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杂交中稻几种不同栽插密度的对比试验,了解其分蘖消长、成穗及产量构成的各种因素表现情况,进一步掌握不同海拔、不同肥力稻田适宜的较为合理的栽插密度。试验得出:对海拔较低、肥力中上等稻田宜适当稀值,采用小壮高的群体模式获取高产;对海拔较高、肥力中下等的稻田宜适当密植,采用"大中中"的群体模式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2.
以14个优质籼型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再生稻高产品种筛选及中稻与再生稻米质分析。产量观测结果表明,宜香优1108、深两优5814两季丰产性好,具有推广潜力;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中稻再生稻间,品种间无显著差异,整精米率中稻显著高于再生稻,直链淀粉含量中稻显著低于再生稻且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杂交水稻组合、施氮水平、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等因素在强化栽培体系下的增产效应.并对强化栽培技术的改良进行探讨,提出了重庆地区水稻强化栽培超高产技术措施。各因子水平的最佳组合为A_1B_2C_xD_2,即选用穗重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每hm~2施纯氮195kg,栽13.5万窝或18万窝,采取大三围栽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植密度的大区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Q2优3号在中等肥力的稻田下,以每667m2栽植1.11万窝,窝植2谷苗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发挥两系超级杂交中稻的增产增效作用,按照江西省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项目工作安排,2014年,江西省上犹县进行了10个两系超级杂交中稻新品种小区比较试验和大田展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038和Y两优3399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可以作为上犹县中稻主导品种。Y两优2号、Y两优202、Y两优5813和Y两优5867等4个品种可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徐中华  吴小江  李山 《南方农业》2015,(3):57-58,60
通过水稻再生稻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的促芽肥和发苗肥施用时间的栽培试验,探索最佳的种植密度、促芽肥施用时间以及发苗肥施用时间搭配模式。同时,综合分析产量,得出结论:密度为1.2万~1.8万窝,促芽肥在水稻中稻齐穗后15~20 d施用,发苗肥在收获后3~5 d施用较为适宜,能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董德云 《南方农业》2008,2(2):63-63
在海拔500~800m的丘陵地带的杂交中稻田里,适合间栽种植一定数量的高秆型糯稻,若每667m2间栽糯稻620窝左右,可增产糯谷74~100kg,折算增收110~300元,667m2,这充分利用了温、光、水、肥资源,也合理利用了时间和空间,是发展种植糯稻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旱轮作是当前南方地区解决作物重茬(连作)易于传播病虫害的可行性举措,在杂交中稻收获后的空闲地增种一季秋莴笋、冬大蒜(葱)、春洋芋,再种杂交中稻.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中稻蓉优1015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和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常规施氮量(195 kg·hm-2,NCK)、减量23%(N-23%)、减量46%(N-46%)、不施氮(N0)]对杂交中稻产量、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间杂交中稻产量差异显著,泸州点平均产量为8.54 t·hm-2(中产点),德阳点平均产量为11.60 t·hm-2(高产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减量施氮的响应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中产点:N-46%处理杂交中稻产量与NCK相当,但N-46%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较NCK平均分别增加了93.4%、87.5%、123.4%、6.8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和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较NCK平均分别下降了32.1%、20.6%、21.4%。高产点:N-46%处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高于NCK,但其产量较NCK平均下降了7.3%,且两者差异显著。与NCK相比,高产点N-23%处理杂交中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平均分别增加1.3%、36.1%、31.7%、4.4个百分点、21.0%、3.2个百分点,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2.8%、5.6%、6.4%。减氮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与其成熟期相对较低的稻草吸氮量和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有关。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产单位籽粒需氮量与稻草吸氮量、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根据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的氮肥减施量,有利于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产量水平下杂交中稻减量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丰8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杂交籼稻新品种.该品种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农业部确定为2006年21个水稻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之一,适宜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作一季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11.
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娟  符卓旺  朱洁  慈恩  高明  谢德体 《水土保持学报》2011,25(4):175-178,182
以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油菜)和水旱轮作(中稻-油菜)4种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不同耕作制度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垄作免耕(中稻-油菜)最佳。不同耕作制度实施20年后,农田0-1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已趋于稳定,垄作免耕会提高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而水旱轮作各土层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其他耕作处理。不同耕作制度下水稻土中易氧化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差异较大,其中,垄作免耕(中稻-油菜)下水稻土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最大。各耕作处理中,土壤有机碳的最大矿化速率差异显著,有机碳矿化率和pH呈显著正相关;在培养期间,垄作免耕(中稻-油菜)的累积矿化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的总矿化强度最大,垄作免耕(中稻-油菜)最小。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忠县油菜生产历程和双低杂交油菜生产概况。阐述了自2010年以来忠县采取的双低杂交油菜发展策略:找准支持环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供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必需的硼肥和农药,给予加工设备购置补贴、划拨专项业务经费);推广双低杂交油菜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选用中熟种、发展"旱"油菜、适期育壮苗、栽足窝苗数、施足磷硼肥、培土防倒伏、防治病虫害等);开展高产核心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天9号是重庆市为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用自育的9A不育系与恢复系066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2004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61天,中抗苗瘟、叶瘟和颈瘟,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适宜重庆市海拔800 m以下地区作一季中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花育30号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用094-9/95-l与9629-1-0杂交后系统选育(094-9/95-1引自美国,9629-1-0选自8130/79266的杂交后代),2009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定为2011年山东省花生主推品种之一。该品种高产、优质,符合出口标准,适宜北方花生产区中高肥水地块,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2010年引进了该品种,进行了播期、密度等适应性栽培试验,并在高产示范片中进行了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超级杂交水稻平均单产达到700kg/667m2以上的目标,结合沅陵县实际,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制定出了一套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其要点可用16字概括:好田、好种、稀播、早插、稀栽、大插、衡肥、严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迟熟三系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齐优1068’从2012-2014年在麻阳作中稻种植情况,表现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甬优4149是用F9249和甬粳41A配合衍生出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甬优4149做再生稻种植有优良的表现,有抗逆性强、高产、穗大粒多、米质优等特点。基于此,结合甬优4149作再生稻种植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以下讨论。  相似文献   

18.
川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因高温逼熟,产量低且稻米品质较差。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以2015—2016年审定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川南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隆昌、江安、富顺、宜宾4个地点采取统一的栽培技术方案,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与环境对头季稻及其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地点间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2个水稻品种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而两季总产量间差异则不显著。其中有7个品种(‘创两优华占’‘内5优907’‘宜香4245’‘泸香优104’‘花优357’‘内6A/绵恢138’‘隆两优1813’)两季产量在11 000kg·hm~(-2)以上。6个稻米品质性状在4个地点间的差异除胶稠度不显著外,其余5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以宜宾和江安2个点的米质稍好。12个水稻品种在4个地点间的品质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总体米质相对较好的为‘创两优华占’‘隆两优1813’两个品种。再生稻产量和头季稻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稻产量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相关不显著。说明川南特定生态下需要改良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米质性状与高产并没有明显矛盾,长宽比大的品种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  相似文献   

19.
董政  樊仕勇  代梅 《南方农业》2007,1(3):38-39
重庆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恶劣,易受干旱和寡日照的影响,加之灌溉条件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区。现将重庆地区杂交中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四川南部冬水田区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穗粒构成,本试验以近年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区试和四川省区试审定的36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有代表性的江安、富顺、隆昌、泸县、南溪5个生态点,统一采用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了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两季产量11 000 kg·hm-2以上品种有内5优907、内香优138、内香优103等16个品种。头季稻穗粒性状对其产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F值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再生稻产量多元回归分析F值极显著(F值为22.18,n=180),且与两季总产量的关系极显著(F值为14.65,n=180)。选择头季稻、再生稻、两季总产分别高于10 000 kg·hm-2、4 000 kg·hm-2和13 500 kg·hm-2的43组高产数据,分析发现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y=12 161-0.867 6x,r=0.557 2)。由此可知,大穗型品种表现出头季稻高产、再生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穗数型品种则具有再生力强和两季总产量较高的优势,两季总产量高的头季稻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230.72~257.85万·hm-2、穗粒数167.50~194.44粒、结实率78.80%~90.79%、千粒重22.60~29.33 g。本研究结果为川南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