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从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我国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背后的具体原因,因此文章先从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对旅游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对相关部门和各类专业院校有所帮助,进而促进旅游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分析河北秦唐地区对养殖业人才需求的现状,来突出《养猪》课程特色,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把生产过程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养猪》课程的设计思路中。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企业生产模式项目教学发展思路,创建了"234"教学体系和"3111"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本地化配置,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紧密互动,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高校-玉林师范学院综合改革转型发展为例,笔者分析该校对地方性、应用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个案研究,提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路径,搭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融为一体的实践平台,为该校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其他专业培养地方性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共管理,同育人,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精养殖、擅防治、会经营、能管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的探索“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人才,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畜牧行业的特征,自2012年9月份起,进行了畜牧兽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在旅游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由于旅游业的突飞猛进,给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职业要求。目前旅游教育和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也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1]。为了达到旅游业的人才供需要求,国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  相似文献   

6.
企业发展,人才为本。乾坤集团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多年来公司积极倡导"任人唯贤、效率优先、忠诚敬业、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努力营造"想职位靠能力,想高薪靠实绩"的氛围,把人才培养当成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事大事来抓,通过与科研院校联合培养人才、自建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大力培养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发展森林牧业的必要性,并以西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从确立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与林学学科的结合、渗透、延伸,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期为相关林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一个方式,因此高职教育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上。主要讨论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旅游管理的应用中出现的观念上的偏差、师资队伍薄弱、旅游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应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为实例,通过制定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学校-基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设置"企业班",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动物科学类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相关院校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此,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在制订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时更加重视实践,提出了"订单式"、"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职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素质综合体现,其构建原则是人才培养,培养体系由"23456"组成。运行措施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第三方评价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才缺失、人才流失等方面,通过分析旅游市场人才供给矛盾,从高职教改出发,引入ERP沙盘教学模式,找出解决旅游市场人才供给矛盾的方法,探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教育厅硕士研究生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平台,以培养勇于创新、精通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兽医专业硕士为目标,以促进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兽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的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院为主体,联合并依托研发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研究生教育平台。通过"基地"的联合共建,实现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研究生培养和科技开发创新模式与机制,利用该模式进行兽医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导读]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归纳出了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等模式。作为产业发展型的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以特色红肉猕猴桃产业闻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当地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风、村貌也得到了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产业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面对新的情势,需更科学地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我院旅游管理系作为全院最早的院系之一,一直坚持服务安徽旅游经济为宗旨,强调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在依托旅游行业,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下,形成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国内外旅游者旅游观念的变化,催生了日本地方旅游市场。这为处于人口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持续萎靡的日本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转机。在国家观光立国战略发展的总目标指引下,日本地方政府通过"联合地方团体与民间力量、搭建政府与校企间的三方交流平台,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模式构建,推动了近年来地方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种模式构建对于我国制定地方旅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文章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以工匠精神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为研究目标,立足于目前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论述工匠精神融入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行业、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学校将顶岗实习视为准就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如何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准确地应用到各个岗位上去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所学与所用无法有效对接,学不致用,使学生产生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的不良情绪。针对该种现象,从"3+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背景、目的意义、教学组织、实施方案、就业方向和岗位、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实习阶段的内容及应该掌握的实践技能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