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夏棉中棉16的产量由以前的750公斤/公顷提高到现在的1125公斤/公顷,高产田块接近1500公斤/公顷。中棉16较中棉10号普遍增产42%,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涌现出了麦棉双丰收的高产乡、高产村、高产  相似文献   

2.
我们紧紧捕捉住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给棉花造成的惨重损失这一契机,根据受涝时间和受涝程度,于灾后7月18日在同一块田间选择光秆无绿叶、单株主茎1片绿叶、2片绿叶、3片绿叶、4片绿叶、5片绿叶的植株挂牌。灾后分别于7月18日、7月22日根外喷施1%尿素液加“883”3~5毫升,7月19日施碳铵375公斤/公顷(25公斤/亩),7月26日施尿素94公斤/公顷(6.3公斤/亩)。每5~7天调查1次,观察涝灾棉灾后主茎不同绿叶数棉株的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3.
1、喷施1%的尿素水溶液,每亩用0.75~1.0公斤尿素,兑水75~100公斤,充分溶解后,均匀喷在棉叶上。2、喷施1%的过磷酸钙水溶液,每亩用0.75公斤过磷酸钙,兑水75公斤,充分溶解、过滤、去渣,均匀喷在棉叶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定脱叶磷、乙烯利、原砷酸和百草枯等化学剂喷射棉株对棉铃开裂、籽棉产量和种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1978、1979和1980连续三年在密西西比州用 DES—56棉花进行了大田研究。试验处理分为:不处理的对照,脱叶磷1.3公斤/公顷,乙烯利2.2公斤/公顷,脱叶磷1.3公斤/公顷 乙烯利2.2公斤/公顷,原砷酸4.4公斤/公顷,百草枯0.2公斤/公顷。原砷酸和百草枯的处理在9天前曾用脱叶磷1.3公斤/公顷处理过。当某一小区约有65%的棉铃吐絮时进行喷施。试验设计按完全随机区组,6次重复。对所  相似文献   

5.
棉蒜双高产栽培技术许庆稳山东巨野县农业局274900近几年来,对棉蒜套种高产高效模式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成绩。1993年在三个乡镇推广的3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蒜苔2250公斤,蒜头1.64万公斤,皮棉1239公斤,产值3.35万元,分别是一熟春棉...  相似文献   

6.
麦后移栽棉增产机理及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植棉经济效益低,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探索出了适宜当地具体条件的麦后移栽棉优化技术,有效地稳定了棉花面积,促进了粮棉双增产。麦后移栽棉比麦垄直播棉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增加了麦子播种面积。小麦亩产280公斤,比麦垄麦亩增117.3公斤。棉花皮棉亩产79.1公斤,比直播棉亩增8.1公斤,增  相似文献   

7.
盐城市郊区大冈镇,常年植棉2万亩,以麦后移栽棉为主。1988和1989年平均亩产皮棉分别为97.7公斤和86.3公斤,单产位列前茅。附冈村七组百亩麦后移栽棉连续6年亩产皮棉100公斤以上。但是麦后移栽棉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着棉花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以来,随着中棉12良种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麦套地膜栽培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0年全市12万亩麦套地膜棉平均亩产皮棉78.3公斤、小麦275.2公斤,其中贾悦镇5万亩麦套地膜棉,平均亩产皮棉93公斤,小麦302公斤,亩收入超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变盐碱地棉花低产晚熟的面貌,1981~1986年进行了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试验。6年来的试验示范表明,地膜棉较直摇棉分别亩增皮棉38.2公斤、20.7公斤、22.0、公斤、24.7公斤、15.9公斤和19.6公斤;霜前花率分别提高22.8%、18.2%、8.6%、  相似文献   

10.
江苏灌云县麦后移栽中棉16,连续5年皮棉单产稳定在1350公斤/公顷以上。1990年7,8月份连续降雨32天,8次暴雨及大暴雨,雨量达702.8毫米,加之台风袭击,一熟春棉减产严重,而短季棉中棉16表现  相似文献   

11.
我市稻棉轮作棉田约占总棉田面积的2/3,但皮棉亩产仅50公斤左右,对全市棉花平衡增产影响很大。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稻棉轮作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培技术不配套,表现为前期发苗迟,中期旺长,后期早衰。针对这一问题,1984~1986年,在稻棉  相似文献   

12.
1、28型绞车式双箱打包机。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容易维修,性能稳定,为我省棉麻公司定点生产产品。主要易损件为铸钢制成。棉包重量80~90公斤,棉包密度400~470公斤/立方米,包型80×40×60厘米,台时产17~25包。动力13瓩。2、27型绞车式转箱打包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设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春,我市从中棉所引进中棉12优良单株2000个,株系30个,混系种子90公斤,三圃田一年上马,当年实产株系种子1118公斤,混系种子784公斤,原种5330公斤。1990年产株系种子550公斤,混系种子3  相似文献   

14.
一、麦棉菜蒜一年四熟。9月下旬先在棉小行套种1~2行大蒜,同时撒上菠菜,10月上旬在棉大行内套播小麦,幅宽33~40厘米,次年2~4月收获菠菜,5月上中旬在麦蒜间移栽棉花。一般亩产菠菜150~250公斤,蒜苔、蒜头100~125公斤,小麦200~250公斤,皮棉75~80公斤。与麦棉两熟  相似文献   

15.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属重枯萎病区,植棉面积20万亩左右。1990年全市种植苏棉1号63850亩,未发生枯萎病,皮棉单产75.9公斤。乐余、晨阳等377亩丰产方平均实收皮棉88.5公斤,其中153.5亩麦套棉亩产103.9公斤,223.5亩麦后棉亩产78公斤。  相似文献   

16.
低棉酚高蛋白棉花新品种——中棉13号(原中151)是由美国的兰布莱特5号为低酚种质经复合杂交和连续选择育成。1982~1984年参加全国低酚棉联合试验,霜前皮棉产量55.9公斤/亩,为对照(鲁棉1号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成安县西南庄村,在改革种植业结构中,推广了麦棉满幅复播耕作方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6年,该村种植的100亩麦棉复播,夏棉皮棉单产60公斤,小麦单产300公斤,麦、棉两季亩收入426.2元,比小麦、玉米连作亩收入264.0元,增加了162.2元,比单种春棉亩收入增加了130元,1987年全村麦棉复播面积为220亩,夏棉单产预计可达75.0公斤,加上一季小麦亩收入  相似文献   

18.
我县胡金店镇易棚村,一直保持着棉麦连作,一年两熟的格局。80年代初,该村大胆改革棉麦生产技术,改棉麦连作两熟为棉麦菜三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4~1987年平均皮棉亩产97.9公斤,比1984年前的75公斤,增产30%左右;小平麦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麦棉两熟的发展概况黄淮海地区是棉产区,也是粮产区。过去在小面积上有麦棉两熟种植,一般亩产小麦100~150公斤,子棉100公斤。60年代起不少地区开始麦棉间作套种,一度发挥了增产效果。70年代麦棉间作套种面积有了一定发展,1976年麦棉两熟棉田约占棉田总面积  相似文献   

20.
据慈溪市棉科所周松其(1986)研究,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密度和氮肥的最佳组合为每亩5000株,纯氮10公斤。在该组合下,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生产的效应如何?我们就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无论地膜棉还是露地棉,均以底肥25公斤,蕾肥30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