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2.
: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确定安徽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施有机氮42~56 kg/ha基础上,每公顷施氮量0~360 kg范围内,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济麦20和皖麦50在施氮量300 kg/ha时籽粒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为240 kg/ha的处理差异不显著;烟农19则以施240 kg/ha氮素时籽粒产量最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40 ~300 kg/ha.  相似文献   

3.
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豫北地区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施纯氮120 kg·hm-2的基础上,随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量与追氮量之间可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周麦18和济麦22在追氮140 kg·hm-2(N260)处理下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随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长缓慢且有下降趋势,籽粒氮素收获指数、追施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追施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拔节期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各追氮处理下,周麦18和济麦22籽粒氮素分别有81.53%~88.62%和79.65%~89.10%来自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综合来看,底施氮肥120kg·hm-2结合拔节期追氮140~180 kg·hm-2是豫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追氮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济麦20号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kg·hm-2下,研究追氮时期(起身、拔节、孕穗、开花)和基追比例(1∶1、3∶7和3∶17)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高于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起身和拔节期增加追氮比例可提高产量,孕穗和开花期增加追氮比例则使产量降低。在起身和拔节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含量随追氮比例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孕穗和开花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随追氮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各时期增加追氮比例均可提高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一定的基追比条件下,拔节期追氮处理的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高于起身期追氮处理,追氮时期自拔节期后移至孕穗和开花期时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不同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强筋小麦济麦20号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3∶17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5.
追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给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中筋小麦皖麦52和弱筋小麦安农0305为材料,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时期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影响显著,不同处理间均差异显著。另外,追氮时期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追氮比返青、起身期追氮更能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拔节期追氮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淮北地区晚播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或孕穗期追氮减少了群体透光率,提高了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改善了小麦旗叶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有利于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光化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与成穗率。氮肥运筹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的施肥方式显著提高了每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其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追氮处理,增幅达到5.5%~10.8%。此外,氮肥后移和增加基追比例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70 kg·hm-2,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和孕穗期追肥且基追比4∶6的氮肥运筹模式是晚播冬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理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 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拔节期追施70%),研究了不同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升高,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小麦群体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N2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1 698.94 kg·hm-2),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亦最高;氮肥追施比例过多(N3),则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底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不同茬口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 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 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 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干物质、氮素转运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稻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低蛋白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高蛋白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0、150、225和300 kg·hm-2)及基追比(基肥∶追肥为1∶9、3∶7、5∶5和7∶3),研究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C-N积累与转运规律、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可同步提高两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和追肥比例的增加,两品种干物质转运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干物质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则显著降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追肥比例增加先增后降;氮素转运率及其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则随施氮量和追肥比例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而促进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是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重要措施。增加施氮量和基肥比例显著增加了两品种氮素的表观损失量并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增施氮肥至225 kg·hm-2,追肥比例宁麦9号≤50%、豫麦34号为50%~70%可同步提高两品种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山东省高产麦区高产节肥高效的施氮量,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和烟农1212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测墒补灌条件下,设置0(N0)、180(N1)、210(N2)、240 kg·hm~(-2)(N3)四个施氮量水平,研究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效率和气孔导度,增加拔节期至成熟期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180~240 kg·hm~(-2)时,济麦22增产10.1%~28.2%,烟农1212增产27.1%~42.8%。在同一施氮处理下,开花期至成熟期,烟农1212的干物质积累量比济麦22高12.77%~19.92%;花后14~28 d,烟农1212的旗叶净光合速率比济麦22高8.61%~24.11%;灌浆期间,烟农1212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比济麦22高6.10%~11.68%,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比济麦22高12.63%~22.00%,籽粒产量增加12.73%~19.46%。说明适量施氮有利于灌浆中后期小麦旗叶保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促进花后光合同化物的积累和向籽粒的分配,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当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济麦22和烟农1212的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规律,于2019-2020年度小麦生长季,以3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3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小麦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在开花后0~7 d,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花后7~14 d,两个指标在烟农1212和济麦22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良星99,花后21~35 d,烟农1212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烟农1212花前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均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农1212较济麦22和良星99分别增产9.32%和14.10%,获得最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农1212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最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适宜的氮肥施用模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和中麦998),在总施氮量为210 kg·hm-2的前提下设置4种施氮模式(CK:底肥50%+拔节肥50%;N1:底肥30%+起身肥20%+拔节肥50%;N2: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N3:底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提高了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花前氮素积累量及其转运量。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因品种和处理而异,津农7号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CK最高,中麦998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N2处理最高。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显著增加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2个强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以N2处理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的20%后移至孕穗期可提高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前积累氮素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N2处理可使津农7号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中麦998在N2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N3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 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前, 0~40 cm土层中NO3-N含量随氮肥用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增加;起身期到拔节期,施氮量为180和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处理的0~40 cm土层内NO3-N含量下降,而施氮量为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和5∶5的处理及施氮量为30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的处理则显著增加;拔节期到成熟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增加幅度有所提高。孕穗肥可明显提高灌浆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因此,在240 kg·hm-2 施氮水平、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条件下,施氮既能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给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以及小麦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淮麦区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小麦主推品种40个,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冬前期(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的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往后推移,小麦品种抗寒性总体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当前生产上的主要品种的抗寒性要强于一些老品种;不同区域品种的抗寒性也有差异,山东和陕西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半冬性品种济麦22、烟农19、良星66和皖麦38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弱春性品种豫麦18、偃展4110在各生育时期抗寒性均较弱,这与它们在生产上的表现相一致;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6.
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灌溉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由120 kg*ha-1(N1)增加至240 kg*ha-1(N2),籽粒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增加,(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清蛋白+球蛋白含量)比值(谷醇/清球比值)降低,面团稳定时间缩短.同一施氮量条件下,由不灌水(W0)到灌2水(W1),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谷醇/清球比值降低,面团稳定时间缩短;由灌2水(W1)到灌3水(W2)和5水(W3),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升高,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降低,谷醇/清球比值降低,面团稳定时间亦缩短.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和灌水量导致面团稳定时间缩短,原因是清蛋白和球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比例,即谷醇/清球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