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牛的湿热证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一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水谷草料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二是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  相似文献   

2.
家畜脾胃病在兽医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其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弱,常因饮食、寒湿等伤及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以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与张仲景“虚则太阳,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健脾蜜膏方     
正中医认为,脾对应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胃相表里,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胃合称为"后天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生化。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调理脾胃,坚固后天,可祛病延年,故养生学家认为健脾为"养生之大要",可选用下列蜜膏方。1五苓膏验方:黄芪、薏苡仁各300 g,冬瓜皮200 g,  相似文献   

4.
1 祖国医学脾及其功能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位于腹中,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经脉络于胃,与胃相表里。机体的各脏腑、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均有赖脾的运化,以获取营养,故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母”。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  相似文献   

5.
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运一纳,升清降浊,调和阴阳。二者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幼畜脏腑柔弱,脾常不足,易为六淫所犯和饮食所伤。脾胃虚损,运纳失司,是幼畜脾胃疾病的主要因素。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脾以运为健,胃以通为补”的理论,治疗幼畜脾胃病,收效较好,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赖以生存的仓库.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升清降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互为表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完成草料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一旦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病邪侵入,导致脾失健运,胃不腐熟,出现消化吸收障碍,升降失常,诸湿胀满,气虚下陷等.既有实证,也有虚证.本人采用补脾法(即助运法、益气法及升阳法三种法则),诊治牛病136例,其中治愈129例,治愈率达95%,现总结归纳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在中兽医脏腑学说极其重要,向为祖国医学所重视。有关脾胃的论述,《内经》、《难经》、《金匮》、《伤寒》等书皆有记述。到了南宋,医家李东垣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李氏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人民劳役沉重,饥饱失调,所以脾胃损伤之证尤多。他结合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继《内外伤辨惑论》之后,又写成了著名的《脾胃论》,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循“内经”与李氏学说,运用于临床,体察其效验,增进甚广,现略述于下: 1 脾胃学说的生理 脾胃在动物体有着复杂而重要的生理功能。脾胃皆属土,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属阳土,喜柔润而恶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内经》谓:“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有着共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脏器。所以有“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之称。此外,脾尚有主肌肉、四肢、统血等功能。   东垣遵《难经》元气之说,而谓脾胃与元气之关系甚为密切,气为维持生命之本,因元气从脾而生,因此他倡导“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李氏这一理论,深得后世拥护。如叶天士提出:“内伤必取法东垣”;张景岳说:“动物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主形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之壮,……”他指出了先天以肾为主,后天以脾为主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治脾疗喘案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说一大支柱。它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是血气津液之源。脾是身之本,为五脏之母;胃为腑,若胃不和,则脾不磨。所以脾胃正,则五脏受荫;脾胃伤,则百病丛生。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胃主受纳,熟化水谷。脾胃分工协作,相辅相成,以造化营养,运滋全身。故善治者,注重调理脾胃。多年来,中兽医引用此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疗效甚为满意。如肺部  相似文献   

9.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 ,主肌肉及四肢 ,所以“脾为心脏之母。”是肌肉赖以生存的仓库。脾主运化、升清降浊 ,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互为表里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共同完成草料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一旦由于饲养管理不善 ,病邪侵入 ,导致脾失健运 ,胃不腐熟 ,出现消化吸收障碍 ,升降失常 ,运输功能失职 ,就会出现腹胀 ,腹泻 ,精神倦怠 ,消瘦 ,营养不良等病症。笔者从事兽医临床二十多年 ,应用补脾法治疗病牛 1 1 1 8头 ,其中用助运法治疗 442头 ,用益气法治疗 62 8头 ,用升阳法治疗 48头 ,治愈 1 1 0 2头 ,治愈率为 9…  相似文献   

10.
牛胃腑积滞常见于临床,第三、四胃积滞和盘肠结等的治疗仍是难题。因此,笔者对《牛经》中胃腑积滞方药的规律,谈点个人的认识和运用体会。 (一)《牛经》中的胃腑积滞病证临床上的胃腑积滞有水草肚胀、宿草不转、百叶干、四胃食滞以及盘肠结等。《牛经·脾经部》载有草伤脾、脾病、脾痢、鬼气抽脾、蜏鳖、胃翻、百叶干、水草肚胀、水伤、困水膈痰、泻荡,浮凉气、宿草不转、水草不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者经脉络属,互为表里,生理上协同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提并论,用药时互相兼顾。 1 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升”、“降”为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畜体赖以生存之仓廪,为后天之本。功能主要为升清降浊,脾气主升,将草料中的精微上输于心肺而化生气血,胃气主降,使水谷草料下行,以便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2.
脾俞穴(BL20)、胃俞穴(BL21)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脾,脾脏也;胃,胃腑也;穴近脾胃脏腑.俞,转输之意.该二穴为脾脏与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所以分别称为脾俞和胃俞.其特性为脾、胃的背俞穴.  相似文献   

13.
牛前胃弛缓,是以牛前胃兴奋性和收缩性减弱为主征的消化道病。多因长期饲喂稻草、麦秸等粗纤维多的饲料,饮水不足,而损伤脾胃。因“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其治疗原则是健脾为主,脾气充则可运化水谷之营养,达到康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瘤胃积食     
正瘤胃积食是草料积聚胃腑,无力运化,不能升降的阳明胃实证,为牛羊常见的病证之一,又称瘤胃积食。1病因病机本病多因饲养不当,劳役过度,或燥热伤津,以及脾胃素虚等所致。1.1过食多因乘饥而食之过急,咀嚼不全,致使草料充塞胃脘,停滞不化,而成饱伤胃腑之证。1.2劳役过度多由于饱食后立即劳役,或因劳役过度、以致久劳伤脾,草米不化,遂成阳明胃实证。  相似文献   

15.
脾虚泄泻是畜体命门火衰 ,脾阳不振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临床上较为多见。 1990年以来 ,笔者应用附子还阳汤治疗腹泻患畜 2 7例 ,治愈 2 6例 ,1例并发它症死亡。1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劳役过度 ,饲养管理不善 ,饮喂不节 ,暑天过饮冷水 ,或寒冬过食冰冻水草 ,或在治疗结症过程中反复施用峻泻攻下药以致损伤脾胃 ,使脾胃失去正常功能。胃能纳谷容水 ,并能消化 ,是供养的泉源 ,故有“胃为水谷之海”和“胃为后天之本”之说。脾主运化 ,能运化水谷之精微并输布全身 ,以营养机体。而五脏六腑得水谷之精气方能维持其功能活动。而脾胃受病 ,便影…  相似文献   

16.
肚胀,又叫瘤胃鼓胀,是饲料停滞胃腑,异常发酵产气,而引起牛腹胀作痛的一种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发病较多。根据发病及病理的不同,可分为气滞郁结,脾胃气虚及水湿困脾三型。  相似文献   

17.
4.2腑与腑的关系六腑的功能尽管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任务是传化物、行津液。即水草谷料的消化、吸收和糟粕、废物的排泄等生理过程,就是在六腑协同合作的作用下实现的。胆、胃、小肠紧密配合以进行消化和吸收;胃主纳,腐熟水草谷料;小肠进一步消化,并分别清浊而...  相似文献   

18.
脾胃是动物有机体生理活动的枢纽,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作用。脾主运,胃主纳,所化生的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脾胃一旦失职,不仅谷气不生,还会使进入胃内的食物停滞,影响气机运行,还可导致脾胃病或继发其它脏腑的疾病,故有“脾胃一伤,五乱互作”,或“百病皆由脾胃衰面生”之说。中兽医治疗学上记载“脾磨能消化五谷,输草谷之精微,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1,62(7)
中医学认为妇人以冲任为本,冲任隶属于肾。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由于七情内伤,郁怒伤肝,疏泄失调,则肝气郁结,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疾痰内生、气痰互结,阻塞经络,结聚乳间而形成块。肝藏血,冲为血海,肝气郁血不散,化火耗伤肾精,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故精水逆乱而随月经周期出现疼痛,或化火灼络,  相似文献   

20.
滑胎又叫习惯性流产,本病与病畜任冲和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肾主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源,胎元受于脾肾,肾虚则受胎不实,任冲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笔者用验方固胎汤治疗滑胎17例,治愈16例,1例就治太晚未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