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土区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区大豆连作17年、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玉米-大豆迎茬和大豆连作2年,分别取分枝期、花期和鼓粒期的大豆根际土壤,采用土粒平板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探讨大豆连作对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出6种镰孢菌,即锐顶镰孢(F.acuminatum Ellis & Everhart)、黄色镰孢(F.culmorum(W.G.Smith)Saee.)、木贼镰孢(F.equiseti(CoMa)Saec.)、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 Schwabe)、尖孢镰孢(F. oxysporum Schleeht.)和腐皮镰孢(F. solani(Mart.)Sacc.).在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孢(F. oxysporum)数量较高,与其它种类相比差异显著(P<0.05),是大豆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以尖孢镰孢数量平均值最高,其次为腐皮镰孢;不同轮作系统镰孢菌总量动态变化一致,花期轮作镰孢菌数量最高为1.54 x 104个·-1干土,与大豆连作17年相比差异明显.在3个生育期大豆连作17年尖孢镰孢数量均略低于轮作.  相似文献   

2.
对西番莲栽培种进行病理学研究表明:西番莲(P.Caerulea)比鸡蛋果(P.ed-ulis)和黄果西番莲(P.edulis f.flav-icarpa)对根腐病(Phytophlhora)和根颈腐病(Fusarium)具有更大的抗性.在一个为期三年的试验中,嫁接在卡路拉(P.Caerulea)砧木上的鸡蛋果枝条比接在黄果西番莲砧木上的鸡蛋果超产近41%,  相似文献   

3.
西番莲属约有四百个种,但商品性生产的栽培种主要是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edulis)、黄果西番莲(P.edulisf.flavi-carpa)和一些紫黄果杂交种(P.edulis×P.edulisf.flavicarpa).它们多数易遭尖镰刀菌(Fusariurn oxysporumf.sp.passiflorae)为害而发生茎基腐病.有的栽培种则自花不育或少育,产量不高.这些问题都亟待由选育种来解决.据此,特将搜集到的一些果实可食和抗病的品种资源加以介绍,供引种和选育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发生严重,其病原菌的组成和优势种群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年从河南省6个市的花生种植区采集病株样品,共分离得到151个菌株,其中花生根腐病菌41株、茎腐病菌71株、果腐病菌39株。真菌形态鉴定和利用rDNA-ITS和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镰孢菌,分别属于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茄病镰孢菌(F.solani);从花生根腐和茎腐病样品中都可以检出这5种镰孢菌,果腐病样品中未能检出层出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在供试的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9.02%、30.99%和56.41%。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这5种镰孢菌均对花生具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的致病镰孢菌组成和优势种群,为病害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接种不同镰刀菌的马铃薯干腐病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贮藏期马铃薯干腐病由几种镰刀菌引起,其中最重要的是深篮镰孢霉 (Fusarium coe-ruleum)、接骨木镰孢霉)F.sambucinum)、拟单端镰孢霉(F.trichcioides)和燕麦细镰孢霉(F.avenacem)。在南非尖镰孢霉(F.oxysporum)及茄腐皮镰孢霉(P.solani)是干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接骨木镰孢霉、木贼镰孢霉(F.equiseti)、F.acuminatum、禾赤霉镰孢(F.graminearum)、钩状镰孢霉  相似文献   

6.
尖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体系中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尖镰孢菌(F.oxyspo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为研究对象,测试分离于大豆和小麦根部及根际土壤的生防菌对2种病原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中所测试的生防菌对2种镰孢菌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生防菌HJ-ZT1、HJ-MM7、HJ-ZT2、CH-Tr...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情况,选取了该地区52个大豆主要品种(系),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快速检测其种子携带胶孢炭疽菌、平头炭疽菌、冬青丽赤壳菌、亚细亚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茄腐镰孢菌、轮枝镰孢菌、接骨木镰孢菌、大豆炭腐病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大豆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16种大豆主要病原菌的状况。结果表明:在其中38个品种(系)的种子样本中累计检测出上述8种病原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孢菌、亚细亚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和平头炭疽菌。不同大豆品种(系)种子带菌的种类及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品种绥12-18和29182被检出的病原菌多达4种。本研究对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状况有参考价值,并为大豆种子带菌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东北玉米苗枯病病原镰孢菌rDNA ITS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东北地区采集引起玉米苗枯病的镰孢菌种群的菌株,选取12株形态及培养性状不同的菌株,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玉米苗枯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有7个种,分别是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iutinan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及尚未确定种类的F11菌株。F11菌株与Genbank中的镰孢菌株FVS3(DQ885388)的同源性达到99.8%,该菌株与其他测试菌株ITS序列差异显著,可能是一个新的种类。  相似文献   

9.
西番莲亦称百香果、时计果、爱情果,为西番莲属(Passiflora)多年生藤本植物.该属有400多个种,其中可供食用的约有60个种.目前商业性栽培的有6个种.福建乃至中国大陆目前较大规模种植的仅限于紫果西番莲(P.edulis)、黄果西番莲(P.edulis f.flavicarpa)和杂交种西番莲(P.edulisx×P.edulis f.flavicarpa)3个品系.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三省大豆根腐镰孢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7~2010年连续4年从东北三省大豆主产区采集大豆根腐病株,分离大豆根腐镰孢菌,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199个镰孢菌菌株属于 8 个种,分别为尖镰孢菌(F. oxysporum)、 腐皮镰孢菌(F. solani)、 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 半裸镰孢菌(F. semitactum)、 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燕麦镰孢菌(F. avenaceum)、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和厚垣镰孢菌(F. chlamydosporum),其出现频率依次为36.45 %、25.35 %、11.43 %、10.76%、6.76%、4.42%、3.84%和1.00 %。以上8种镰孢菌在黑龙江省都存在,且在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了厚垣镰孢菌。在吉林省没有分离到F. avenaceum和F. verticillioides,在辽宁省没有分离到F. avenaceum和F. chlamydosporum。以合丰2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8种镰孢菌对大豆均有致病力,其中尖镰孢菌为强致病力,腐皮镰孢菌、禾古镰孢菌、半裸镰孢菌、燕麦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厚垣镰孢菌均为中等致病力,轮枝镰孢菌为弱致病力;8种镰孢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症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根腐镰孢菌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强毒力菌株对40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存在大量抗优势致病镰孢菌F. solani和F. oxysporum的资源。黑龙江的357份大豆品种(系)中抗F. solani的占39.03%,抗F. oxysporum的占62.37%。吉林的27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3.46%,抗F. oxysporum的占46.91%。辽宁的24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5.00%,抗F. oxysporum的占61.11%。黑龙江的菽锦05-SH、黑农65、D09-005、D09-072和 D09-077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强毒力F. solani和F. oxysporum均表现抗病。来自不同省份的F. solani和F. oxysporum菌株对同一个大豆品种(系)的毒力存在差异,因此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应尽量选用当地的镰孢菌株。同时用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Fusarium spp.)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接种东北地区的10个主栽大豆品种,在所产生的160个互作中,抗病互作占74.38%,表明主栽大豆品种对镰孢菌根腐病普遍存在抗性。其中绥农28和丹豆13对弱毒力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黑农44和东农2037对弱毒力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表现免疫;不存在对所有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均表现抗病和均表现感病的大豆品种。依据抗病互作所占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10个主栽大豆品种对8种镰孢菌的总体抗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九农28、吉育35、绥农28、铁豆44、黑农44、丹豆13、垦丰16、东农2037、辽豆17、合丰55。主栽大豆品种对同种镰孢菌的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抗感表现一致的占71.25%,因而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可以不考虑镰孢菌菌株的毒力强弱。  相似文献   

12.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生物模拟试验及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糖、氨基酸、有机酸)对大豆根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连作大豆土壤糖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低浓度糖组分对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连作显著高于轮作.轮作、连作土壤氨基酸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轮作、连作土壤有机酸组分对上述三种病原菌生长多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但连作高浓度有机酸组分能显著抑制粉红粘帚菌生长.上述结果表明,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与根腐病发生存在极密切关系,它们是根腐病严重发生的重要物质诱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采集自香蕉的13株镰刀菌包括18S rDNA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8S rDNA部分序列的片段,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确定13株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最大简约法,以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EU151490)]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GQ376116)]为外群,将13株菌的序列与BLAST检索获得的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bense)相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3株菌与NCBI登录的4个尖镰孢古巴专化型菌株一起被分成3个亚群,亚群聚类结果与回接鉴定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生理小种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吉林省公主岭和敦化的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类,分离93份根腐病标样的病原真菌,利用ITS、TEF1-α、RPB2基因序列比对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鉴定出104株镰孢菌,共分4种,腐皮镰孢菌占64.42%,尖镰孢菌占33.65%,轮枝镰孢菌占0.96%,层出镰孢菌占0.96%。在公主岭罹病植株上分离鉴定出57株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占91.23%,尖镰孢菌占5.27%,轮枝镰孢菌占1.75%,层出镰孢菌占1.75%;在敦化罹病植株上分离鉴定出47株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占31.91%,尖镰孢菌占68.09%。结果表明:公主岭优势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而敦化优势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仅有3株腐皮镰孢菌对合丰55无致病性,其余101株镰孢菌对合丰55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香蕉组织内的镰刀菌种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潜伏于香蕉(Musa sapientum L.)、芭蕉(Musa paradisiaca)和粉蕉(Musa cavendishii L.)组织内的镰刀菌种和变种,鉴定结果共有7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香蕉、芭蕉幼果内,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各占总带菌果数的17.8%、26.8%,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各占1.8%、12.5%,三隔镰刀菌(Fusarium trieinctum)各占3.6%、14.3%,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各占8.8%、3.6%;粉蕉果实内的串珠镰刀菌占1.8%;香蕉幼果内的大型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 var.majus)、串珠镰孢微胶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t.subglutinans)均占1.8%。果穗轴,香蕉假茎内的有Fusarium Subglutinans;粉蕉假茎内的有Fusarium anthophilum和腐皮镰刀菌;芭蕉暴露空间的有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通过对香蕉、芭蕉和粉蕉幼果的接种试验和分离结果,对香蕉和芭蕉幼果侵染力较强的有尖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腐皮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孢微胶变种、Fusarium subglutinans、Fusarium anthophilum和大型半裸镰刀菌,三隔镰刀菌较弱;对粉蕉幼果侵染力较强的有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其它均较弱或不受侵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6年采自吉林省36个村镇的玉米根腐病样品进行镰孢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田间试验筛选有效药剂。结果发现,共分离获得84株镰孢菌,主要包括尖孢镰孢、禾谷镰孢、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三线镰孢等11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平均分离频率最高,为45.2%;其次是禾谷镰孢,平均分离频率为20.2%。从分布区域看,尖孢镰孢是白城、吉林、辽源和通化地区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分别为75%、54.5%、85.7%和45.5%;禾谷镰孢是松原和四平地区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1.7%和41.7%。田间试验表明,5种药剂的防治效果为16.35%~81.26%,药种比为10 g/kg的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玉米根腐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81.26%。吉林省玉米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药种比为10 g/kg的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可用于玉米根腐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7.
从海南岛种植区的西瓜上分离到11个尖镰孢菌株,青瓜和毛瓜上分离到3个尖镰孢菌株。用胚根接种法将这些菌株接种到西瓜(品种为新红宝)、青瓜(品种为大青吊瓜)和毛瓜(品种为菠萝种)上,以测定其对西瓜、青瓜和毛瓜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菌株都可引致参试寄主品种表现枯萎病症状;从西瓜上分离到的11个菌株,有8个菌株为尖 镰孢西瓜专化型,2个为尖镰孢黄瓜专化型,1个用胚根接种法无法确定其专化型;8个尖镰孢西瓜专化型菌株对西瓜的致病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存在1个以上的生理小种:从毛瓜上分离到的2个菌株属于尖镰孢西瓜专化型,但可能不是同一生理小种;从青瓜上分离到的1个菌株属于尖镰孢黄瓜专化型。  相似文献   

18.
Coly.  PD  张久绪 《江西棉花》1989,(2):46-48
经两年多研究,从田间坏死的棉苗根和下胚轴分离的镰刀菌种的出现频率为42%。经鉴定约90%的镰刀菌是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或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分离出的其它病菌有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本科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经温室致病力测定,不同的种和同一种内不同菌系对棉苗的致病性不同。少数菌系引起出苗后猝倒,而多数则引起根和下胚轴的坏死或根尖死亡。腐皮镰孢菌系比其它种的毒性高。  相似文献   

19.
在所有病害中,能明显降低玉米产量、分布最广的是根腐病和播后种子霉烂病。在摩尔多瓦玉米根腐病和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镰刀菌属Fusarium中的优势种串珠镰孢(F.moniliforme)、赤霉链孢(F.graminearum)、尖镰孢霉(F.oxysporum)和F.gibosum。为防治病原菌随播种材料传播,可采用杀  相似文献   

20.
病史 早在1890年,由古巴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 Schiecht. f.sp. cubense(E.F.Smith)Snyder & Hansen]引起的香蕉镰刀菌萎蔫病在巴拿马就成为流行病,因此此病一般称为巴拿马病。此病害在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太平洋,以及热带美洲香蕉植区广为传播。巴拿马病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50年来毁灭了中南美洲40,000公顷以上的香蕉。 以前芭蕉科只发现古巴尖镰孢的三个小种(表1)。小种1和小种2使香蕉产生萎蔫,而小种3侵染了野生的海里康(Heli-conia)种。小种1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它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因为它侵染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最受欢迎的商业性香蕉品种。在热带美洲大部分香蕉产地,此病害已得到控制,因为易感病品种兰田蕉 ( Gross Michel)已由抗病品种香芽蕉 ( Cavendish)所取代。小种 2仅仅侵害杂交三倍体Bluggoe(ABB),它是中美洲地方性病害。1962年Stover发表了关于香蕉镰刀菌萎蔫病的综论。从那时起,一直到台湾出现新的真菌小种以后,才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