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种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不断深入,导致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对旅游业影响较大。以现代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自然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法等风险评估方法,以空间分析、网格技术、数据展布等技术手段对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别从行政区、网格两种空间尺度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网格微观尺度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关键技术手段,并对比了行政区尺度与网格尺度评价结果。研究表明,两种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都具有可行性。吉林市、长春市的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较大,其余区域次之。对同一地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采用两种空间评价尺度,是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估向小空间尺度发展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胡粉宁  丁华  郭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7-10538,10586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从而对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7个主类进行类型结构及数量、质量评价,并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对其分布组合进行评价。总结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较高;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开发潜力;民俗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地域分异明显;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资源区特色突出。以期为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参考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等准则,构建符合中国农业特点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23个指标,从基地自然条件、资源产业价值、旅游开发条件和投资开发意愿4个方面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测量,同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订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按提出的评价体系对浙江省磐安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为后期的磐安县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证明了体系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建宁县森林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229-232,236
为对建宁县森林旅游资源科学分析评价,以期对建宁县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法和文献查阅研究法,对建宁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森林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概述.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分别从旅游资源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对建宁县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两大类13个亚类19个指标对建宁县森林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以巫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虎  涂建华  夏芬  李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48-14650
对巫山县旅游资源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在定性方面,对巫山县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层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然后采用定量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得出巫山县旅游资源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吉林省的自然地质概况,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针对吉林省的东部山地-植被覆盖区和西部平原-草原沼泽景观区等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阐述。选取了靖宇火山矿泉群地质公园、长白山火山地质公园、乾安泥林地质公园作为典型地质旅游资源加以细致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系统开发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并对部分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吉林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决定以发展长白山旅游业为吉林省旅游业龙头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的评价,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寻了其形成原因。随后,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为出发点,以实现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提出确保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有利于人们清楚了解本地区旅游资源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少、影响的大小;有利于决策者正确把握区域旅游资源情况,做出正确的开发、保护决策,使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用AHP法建立了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延安市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该评价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延安市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为延安市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旅游原则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确定了10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的评价指标:自然区域的旅游、欣赏和学习动机、旅游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旅游者的环境态度、社区对资源保护的态度、旅游收益投入保护、旅游对社区的经济效益、社区对保护区旅游的参与、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尊重,根据各指标总得分将生态旅游定性划分为3个等级.该方法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属于等级Ⅱ--部分生态旅游,应在为游客提供更多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建立社区参与机制以及融入更多的当地文化等方面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旅游资源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各评价模型中变量多、非线性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计算程序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能最大程度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利用文献比较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模型,重点分析了评价模型中误差取值,并将评价模型应用于几个主要城市的旅游资源评价中,其评价结果及误差范围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旅游当作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得吉林省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吉林省旅游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吉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吉林省的森工企业是吉林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可以说:“三分天下,必有其一”。但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森工企业纷纷转向经营,特别是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大量的森工企业人员分流转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从事了森林生态旅游,这些人员非常需要必要的岗位知识培训。为了保证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大作强这一绿色的无烟工业,我们旨在对森林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摸索和探讨,以保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吉林林业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了吉林省旅游业收入与农业,轻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产值及城市有公用事业基建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对如何合理开发吉林省的旅游资源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发展与区域环境之间联系密切,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环境,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同时,区域环境发展也得到了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支持、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评价吉林省旅游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利于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有着发展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本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产生了诸多矛盾。本文在讨论其不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吉林省农业旅游未来合理化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武术文化也可称是无形资产,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对其开发的是否合理对武术文化资源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即层次分析法,以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对其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估,得出各个对应指标的权重。结论显示:通过AHP法对河南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武术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得分较高,说明其融合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提出了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深度融合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庆阳市地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其森林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在全球回归自然旅游浪潮的推动下,大力开发庆阳市森林旅游资源将更具有前瞻性及影响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庆阳市开始建设森林公园,如今,其森林旅游业已有明显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庆阳市森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适合庆阳市森林旅游发展的科学合理途径,以促使当地森林旅游资源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伍新蕾  张颖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48-249,264
以发挥乡村的人文、自然资源优势,摆脱传统观念与产业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为出发点,对广东省河源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对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发挥旅游扶贫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推动河源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浙江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生态省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与生态旅游的目标完全一致.在生态省、市、县的建设指标中,与旅游或生态旅游相关的直接指标有旅游环境达标率,间接指标有物种多样性指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生态旅游对这些指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生态旅游的规范是实现生态省建设指标,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生态旅游通过教寓于游的潜移默化,对大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对当前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规范,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推动生态环境教育.虽然浙江几乎包括了北半球纬度30°地理带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但资源与环境只是载体,必须使它们成为产品才能有效地传播生态旅游形象.生态旅游品牌的创立需要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和一批符合国际高标准的生态旅游产品,旅游的各个要素能满足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要求.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