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式和封闭式TBS捕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TBS技术对害鼠的控制效果和作用,2015~2016年在贵州省安龙县旱地开展了开放式和封闭式TBS捕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开放式和封闭式TBS对鼠类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形动物151只,种类有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鼩鼱4种。其中,封闭式TBS捕鼠58只,开放式TBS捕鼠93只,分别占捕鼠总数的38.41%,和61.59%,开放式TBS捕获鼠形动物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TBS。不同安装方式鼠形动物组成基本一致,均以小家鼠数量最多。两种安装方式不同月份捕获鼠形动物数量不同,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月份捕获鼠形动物数量与试验周边生境、小气候及作物生育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4~2014年贵州省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雷山县、都匀市、瓮安县、大方县8个县(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区域共有小型兽类14种,不同生境黑线姬鼠组成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平均占捕获兽类数的71.01%,不同地区组成比例有所不同,占捕获兽类数的22.01%~91.34%,均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地区、年度、月份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多年平均捕获率0.75%~5.83%,总体平均捕获率为3.04%。一年内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次数和早迟有所不同,其中,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都匀市、瓮安县在5~7月和8~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方县仅在6月、雷山县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  相似文献   

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粮增油的重大技术和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重要举措,而有效防控鼠害是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的重要工作。为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围栏捕鼠系统(TBS)对田间鼠害的防控效果,2022年在贵州省大方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开展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的田间捕鼠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6月8日至9月29日,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共捕获害鼠143只,捕获害鼠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1.26%和58.74%,开放式TBS的鼠害防控效果优于封闭式TBS;2种安装方式TBS捕获害鼠的种类和性别组成基本一致,捕获的害鼠种类以黑线姬鼠为主,捕获害鼠的高峰时间均为7月。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鼠害均具有一定防控效果,可在大方县推广使用,但需结合其他灭鼠方法并选择在每年3—11月实施,以获得更好的鼠害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4.
TBS围栏式捕鼠器的灭鼠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1年在贵州省岑巩县开展了TBS围栏式捕鼠器灭鼠试验。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1个,捕获鼠类46只,鼠种种类有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黄胸鼠,以褐家鼠数量最多,占总捕鼠数的50.00%,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当地2011年鼠夹法系统监测结果——褐家鼠占绝对优势基本相一致。不同月份捕鼠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6月和9月出现两个捕鼠高峰。试验区附近水稻受鼠类危害明显减轻,对农田害鼠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说明TBS围栏灭鼠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农田鼠害监测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6.
瓮安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6月和86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3.21%和3.07%3.21%和3.07%3.16%。  相似文献   

7.
黑线姬鼠是贵州省农田区优势鼠种,为了解其肥满度变化情况,给种群数量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1 054只黑线姬鼠标本肥满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为(3.58±0.75)g/cm3;不同性别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不同年度黑线姬鼠肥满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下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稻田区黑线姬鼠肥满度高于旱地作物区黑线姬鼠肥满度,但差异不显著。同时,通过比较我国其他地区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和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可知,不同鼠种的肥满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围栏陷阱捕鼠技术(TBS)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灭鼠技术,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通过2021年4月至8月进行的小型围栏陷阱捕鼠试验,发现3个小型围栏陷阱捕获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鼩鼱共260只,其中鼩鼱、黑线姬鼠捕获数量较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2016-2017年在昭通市昭阳区豌豆、马铃薯种植区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鼠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TBS共捕获害鼠72只,鼠种有巢鼠、齐氏姬鼠、卡式小鼠、臭鼩、褐家鼠5种,巢鼠为优势种,所捕获的鼠种与数量与当地历年鼠害发生情况相类似。TBS捕鼠高峰期出现在11-12月和4月,1、2月份捕鼠数量较少,豌豆、马铃薯种植区控制效果分别为62.18%、58.06%。TBS可用于开展农区鼠情监测和灭鼠,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