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矮 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 (Ⅳ~Ⅵ期 )主茎幼穗长为 0 .70~ 9.3 4cm ,顶叶叶枕距为 - 2 0 .0~ - 3 .5cm ,穗尖离地面距离为 2 .77~ 15 .5 6cm ,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 6.70~ 19.92cm ,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 (平均日均温 2 1.6℃ ) ,表现为可育 ,花粉可染率为 2 1.8% ,套袋结实率为11.3 % ;感受人工恒定较高水温 ( 2 5℃ ) ,表现为不育 ,花粉可染率为 0 .4 % ,套袋结实率为 0 ,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 ,在低气温条件下 (平均日均温 2 1.6℃ ) ,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 ,花粉可染率为 2 .7% (对照为 2 1.1% ) ,套袋结实率为 0 .2 % (对照为 10 .4 % )。  相似文献   

2.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较低温(日均温20~25℃)条件下,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8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13h/24C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99.6%,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在  相似文献   

3.
在广州地区 ( 2 3°0 8′N)的自然条件下 ,培矮 64S有 2个育性转换期。 6月上旬前和 9月下旬后有 2个短暂的可育期 ;基本稳定不育期在 6月初至 9月下旬之间 ,其间不育性稳定。晚季转为可育后 ,育性仅能部分恢复。光周期处理表明 ,培矮 64S是温敏型 ,但其诱导可育的起点温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曾孝春 《杂交水稻》2001,16(5):25-26
培矮64S具有分蘖多,成穗少的特点,有效穗少是制约其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抛秧栽培可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数,且有利于解除包颈,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总结了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导致不育临界温度低的两用不育系培矮64S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以农垦58S为母本、培矮64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成的培矮64S,于1991年9月通过湖南省省级鉴定。培矮64S具有导致不育临界温度低的特点,在长日条件下为23.8℃,短日条件下为23.3℃。它育性稳定、亲和性强、配合力好、适应性广,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6.
培矮64S及其再生稻的育性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华碧 《杂交水稻》2002,17(4):11-12
通过分期播种与割茬再生试验,发现培矫64S在丹棱县8月份有一个稳定的不育期,适宜制种;而其割茬再生稻在9月份抽穗扬花时粉育性可恢复到90%以上,结实率达40%以上,故通过割茬再生繁殖培矮64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培矮64S在云南的育性表现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培矮 6 4S在云南中海拔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可育期 ;在低海拔地区有较长的不育期 ,没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及可育期。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 2 3.5℃ ,育性转换的敏感期是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分化期及雌雄蕊形成期。培矮 6 4S在云南自然生态条件下有广泛的制种区 ,也可以找到繁殖的最佳地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培矮64S在北流市冷灌繁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北流市新荣水库底层冷水串灌繁殖培矮64S,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Ⅲ期至大胎期冷水深灌19d,繁殖产量最高,达到3.84t/hm^2,说明在广西本土高产繁殖低温敏不育系是可行的,且所产种子可供应桂南稻作区当年秋制用种。  相似文献   

9.
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士宋 《杂交水稻》2000,15(4):14-15
根据4a制种实践,总结了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的高产经验,即选择具有两系制种优势的基地,确定安全育性敏感期,选择最佳抽穗授粉天气,采取配套制种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培矮 64S在南京、武汉、长沙、贵阳、三亚等地的多年分期播种资料及其相应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水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的不育性和育性恢复度 ,并采用光温分级法和育性量化模型法两种方法 ,分析了培矮 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培矮64S再生复育特性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德明  林纲 《杂交水稻》1997,12(3):34-34
培矮64S再生复育特性初报ApreliminaryreportonthefertilityrestorationofPei'ai64Sbyratooning赵德明林纲李云武(四川省宜宾地区农科所644000)培矮64S是首批具实用价值的水稻两用核不育...  相似文献   

12.
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 ,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培矮 64S在 2 2 .0~ 2 3 .0℃的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进行了连续 2年的跟踪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2 3 .0℃的低温仅能导致培矮 64S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 ,而 2 2 .5℃和 2 2 .0℃的低温则不仅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下降 ,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 ;2 )培矮 64S的育性温度敏感终止期为幼穗分化第 6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 ,育性温度最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 4~ 5期 (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 ;3 )培矮 64S具有光敏性 ,其临界光长处于 13 5 0~ 13 .3 8h之间 ,光敏温度范围为 2 3~ 2 8℃ ;4 )对于农艺性状已经稳定的高世代培矮 64S而言 ,其控制育性表达的遗传基础尚不纯 ,表现在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或同一株系内不同单株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且低温强度加大 ,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培矮64S系列组合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6-2000年,培矮64S系列组合在桂林累计制种551.18hm^2,平均单产2.91t/hm^2。结合桂北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总结了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的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14.
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 ,通过 1997~ 1999年 3年 2 2 .0~ 2 3 .0℃的低温处理 ,对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进行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 :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 ,采用“株系(再 )鉴定、(再 )筛选  单株”的方法 ,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 ,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 3个株系 9862 ,10 3 1和 10 3 2 ,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 2 2 .5℃ ,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 1℃。 2 )现有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 ,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两系组合“培矮64S/特青”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矮64S/特青”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两系中稻新组合,1994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培两优特青”。培矮64S是以湖北农垦58S为母本,以培矮64为父本,通过杂交、隔代回交、多代系选而育成的低温敏核不育系,且具广亲和性。1990年通过本中心技术鉴定,1991年通过湖南省省级技术鉴定和“863”课题全国联合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863-101-01”课题的要求,为全国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籼型核不育系。特青是广东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品种,已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1988年从海南三亚师部农场大田引入,1989年与培矮64…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两优培九在建湖县制种333.3hm^2,在培矮64S育性温度敏感期受到连续5d 23℃以下的低温影响。为了及早掌握培矮64S的育性变化程度及准确估算制种纯度,通过大田花粉镜检、隔离盆栽和套袋自交等方法,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分析,提出了F1代种子纯度的估算方法。种子纯度估算值为96.34%,经福建和江苏的种子部门在海南鉴定,平均为96.52%,只相差0.18个百分点,说明该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培矮64S繁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矮 64S属于低温敏核不育系 ,导致可育转换的起点温度 (CTFI)为 2 3 .3℃。从现实可行的角度出发 ,对培矮 64S的繁殖条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培矮 64S繁殖的 4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经过培两优288,培杂双七等组合制种盘抛栽试验示范,总结分析了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盘育抛栽的生育特点,应用效果和配套技术。利用盘育抛秧县有省工,省种,省秧田,秧苗素质好,高产等优点,提出了备足软盘,精选营养土,搞好秧床整理,均匀播种,加强秧田管理,优质抛栽等盘育抛栽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培矮64S与粳稻配置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粳型材料与培矮64S配组利用的可能性,2002年在浙江嘉兴用194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与培矮64S配置F1,对F1的结实率、株高、有效穗、千粒重等主要性状进行了分类观察并和父母本进行比较.结论为:多数F1的结实率能达到正常水平;F1在株高、穗粒数上存在超亲优势;F1千粒重偏小,且有明显偏母本的倾向.针对上述发现,认为利用具感温型早、中熟,兼具大粒及矮秆的父本,有利于选育实用型的爪粳交类型两系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0.
“九二0”对培矮64S异交态势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矮64S在正常天气条件下花时较早,开花高峰明显,柱头外露率高,这些特性有利于制种。但是,培矮64S柱头小且生活力较弱,抽穗时卡颈现象严重,上部叶片较长,坚硬挺直,抽穗后穗层不易外露,成为“叶下禾”,对异交结实不利[1~3]。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中,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