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本文描述了加利略罗非鱼消化系统的发育、食性的变化及其与消化器官的关系。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试验从1984年5月20日开始至9月17日结束。材料鱼系本所罗非鱼繁殖塘提供。试验初期,取加利略罗非鱼雌鱼口腔中正在孵  相似文献   

2.
胡玫  张中英 《水产学报》1983,7(3):207-217
本文研究了尼罗罗非鱼仔幼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其对食性变化的形态适应;系统地观察了尼罗罗非鱼各发育阶段的食性。  相似文献   

3.
鳜仔鱼消化器官发育与摄食习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鳜(Siniperea chuatsi)是在淡水中生活的鲈形目(Perciformes)鳍科(Serranidae)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的特点(图1-G),我国除西藏、青海外,各地都有分布,长江流域各江河湖泊中尤多。  相似文献   

4.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隶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该鱼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过去一直被看作是湖库渔业的害鱼。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名优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该鱼的增养殖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我省乌鳢仍靠天然产量来供应市场,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开发我省大水面中的野生乌鳢资源,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我们进行了乌鳢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研究,本文报导其中的部分研究内容——乌鳢仔鱼摄食与消化器官的发育。1 材料与方法对乌鳢亲鱼进行人工催产,然后让其自然受精,再将受精卵…  相似文献   

5.
早期泥鳅的消化器官发育、摄食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水利渔业》2000,20(2):10-11
研究了早期泥鳅的消化器官发育特征、开口食性、适口饵料、仔鱼的生长,旨在为生产上泥鳅的苗种培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美国青蛙蝌蚪的个体发育及食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解剖镜和显微镜下观察了美国青蛙蝌蚪从孵出至变成幼蛙期间的个体发育过程,统计了美国青蛙蝌蚪前肠内的食物组成。依据营养来源,划分了蝌蚪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类型,对1 ̄90日龄蝌蚪的人工培育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德祥 《水产学报》1980,4(3):285-294
本文描述了达氏鲟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仔鱼的食性.将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消化道分化完成阶段、发育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仔鱼的垂直游泳、水平游泳和进入底层生活三个生态阶段相对应.观察了仔鱼在池塘培育和室内饲养条件下摄食的种类、开始摄食时的长度及消化道内卵黄物质吸收的情况。根据仔鱼具有口腔齿及消化道结构的特点,认为仔鱼属底层肉食性鱼类的食性类型。其摄食对象主要是水蚯蚓和摇蚊幼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是在池壁和水底活动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仔鱼的混合营养阶段不是发生在水平游泳阶段而是发生在进入底层生活之后,与其他的鲟科鱼类仔鱼不同。  相似文献   

8.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韩德举 《水产学报》1996,20(2):97-103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9.
短尾大眼鲷卵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斋  陆穗芬 《水产学报》1982,6(3):243-252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授精方法和拖取浮游仔稚鱼的材料,研究观察短尾大眼鲷的卵内发生的特征。成熟受精卵浮性,直径0.57-0.88毫米;油球一个,直径0.17-0.2。毫米。在水温27℃中培养,受精后17小时可全部孵出仔鱼。胚体发育到尾芽离开卵黄时,在嗅囊附近,听囊前后各出现一对黑色斑。油球位于吻下,其表面出现星状黑色素胞。这些特征一直保留到孵化后5小时的仔鱼.发育到后期仔鱼,头部开始生有枕骨棘,渐长大向后伸长呈枪状。眼框骨也隆起,上沿出现小刺。直到稚鱼期体长8毫米左右,枕骨棘开始退化变短,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施氏鲟仔鱼消化系统发育与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施氏鲟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营养阶段的划分,食谱的组成与变化,昼夜摄食节律和食物在肠道中消化速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团头鲂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团头鲂是一种优良的淡水鱼类,为提高鱼苗饲养成活率,对其早期消化顺官的发育进行了观察。鱼苗孵出后第1天至第3天,消化道呈直管形,管壁由单列细胞组成,口裂未形成,肛管不与外界相通,营养靠自身的卵黄囊。从孵出后第3天起,口腔开始形成,消化道呈现弯曲,细胞层次增加,前肠中肠后肠三段组织学结构区分逐渐明显,卵黄囊缩小,肛门形成,可以摄取外界细小的食物。此时将鱼苗由孵化容器中移入池塘饲养比较适时,过早过晚不利  相似文献   

12.
斑点鳟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为材料,进行了发眼卵的人工孵化及仔鱼的人工培育研究。对斑点鳟仔稚鱼的形态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参数。斑点鳟早期生活史的分期如下:初孵仔鱼全长14.25±0.45 mm,体重85±5 mg,肛门未开口,营内源性营养,脊柱末端向上弯曲;10 dph开始上浮,投喂卤虫;12 dph开口摄食,开始营内外源混合性营养;14 dph鳍膜消失,各鳍独立;16dph开始投喂配合饵料;24 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营完全外源性营养;34 dph,体侧形成8~9个幼鲑斑;44 dph各鳍的鳍条发育健全;60 dph幼鱼外形为纺锤形,与成鱼相同。研究表明,斑点鳟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长、肛门前长、水平眼径和头高的生长情况基本相同,0~16 dph生长速度较快,16~44 dph生长速度较慢,44 dph后生长速度再次变快。  相似文献   

13.
鲢、鳙滤食及消化器官的发育、构造与食性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晓明  孟庆闻 《水产学报》1992,16(3):202-212
本文通过大体解剖、显微解剖、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鲢、鳙不同发育阶段滤食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的相互关系。鳃耙左右侧对称,从外向内面积递减。鲢全长26mm时,分离的鳃耙间开始出现桥形横联;全长 85mm,开始形成外鳃耙网。鳙鳃耙的分化发生于全长 41—99mm。成鱼鳃耙均有许多粘液孔;仔鱼期鳃耙端部无粘液孔,鳃耙沟中有少量粘液孔,鳃耙基部侧缘有侧突的雏型。腭褶表面均有次级腭褶及微腭褶,微腭褶表面有味蕾分布。腭褶内部、咽上器官周围及每一鳃耙管外围均有与滤食有关的肌纤维群。鲢、鳙肠管的长度及直径发育早期相同,后期鳙的肠管短于鲢,管径大于鲢。滤食下限规格,鲢全长7.8mm 时为 25,全长56mm 以后为 10μ;鳙终生为 25μ。着重探讨了进食过程及有关器官在进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赤点石斑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是我省近年来发展起来网箱养殖的主要海洋经挤鱼类。为了解决苗种问题,我所从1985年开始进行人工繁殖的研究,但偏重于解决人工繁殖技术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16.
池养条件下黄河鲤仔稚鱼的生长及形态发育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生产试验过程,对黄河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研究了仔稚鱼的生长以及全长、体长、体重的相互关系。从初孵仔鱼发育至稚鱼约需12天左右,全长达到13.4-21.7mm。仔鱼期体长的增长大于体重的增长;而进入稚鱼期后,体重的增长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7.
露斯塔野鲮当年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和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露斯塔野鲮(以下简称野鲮)是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淡水养殖主要鱼类之一。1978年引进我国,1981年在我国人工繁殖成功。 Alikunhi报道野鲮摄食植物碎屑、浮游藻类和泥沙等。但对当年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和食性还未见有系统的报道。为探索野鲮在我国的养殖方式,更好地发展其养殖,作者对该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和食性的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鲢,鳙滤食及消化器宫的发育,构造与食性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明  孟庆闻 《水产学报》1992,16(3):202-212
  相似文献   

19.
黄鲷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人工暂养1周年的野生黄鲷[Dentex tumifrons(Temminck et Schlegel)]进行注射催产激素,成功完成黄鲷的人工繁殖、孵化并培育出黄鲷幼鱼。通过对人工催产所获得的黄鲷受精卵胚胎发育、卵黄囊仔鱼形态发育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黄鲷受精卵和初孵仔鱼比其他鲷科鱼类的略小,受精卵径为0.834~0.998 mm、油球直径为0.184~0.198 mm、初孵仔鱼全长2.25 mm。(2)在水温(19.5±0.5)℃、盐度34.0条件下,受精卵经36~40 h孵化出仔鱼。(3)3日龄仔鱼消化道开通,但还不能摄食;4日龄仔鱼下颌能自如活动并摄取食物,仔鱼卵黄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和内源营养混合期。(4)7日龄仔鱼油球完全吸收,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5)仔鱼在4日龄若未能摄食到食物则在8~9日龄开始死亡。文中还就黄鲷胚胎和卵黄囊仔鱼与同科鱼类真鲷、黑鲷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个不同水温的红鳍东方鲀育苗池的仔、稚、幼鱼的连续取样观察,分析比较在不同的培育水温对红鳍东方鲀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表明,在红鳍东方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的增温对红鳍东方鲀稚、幼鱼的影响效果明显,且不会降低成活率,从而可缩短育苗时间,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