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娄方明  白志川  李群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741-5742,5745
[目的]通过研究椿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椿皮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椿皮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椿皮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02%,其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有(+)-Spa-thulenol(11.59%)、顺-α-可巴烯-8-醇(8.37%)、α-胡椒烯(5.87%)、△-杜松烯(5.76%)、α-荜澄茄油烯(4.40%)。[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分离度好,是分析椿皮挥发油成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特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工艺条件,提高姜油萃取率:[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干姜中萃取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浸泡时间、取样过程中的气体流速、温度、压力、粉末粒径数对萃取率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姜油组分进行GC分析。[结果]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生姜中特性组分——姜油,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14.9MPa,粉碎粒径为0.178mm,二级釜萃取浸泡时间2h,取样过程气体流速0.30~0.90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的萃取率最高。[结论]姜油的GC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萃取生姜油为红棕色澄清液体,是60多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按各成分的分子结构分为4类,分别为单萜烯类、单萜烯类氧化物、倍半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氧化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云南厚壳桂叶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合理利用云南厚壳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GC-MS分析云南厚壳桂叶脂溶性成分。[结果]鉴定出5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47%。主要成分为δ-杜松烯(20.55%)、β-古芸烯(16.66%)、匙叶桉油烯醇(8.09%)、α-可巴烯(3.16%)、1,2,3,4,6,8α-六氢-1-异丙基-4,7-二甲基萘(2.36%)和杜松-1,3,5-三烯(2.33%)等。[结论]云南厚壳桂叶脂溶性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芳香族和烷烃类物质,该研究为合理利用云南厚壳桂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黔产透骨香根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晨  罗亚男  杨小生  王道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14+117-114,117
[目的]测定透骨香根挥发油化学成分,为透骨香根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透骨香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7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多的3种成分为水杨酸甲酯(89.815%)、甲基环戊烷(6.528%)、环己烷(2.693%)。[结论]透骨香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水杨酸甲酯,这为透骨香根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丽昌  王宁  杨先会  邓世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05-5806,5809
[目的]分析和鉴定假臭草地上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新鲜假臭草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通过NIST化合物谱库检索,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到所提取各组分在该化学成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分离出27个峰,确认了其中的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8%。新鲜假臭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含量23.63%;石竹烯,含量14.95%;α-杜松醇,含量8.00%;6-亚甲基-1,5,5-三甲基-环己烯,含量6.79%;(+)-表-双环倍半水芹烯,含量6.02%。[结论]新鲜假臭草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萜类,还含有少量的羧酸和芳香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的姜黄油的成分。[方法]采用3种提取方法,分别是水蒸气蒸馏、超临界CO2萃取和分子蒸馏,并采用GC-MS对获得的3种姜黄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3种提取方法获得的姜黄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其主成分含量为:姜黄酮(含芳香-姜黄酮)〉α-姜烯〉姜黄新酮、β-倍半水芹烯;分子蒸馏前轻组分与前面3种姜黄油的组分差异很大,分子蒸馏前轻组分主要含α-姜烯、异松油烯、β-石竹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较早出峰的组分,在保留时间为25.28 m in以后的组分未被检出。[结论]该研究可以姜黄油的工业化生产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红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449-1451
[目的]研究酸雨对香根草光合速率的影响。[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研究模拟酸雨对有性繁殖香根草光合速率(Pn)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酸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较明显,低浓度(pH=4.5)的酸雨对香根草的Pn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pH≤3.5)条件下,Pn随酸度的增强而减小。可见,有性繁殖香根草有一定的耐酸能力。[结论]该研究为保护好我国大面积成群落分布的野生香根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花生四烯酸生产菌高山被孢霉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成分,并探讨其代谢途径的变化。[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高山被孢霉对数生长后期发酵液上方空气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一共分析得到13种化合物,其中,12种均为C15H24的倍半萜化合物,浓度占总组分的99.62%。含量最高的3个化倍半萜合物Thujopsene-(12)(斧柏烯)、α-Guaiene(愈创木烯)和Aristolene(土青木香烯)分别占到总含量的10.66%、33.69%和34.85%。通过次级代谢产物的检测能够较充分证明高山被孢霉中存在倍半萜的代谢途径。[结论]原始菌株经过诱变致使异戊二烯或倍半萜分支途径中一个或几个关键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而使其编码的酶活性增强,从而导致此条代谢途径的通量增加而有利于倍半萜化合物的大量积累。  相似文献   

9.
瞿先中  王宏伟  程雷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48-20450
[目的]优化超临界萃取烟草精油的条件,并分析其精油成分,为烟草香味成分分析研究及烟草香精的开发提供新的手段。[方法]对影响超临界萃取的各种因素进行优化,并用GC-MS分析精油成分。[结果]烟草精油超临界萃取最佳条件为:用烟末萃取,萃取压力位300 bar,温度为40℃,夹带剂为无水乙醇,夹带剂添加量为0.10 ml/min,静态萃取时先加入3 ml无水乙醇,静态萃取30 min,再动态萃取1.5 h。精油主要成分为烟碱(58.040%)、新植二烯(14.679%)和维生素E(9.848%)等。[结论]得到超临界萃取烟草精油的最佳条件,为烟草香味成分分析研究及烟草香精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食用的八角茴香油有效成分,并分析其对烟草加香的效果。[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分析广西八角茴香油挥发性成分及它们对其香气的影响。[结果]分析显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共鉴定出匹配度较高的31种香味成分,占挥发油总比例的91.7%;利用二维色谱分离出在GC—MS中无法分离的1-甲基4.(1-甲基乙烯基)-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等组分;在所分离的八角茴香油的主要成分中,对香味贡献较大的有:B-蒎烯、a-水芹烯、开千檬烯、草蒿脑。[结论]研究可为深入了解茴香油的组成成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苦楝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苦楝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苦楝子挥发油,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72个色谱峰,鉴定出6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76%。[结论]苦楝子挥发油中,己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其中己酸占总挥发油量的19.560%。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刘涛  陆占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60-11861
[目的]研究成熟马铃薯茎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用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法提取成熟马铃薯茎叶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联机分析化学组成,然后,以Halo法测定精油的抗菌活性。[结果]以0.520%的产率获得精油,检测出81种成分,解析鉴定了占精油71.659%的31个成分。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19.629%;羧酸类化合物18.625%;饱和烃类化合物15.352%:酮类化合物6.993%;醇类4.092%;酯类3.679%和醛类2.228%。[结论]该精油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但是,对黄色葡萄球菌、根霉的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枳壳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分析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滤纸片法研究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枳壳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高于麸炒枳壳;枳壳和麸炒枳壳挥发油对试验菌均具有抑制活性,但麸炒枳壳挥发油活性较优。[结论]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可能与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棕榈油的提取工艺,分析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方法]使用螺旋压榨法提取棕榈油,用气相色谱分析棕榈油的脂肪酸组分。[结果]提取得到的棕榈油含有7种脂肪酸成分,以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约占53.3%,饱和脂肪酸约占45.3%。[结论]螺旋压榨提取棕榈油的工艺可行,提取的棕榈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徐多多  郑炜  高阳  高其品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058-4059,4062
[目的]分析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5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0.54%。[结论]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烯、萘等成分。  相似文献   

16.
山核桃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73-2474
[目的]分析山核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仁油、红松籽油、接骨木油和橄榄油为材料,利用GC/MS对各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找出山核桃仁油的特色。[结果]共鉴定出山核桃仁油中的5中化合物,即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含量分别为63.48%、19.90%、11.96%、3.31%和1.35%;山核桃仁油中n-6:n-3脂肪酸比例为5.31,与我国推荐的n-6∶n-3脂肪酸比例(4-5)∶1非常接近;山核桃仁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4.3∶1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a-亚麻酸,均为人体必须脂肪酸。[结论]山核桃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n-6∶n-3脂肪酸比例合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臧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250-8251,8264
[目的]为新疆石榴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新疆石榴籽中的油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油脂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油脂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结果]石榴籽中油脂含量较高(18.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0%以上。石榴籽中粗蛋白的平均含量为14.27%,其中谷蛋白和残渣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球蛋白、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较低;石榴籽蛋白质中谷氨酸(23.4%)、精氨酸(13.6%)、天冬氨酸(7.91%)、甘氨酸(5.83%)和亮氨酸(5.87%)含量较高,其次为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而胱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低。[结论]新疆石榴籽中油脂含量较高,而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荔枝草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中药荔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荔枝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荔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到4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31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7.31%。主要包括1,2,3,4,4a,5,6,8a-八氢-7-甲基-4-次甲基-1-(1-甲基乙基)-萘(17.395%),石竹烯(12.495%),[S-(E,E)]-1-甲基-5-次甲基-8-(1-甲基乙基)-l,6-环癸二烯(11.987%),(1S-顺)-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8.843%),α-荜澄茄烯(7.846%)等。[结论]试验所分析的荔枝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烯类,与报道的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别,这可能与荔枝草的产地、采收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窦全丽  张仁波  肖仲久  李凤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32-18133,18149
[目的]分析小婆婆纳中的化学成分,为婆婆纳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小婆婆纳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2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7.383%,其中含量超过1%的有19种,主要有十六烷酸(19.620%)、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9.202%)和亚油酸(7.392%)等。[结论]小婆婆纳的挥发油可以作为某些药物的提取原料和精细化工的原料。  相似文献   

20.
秦李龙  阮长春  刘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516-20517,20520
[目的]确定柞蚕雌蛾油的最佳提取方法,并分析雌蛾油经甲酯化后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浸提法、超声波法3种方法提取雌蛾油,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柞蚕雌蛾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索氏提取法提取率为20.54%,浸提法提取率为10.36%,超声波法提取率为12.36%。GC-MS分析结果表明,雌蛾油中含10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8.43%,以亚麻酸(57.17%)、亚油酸(10.18%)等为主。[结论]提取方法中以索氏提取法最佳。经GC-MS分析,10种脂肪酸中以亚麻酸含量最高,达到57.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