肥90%(T1)、每hm2施有机肥3000 kg+化肥80%(T2)、每hm2施有机肥4500 kg+化肥70%(T3),每组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酸化程度,还能不同程度增产,表现为T2>T1>T3>CF,T1、T2增产显著,分别增产4.53%、9.04%,T3增产不显著,经济收益高低为T2>T1>CF>T3,其中T1、T2经济效益比CF分别提高4.12%、8.23%,T3反而降低1.55%。综合分析认为,每hm2 施1500 kg有机肥+90%化肥(T1)、3000 kg有机肥+80%化肥(T2)可以保证番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9.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等总养分条件下,研究了有机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水稻产量以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最高,较单施化肥提高4.8%。有机无机肥配施也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因此,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不仅能实现作物高产,还可以有效地达到土壤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八角主要产区,长年来人们习惯粗放经营,施肥以施化肥为主,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连年产量受到很大影响.为扭转这一局面,2004年以来在那坡开展施肥对比试验,期待达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在短期内对土壤肥力和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以青藏高原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施肥处理:常规施加化肥1 500 kg/hm2 (XN001)、50%常规化肥量+有机肥45 000kg/hm2 (XN002)和30%常规化肥量+有机肥60 000 kg/hm2 (XN003),采用常规分析和Ill...  相似文献   

12.
土壤肥力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1794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的配比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土壤肥力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脂肪含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仪法(以占干物质重量的百分率表示);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采用K2Cr2O7-H2SO4氧化法;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凯氏法;土壤速效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采用钼蓝比色法.[结果]相关分析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 179 4 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 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 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的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配比的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脂肪含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仪法(以占干物质重量的百分率表示);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采用K2Cr2O7-H2SO4氧化法;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凯氏法;土壤速效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采用钼蓝比色法。[结果]相关分析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 179 4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 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的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配比的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江市白马镇5种土地利用类型,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2个,共分析测试了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6项土壤养分指标,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为:果园>灌溉水田>疏林地>望天田>旱地;全氮:望天田>灌溉水田>疏林地>果园>旱地;水解性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为:望天田>灌溉水田>疏林地>旱地>果园;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为:灌溉水田>望天田>疏林地>果园>旱地。  相似文献   

16.
旅游干扰对自然保护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启  秦安臣  李艳慧  冯学全  吴京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27-19129,19171
[目的]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指标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方法]采取的方法是样带法。[结果]由于旅游干扰,人为践踏使地表枯落物减少1/2,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7%,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减少0.04 g/kg,其余全磷等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结论]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土壤肥力状况呈下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0~20 cm土层表现的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突脉青冈造林效果与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福建省屏南县故峰林场的突脉青冈造林试验研究,探讨不同处理的突脉青冈林分早期的生长效果及其林地土壤各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突脉青冈适宜栽植于立地条件较好、中下坡位置,最佳造林密度应在3000~3600株/hm2,造林技术宜采用带宿土造林,早期生长对林地土壤的营养元素的增加效果显著,不同处理的林分均能提高林地的水稳性团聚体,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幼龄椰园长期间作牧草,10年后0~20 cm层下降0.92个pH单位,20~40 cm层下降0.75个单位,而成龄椰园0~20 cm层下降0.82个单位,20~40 cm层下降1.04个单位;幼龄椰园间作牧草,10年后土壤含水量有所下降,但仍比间作前高,而成龄椰园土壤含水量下降了一半以上,而且比幼龄椰园低;幼龄椰园间作牧草,10年后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间作前有所上升,但20~40 cm以下则低于间作前,成龄椰园均比间作前明显降低;幼龄椰园间作牧草,10年后土壤全氮含量略微降低,而成龄椰园下降了一半以上,但目前成龄椰园的土壤全氮含量比幼龄椰园的略高。建议椰园实行长期牧草间作,每年必须追施足够的肥料,并采取施入石灰或进行禾本科牧草与豆科或其它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19.
Seven years‘ field experiments on application of corn stover and/or cattle manure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carried out in Shouyang Dryland Farming Experimental St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 available N in the plough layer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cattle manure; the available P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the available K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corn stover.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the soils treated with corn stover or cattle manure were kept in balance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Cor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ere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not only by fertilizer N but also by incorporated corn stover.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ighest N uptak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could be obtained at rates of 105 kg fertilizer N, 6000 kg corn stover, and 1500 kg cattle manure per hectare. The experiments supplied information on nutrient recycling and use of corn stover as sources of fodder and organic fertilizer for balancing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and increasing crop yield with incorporation of corn stover in soil.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测定了刺槐、荆条、侧柏和苜蓿等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并采用新复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深度而递减,土壤有机质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荆条、侧柏土壤有机质表聚性表现最为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改善土壤肥力;植被恢复后能明显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钾水平,而对速效磷的提高却非常有限;土壤速效钾在苜蓿植被下有少量减少,中幼龄侧柏导致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明显下降。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