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前言茶树根系的生长活动及其活性的年周期变化规律是制订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的重要根据。对于前者,前人研究得较多,但对于后者,却不大见到研究报告。本研究为的是探明茶树根系活性的年周期变化规律,以及与根系碳氮化合物含量年周期变化的关系,为茶树施肥、修剪、耕锄等农业技术措施的适期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氮素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对茶树根系的影响及茶树根系氮素吸收的研究方法,以期为氮素对茶树作用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树根系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茶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并分泌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如多种氨基酸,植物激素及生物碱等,从而影响茶树地上部经济器官的生长和发育。本文通过对茶树根系的一般特征特性的综述,以期改进只注重地上部而忽视地下部所采取的一些不尽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而有利于茶叶生产的优质、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
茶树修剪应配合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修剪能控制刺激茶树营养生长 ,获得茶叶高产、稳产、优质 ,保持树势健壮 ,延长茶树的经济年限。但目前较多茶农 ,只限于茶树修剪 ,很少甚至没有在茶树修剪前 (后 )相应地配合农业措施 ,尔后茶树树势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1 修剪应与肥水管理密切配合茶树每经一次修剪 ,被剪的枝条损耗很多养分 ,剪后又要大量抽发新梢 ,为了使根系不断供应地上部再生生长 ,并保证根系自身生长 ,就需要足够的肥 ,水供应 ,要求剪后需深施较多的有机肥料和磷肥 ,待新梢萌发时 ,及时追施催芽肥。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新梢健壮、尽快转入旺盛生长 ,充分发挥修剪…  相似文献   

5.
本文浅述茶树根系的作用与茶树根系生长特性,并探讨茶园深耕改土的实践意义和茶园改土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各部分器官各有其独立性,但又有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相关性。就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关系来论,茶树根系的生长有赖于叶的光合作用,而茎叶的生长反过来又有赖于根系的数量及其吸取的水分和养分,两者之间是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茶园施肥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主要从“促进”茶树生长的方面考虑较多,而对“控制”茶树生长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茶树生长某一时期和阶段,栽培的目的往往既有促进生长的一面,又有控制生长的一面。例如,幼龄茶树定型修剪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地上部的生长,这一方面使树冠朝人们需要的方向生长,另一方面促进了根系的生长,以形成强大的根系,为以后高产优质打下基础,这是茶树栽培技术中物理调控技术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化学调控方法,营养调控和激素调控则是主要的化学调控方法,本文就茶树营养调控与施肥技术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茶要对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赵启泉等 《茶叶》2000,26(4):205-208
利用盆栽试验了茶树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铵和茶树鲜叶,茶树干重显著增加。硫酸铵显著促进梢生长并提高氨基酸偏一,施茶树鲜叶显著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施茶树鲜叶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pH最高、活性铝含量很低。施用硫酸铵处理的土壤显著酸化。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的主导因子是施用酸性化学肥料和茶树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而并非茶树落叶和修剪叶还园。  相似文献   

9.
茶树根系是茶树的重要营养器官,它不仅在土壤中起着固定植株进行生长发育的作用,而且从土壤中吸收、贮运水分、矿质营养供给茎枝叶生长发育的功能,同时担负积累、贮存、运输茶树的光合产物及合成营养物质的机能。所以根系的生长直接影响到茎枝叶的生长。所谓“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相似文献   

10.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范围、数量以及质量等,与茶树的品种、树龄、生态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很大关系。研究茶树的根系,对茶叶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学术意义。但由于根系观察研究的难度较大,专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拟就茶树群体对根系分布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茶树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茶树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铵和茶树鲜叶,茶树干重显著增加.硫酸铵显著促进新梢生长并提高氨基酸含量,施茶树鲜叶显著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施茶树鲜叶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pH最高、活性铝含量最低.施用硫酸铵处理的土壤显著酸化.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的主导因子是施用酸性化学肥料和茶树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而并非茶树落叶和修剪叶还园.  相似文献   

12.
茶树根际环境是茶树根系生长发育、营养成分吸收和新陈代谢的场所。在茶树根际生境中,根际微生物广泛存在,并对茶树生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根系向外界分泌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根系的各种死亡组织不断脱落到根的周围,为根际微生物类群的代谢和繁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生态环境。茶树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本文从根际微环境生态角度,引证综合分析根际微生物与茶叶生产的直接意义。并对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动态、根际微生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茶树进行全面的了解,于1955年起,在十里坪农场茶园进行茶树根系的观察。根是茶树的基本器官,吸收土中水份和无机盐,供给地上部生长之需,因此要学会根的管理必须懂得根系生长的规律和特性,根据根的特性才能科学的制订中耕,施吧…等管理方法,才能达到高额而稳定的产量。因为观察茶树根系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所观察的结果,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因此,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把我们观察方龄口结果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茶树的无土栽培有利于工厂化生产和室内科学实验研究。目前无土栽培方式繁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水培和基质培,为了比较这两种无土栽培方式对茶树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黄旦为实验材料,测量茶树生长的各项指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移栽30天,基质培有利于茶芽的萌发,水培能促进芽叶的伸长和成熟;移栽60天,基质培有利于新根的生长和加粗,水培有利于成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根系出现褐化现象;移栽90天,基质培有利于新根的加粗,水培有利于成活,但随着时间增长,水培茶树的根系褐化现象加重,最终影响茶树生长。因此,水培方式有利于在短期时间内开展茶树实验观察,而基质培方式有利于长期的茶树工厂化生产和室内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弯曲针线虫(Paratylenchus curvitatus)是福建省茶园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植物寄生线虫。该线虫能削弱茶树根系生长并导致茶叶减产;线虫群体消长与茶树根系的兴衰有关;黄壤土茶园较适宜弯曲针线虫的生  相似文献   

16.
这个试验通过不同栽培条件下,研究茶树根系的发育和分布状况。日本很多茶树种在斜坡地,十分注意茶园土壤保持。茶树根系生长于心土之中,有土壤保持的能力。试验在斜坡地上,应用若干有效栽培形式,调查其对土壤保持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叶》2012,(7):19
安徽省舒城县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是皖西地区最大的茶树良种无心土扦插繁育基地。本基地茶树扦插主要是夏季高温繁育,茶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高。基地年扦插繁育100多亩。年出苗3000多万株。主  相似文献   

18.
茶树对氟的吸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氟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下,茶树对溶液氟离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茶树生长对溶液氟的反应.结果表明:茶树对氟的耐受性与品种有关.低氟(<50 mg/L)能够促进茶树生物量的积累和根系的生长,但高氟(≥50 mg/L)不利于茶树的生长;1mg/L氟处理下,茎和叶中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呈线性正相关(R茎2=0.9164,R叶2=0.9706),根中氟含量变化不显著;10 mg/L氟处理下,根、茎和叶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并于32 d达到最大值.低氟下(0.1~10 mg/L),茶树根系吸收溶液氟符合Michalis-Menten动力学模型,说明茶树根系吸收氟可能存在一个主动的过程;高氟下(50~100 mg/L),表现出被动吸收的过程,根系和茎氟含量迅速上升,叶在50 mg/L氟处理下达到饱和状态.茶树根系氟吸收短动力学曲线具有二型性,即开始是快速的吸收随后是缓慢的饱和吸收,这可能与根细胞壁吸附氟离子和氟离子跨根细胞膜运输有关.茶树氟的吸收速率与转运速率均与氟处理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茶园不同时期施基肥的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建瓯茶区施基肥比重大,约占全年施肥总量的70%。在施肥方法上,习惯于立春后下肥,且此时气温开始回升,茶树进入萌动期,根系生长活跃,下锄挖掘开沟易伤根系,伤口愈合较慢,影响茶树的吸收、运转和施肥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茶树生理学的理论,结合建瓯茶叶生产实际,与同仁一  相似文献   

20.
茶树的自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茶树的叶、枝条、果皮水抽提液及根系分泌液作供试液对茶子的萌发和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的供试液对茶子的萌发,茶幼苗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园土壤中能积累茶树自毒物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体起毒害作用,本研宄还进一步证实多酚类、咖啡碱是茶树自毒作用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