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简述了水稻生产中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从稻作技术、稻作制度、稻作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低碳稻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杜永林 《中国稻米》2008,14(2):26-28
从发展现代农作制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阐明了现代稻作技术体系的功能定位,重点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研究并应用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化轻简栽培技术、少免耕稻作栽培技术等主要现代稻作技术体系原理及模式,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稻作技术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稻作科研演进及发展趋势黄书针(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稻米是福建人民的主粮。稻作科技进步与稻米生产发展息息相关。历史证明,稻作科技进步在推动稻作生产水平从一个台阶登上另一个台阶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由干稻作科技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轻型栽培稻作方式的推广应用,田间杂稻的发生状况逐年加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水稻生产。本文介绍了杂稻的植株性状与稻米品质,对不同土质类型、不同稻作方式及实施同一稻作方式不同年度杂稻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探究了杂稻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除技术。  相似文献   

5.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稻壮个体的增产机理及其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我国稻作栽培中以壮个体来实现群体高产目标的机理,并对当前稻作生产中过于稀植的倾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韦亮节 《中国稻米》2023,(4):108-112
壮族稻作文化是中华民族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背景是“赞米亚”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生境。壮族稻作有诸多文化表征,包括解析稻谷来源的神话叙事,展演水稻生产的各种民俗,总结稻作经验的壮语农谚以及以稻米为原材料的特色食品。壮族稻作文化既需要在横向上与非遗项目、网络、文娱活动等相结合,又需要在纵向上挖掘与新时代相契合的诸多内涵,使其更好传承。  相似文献   

8.
佳木斯地区属寒地稻作区,在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为选用适宜的品种,生产优质稻米,在水稻品种的熟期、优质、丰产性、抗病性、种子级别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寒地稻作区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垦殖与稻作》2005,(4):63-63
河野把妇女插秧作为原江南非汉族稻作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原江南非汉族稻作文化又是指北方汉族进入江南以前的稻作文化,具体说来是公元307年以前的江南稻作文化。按照这个逻辑势必要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水稻移栽在307年以前,即已经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可是非常遗憾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找不到任何在307年以前江南地区稻作中使用水稻移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水稻稳产高产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丽敏 《中国稻米》2007,(1):68-69,73
针对黑龙江省近几年水稻生产灾害发生频繁、发生范围广,致使稻谷产量及品质都发生丁大幅度下降的这一现象,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稻作发展的现状及影响稻谷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稳产、高产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秀洲区是浙北晚粳稻主产区,为选择适宜本区作单季直播稻种植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组织引进了一批杂交粳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为大面积生产上选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浙优18、甬优538、春优84等3个品种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可以在本区扩大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Review and Prospects on Rice Breeding and Extension i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R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crop in China. In 2004, the planting area was about 2.8973×107 ha accounting for 28.5% of the total planting area of food crops, and the yield reached 1.7769×107 t accounting for 37.8% of the total food output. Breeding a…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下稻作幼苗酯酶等同工酶的 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泳技术对稻作异养期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的茎叶、根进行酯酶等同工酶的分析,以探讨稻作抗旱性和生化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后,水旱稻一些品种茎叶的SOD(超氧化岐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若干同工酶酶带活性增强,但在根系中酶带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2)水分胁迫后,水旱稻茎叶中的酯酶同工酶出现一条新的酶带A3。(3)水分胁迫后,早稻根系的酯酶同工酶A1酶带活性减弱程度明显轻于水稻。水旱稻杂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年底,共有427个两系杂交组合通过了省级或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品种有62个。2005年至2011年,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83个品种中,两系杂交水稻占17个。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的统计资料,1993年到2009年共有121个两系组合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者超过6 700 hm2,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97.4万hm2(3.15亿亩)。2002年两优培九的推广面积达到82.5万hm2,荣登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榜首。此后7年,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种植面积6次位居第一,1次位居第二。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占全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0%左右,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2008年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审定及推广情况统计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比较分析表明,两系组合总体上产量高于三系、米质略优于三系、抗病虫性与三系相当,但不同熟期类型表现不尽相同;审定组合数、推广种植面积以三系为主,但两系审定组合数、推广种植面积及所占比率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再生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种植制度下的稻作类型。综述了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如何利用超级杂交稻 再生稻的种植方式,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潜力,进一步增加产量,是超级杂交稻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发展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永久  李平  李永  杨忠炬  刘贵权 《杂交水稻》2006,21(4):78-79,81
水稻是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主要粮食作物,尽管印尼的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1 180万hm2左右,但是水稻单产低,不能满足印尼人民的消费需求,每年须进口大米200万t左右。实现印尼稻米自给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杂交水稻。介绍了目前印尼水稻生产的现状以及在发展杂交水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志农  徐叔云 《杂交水稻》1998,13(2):17-21,28
杂交水稻病虫随着栽培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其发生危害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杂交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品种抗性与丰产性的协调应用,健身栽培与高产栽培技术的融合,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应用,并初步组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IPM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亚洲杂交水稻生产概况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亚洲杂交水稻生产概况,总结了中国杂交水稻生产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亚洲发展杂交水稻战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