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比较了热水、乙醇、乙醚、丙酮 4种溶剂和不同提取方法对烟厂下脚料抗性成分的提取效果及各种提取物的抗菌谱与抑菌能力。结果发现 :①4种浸提液的光吸收谱开差较大 ,表明浸出物的组成存在差异 ;② 4种浸提液的抗菌谱与抑菌效果亦不同 ,其中以乙醇浸提液的抗菌谱最广且抑菌效果最强 ,其对多种细菌和霉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5种溶剂和不同提取条件对烟厂下脚料中主要抗虫成分烟碱的提取效果,及乙醇提取物的抗虫谱与抗虫效果。结果发现:①5种浸提溶剂的浸提效果不同,乙醇的浸提效果最佳。乙醇浸提的较优条件是:乙醇∶烟末为51∶,温度50~70℃,搅拌浸提24 h;②乙醇浸提液的抗虫谱很广,有同翅目、鳞翅目、等翅目、蛛型纲和水生蚤类等,其中对大型蚤、稻飞虱等有强大的杀灭作用;③首次揭示了下脚料乙醇浸提液对稻飞虱的强烈驱避作用。研究表明,烟草下脚料浸提液是一种优良的植物源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确定夏枯草有效抗菌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0,浸提温度90℃,漫提时间60 min,提取物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抑菌效果试验表明,夏枯草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青霉和黑曲霉都有一定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1.6%,0.6%,0.8%和0.8%(mL/100mL).  相似文献   

4.
夏枯草抗菌成分的提取及其抗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确定夏枯草有效抗菌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60min,提取物最大吸收波长为280m。抑茵效果试验表明,夏枯草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青霉和黑曲霉都有一定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1.6%,0.6%,0.8%和0.8%(mL/100mL)。  相似文献   

5.
为扩展烟草秸秆的利用途径,探究烟草秸秆绿原酸对烟草疫霉的抑菌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烟草秸秆绿原酸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并通过离体培养探讨烟草秸秆绿原酸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单因素及响应面结果表明,烟草秸秆绿原酸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g·mL-1),提取温度50.03℃,乙醇体积分数50%,此时粗提物中绿原酸含量为3.48 mg·g-1;离体条件下,烟草秸秆绿原酸的添加均抑制了疫霉菌的生长,其中175 mg·L-1烟草秸秆绿原酸对菌落直径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抑菌率高达32%。此外,碘化丙啶(PI)染色结果表明,175 mg·L-1的烟草秸秆绿原酸可通过破坏烟草疫霉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菌丝生长。研究结果为烟草秸秆有效利用和新型天然植物源杀菌剂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别使用电刺激法和直接刮擦法刺激大鲵,收集其所分泌的黏液。利用海洋曲霉菌酸性蛋白酶酶解大鲵体表黏液获得了大鲵低聚糖肽,研究大鲵低聚糖肽的酶解法条件、生物学特性、理化活性。结果表明,大鲵皮肤黏液中存在抑菌成分,即低聚糖肽。  相似文献   

7.
利用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方法提取筛选到的两种植物(凤毛菊和阴地蒿)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和烂皮病病原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提取物在不同浓度下作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风毛菊索氏和超声波提取物对病原菌均有明显抑菌效果,但超声波提取条件下。浓度为0.8%时抑菌效果最为明显。阴地蒿的超声波提取液在浓度为1.5%时,对杨树烂皮病病菌有比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籽壳氯原酸的提取及其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向日葵籽壳中的主要抗菌成分绿原酸类物质的最佳水浸提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0,浸提温度60℃,pH 6,提取物最大吸收波长为326 nm。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向日葵籽壳绿原酸类物质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6%,2.0%和1.2%(mL/100 mL)。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向日葵籽壳中的主要抗菌成分绿原酸类物质的最佳水浸提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0,浸提温度60℃,pH 6,提取物最大吸收波长为326 nm.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向日葵籽壳绿原酸类物质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6%,2.0%和1.2%(mL/100mL).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比分析枣芽红茶与滇红茶对血糖的调节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枣芽红茶和滇红茶中总黄酮类、总多糖类、总皂苷类和茶多酚类成分的含量;采用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和葡萄糖(Glucose, Glu)诱导的高血糖模型小鼠及正常小鼠,对比研究2种茶叶对血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枣芽红茶和滇红茶中总黄酮类成分含量分别为1.7%和1.76%;总多糖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31%和0.58%;总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63%和0.46%;茶多酚类成分含量分别为2.3%和1.3%。与模型组相比,枣芽红茶组和滇红茶组均可显著性降低AD、Glu诱导的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p<0.05),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对正常小鼠枣芽红茶组与滇红茶组血糖值仅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枣芽红茶和滇红茶对AD和Glu诱导的高血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但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