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 Kahn)近年在杂交稻繁殖制种田普遍发生,严重危害.1989~1992 年对该病发生与寄主关系作了试验观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稻粒黑粉病在常规稻栽培过程中发生轻微,但在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过程中却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及种子的质量,而直接关系到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殖工作的成败。据笔者1990~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试验,在常规条件下没有进行综防的田块发...  相似文献   

3.
稻粒黑粉病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病穗率一般达60%以上,病粒率10%左右。以往对该病的发病程度常用病穗率或病粒率表示,而对该病的分级,则采用稻曲病的分级标准。病情指数是衡量病害发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病情指数是依据分级标准及调查株数计算,故有必要对此病制定统一的分级标准,以便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6个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杂交水稻推广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格局出现的变化已引起了主要侵染源的变更,在杂交水稻种子(包括不育系种子)内的病粒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已成为来年稻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在土壤表面越冬的厚垣孢子则退居其次。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稻粒黑粉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稻粒黑粉病是一种最典型的母本特殊病害,它对大田普通水稻生产极少造成为害,但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中,发病普通而严重,一般损失l0%~20%,高的达50%以上。因此,对稻粒黑粉病的研究与防治成为杂交水稻制种上病虫防治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为褐飞虱为害损失的调查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褐飞虱各种田间受害状都有产量损失,各症状的产量损失率为25.8%~94.0%。以百穗实粒干重为统计标准,F=188.704**,达极显著差异水平。SSR多重比较,不同水稻被害状之间损失梯度明显。产量因素剖析表明,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文中举例说明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稻粒黑粉病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6块田抽样调查,经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强度测定,水稻粒黑粉病田间分布以聚集型为主。其中有5块田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式分布,仅有1块符合poisson分布。又经m*-x回归检验和Taylor指数的"b"值计算,前者得出m*=-0.445+1.02*-x,r=0.977。后者为logδ2=log0.3769+1.2245log*=-0.445+1.02*-x。表明随病害密度升高,分布趋向均匀。以5种抽样方法与对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以平行线抽样最接近对照且方便易行,可采用。抽样量为:#br#n=t2/D2(((α+1)/*-x)+β-1)=53.302/*-x+1.921依此可进行序贯抽样检索。田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穗基部发病重于中、上部,分蘖穗发病重于主穗。  相似文献   

8.
利用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强度对稻粒黑粉病空间分布作了测定,结果表明,以聚集型为主.其中有5块田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式分布,1块田符合Poisson分布.又经m*-x回归检验和Taylor指数的"b"值计算.表明随病害密度升高,分布趋向均匀.以5种抽样方法与对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以平行线抽样最接近对照且方便易行,可采用.抽样量,依此可进行序贯抽样检索。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穗基部发病重于中、上部.分蘖穗发病重于主穗.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供试17种药剂对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双效灵抑制效果较好;井岗霉素、农抗120抑制效果较差;其它药剂介于这二者之间。田间供试6种药剂对杂交稻母本粒黑粉病都有显著防效,且均较石灰处理土壤的防效好。其中速保利、多菌灵防效最好,分别达85.86%和67.52%;双效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次之,分别为53.02%、52.29%、44.79%;多效唑较差,仅为41.44%。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水稻稻粒黑粉病在我县杂交制种基地发生严重,对制种产量、种子质量影响较大,已成为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粒黑粉病为害的损失,我们在县良种场等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灭黑灵防治稻粒黑粉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黑灵防治稻粒黑粉病药效试验陕西省安康地区植保站(725000)王显安稻粒黑粉病(Tiletiahorrida),群众俗称黑粉谷或墨黑穗病。过去,在安康地区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但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制种田面积扩大,制种田母本发病率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
稻粒黑粉病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病粒率一般达10%左右。因此各地对其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主要发病因素特别是防治指标报道甚少。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大田调查,室内考种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在这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范西玉  许国 《植物保护》1994,20(6):24-25
稻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田侵染时期试验范西玉,许国(河南省信阳地区农科所464000)稻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最重,病粒率一般达20%~40%,重者50%以上,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本试验采用人工接菌和自然发病的方法,找出准确的侵染时间,为确定防治的...  相似文献   

14.
经人工模拟蔗苗枯心试验,得出甘蔗苗期枯心对蔗苗分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达显著水准,即分蘖率随枯心率的升高而提高。但与最终有效茎的形成及产量的影响不大。又经检测不同螟害节率的蔗株糖份等7项经济指标,得出蔗糖份随螟害节增加而下降,还原糖随螟害节上升而增加,建议放宽1~2代枯心苗的防治,加强3~4代螟害节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经田间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在水稻不育系D汕A和珍汕97A上的病穗率与病粒率之间的关系(简称P-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分别建立了两个育系上的P-S关系模型。协方差分析表明两回归方程的截距间有显著差异,并建立了两个不育系的P-S关系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6.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 (TaK.)Padw. et A. Kahn)是杂交稻繁殖制种田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大。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I-S关系)是植病流行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以及浸种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嘧菌酯和二硫氰基甲烷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MIC为0.4μg/mL,多菌灵的抑制活性次之,MIC为0.8μg/mL,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活性不高,MIC均大于1.6μg/mL。种子安全性试验表明,嘧菌酯在2.0、4.0、8.0μg/mL和多菌灵在4.0、8.0、16.0μg/mL处理3d和7d后,稻种的萌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二硫氰基甲烷在4.0和8.0μg/mL处理下,所选稻种的萌芽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该药剂在浸种处理后会影响所选稻种的萌芽,但其在低剂量处理下对稻种的萌芽率影响较小。关于稻粒黑粉病浸种处理的合适农药剂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年对豫北安阳市玉米黑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总结出该病具有发生因品种而异、区域逐年扩大、危害多集中于雌穗、程度逐年加重、局部受害严重的特点;分析其发生危害加重的原因,主要有田间菌源量大、外来菌源传播扩散、缺乏有效防治措施、气候环境条件适宜、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相关法律法规未阻止病害随种子传播等多方面;提出了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为主,以药剂处理种子和茎叶喷雾等化学防治为辅,同时搞好技术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稻粒黑粉病是影响杂交稻制种田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胡淼等(1987)、陈毓苓等(1992)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已有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制种粒黑粉病的侵染源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墨 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特占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芽殖附笺次生担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不育系柱头外率主、开发时间持续长而分散及恢复系花粉量是导致发病严重的主要寄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