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西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发病罗非鱼中分离获得2株呈B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海豚链球菌,结合PCR检测、PCR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致病菌株,能引起罗非鱼发生海豚链球菌病;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新霉素、氟苯尼考、菌必治、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但对氟哌酸、庆大霉素、痢特灵、链霉素、四环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灭活菌苗为免疫原,通过注射、浸泡、口服3种途径对体重为(100±10)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的第3、7、10、14、21天对试验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活性,以及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2天对所有试验鱼按照1.0×107cfu/尾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活力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的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射组罗非鱼的免疫能力明显高于浸泡和口服组,加强免疫组的免疫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3.
海豚链球菌疫苗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灭活菌苗为免疫原,通过注射、浸泡、口服3种途径对体重为(100±10)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的第3、7、10、14、21天对试验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中自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活性,以及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2天对所有试验鱼按照1.0×107cfu/尾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活力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的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射组罗非鱼的免疫能力明显高于浸泡和口服组,加强免疫组的免疫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广东佛山某罗非鱼鱼场暴发疑似链球菌病的病原情况,应用脑心浸液培养基、胰蛋白大豆琼脂 培养基对患病罗非鱼的肝、胆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获得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应用16S rDNA 引物进行基因序列鉴 定,并对被确定的链球菌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同时进行阿奇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10 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表明,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链球菌1 株,经16S rDNA 基因扩增鉴定为海豚链球菌;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海豚 链球菌和禽的副乳链球菌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奇霉素和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 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草药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抑菌活性,为生产中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153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罗非鱼(Tilapiasp.)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海豚链球菌(S.iniae)的体外抑菌作用,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153种中草药中,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三颗针(Berberis spp.)、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田七须(Panax notoginseng)、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田基黄(Hypericum japonicum)和五倍子(Galla chinensis)提取物对无乳链球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博落回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为(25.1±0.6)mm;博落回、千斤拨(Flemingia philippinensis)、田七须、甘草(Bidens bipinnata)、田基黄、败酱草(Patrinina villosa)、紫草、苦参(Sophora flavescens.)、补骨脂、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五倍子、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三颗针、翠云草(B.bipinnata)、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香薷(Elsholtzia patrini Garcke)对海豚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博落回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4.3±1.1)mm。对抑菌活性较强的中草药的MIC和MB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颗针和博落回提取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均较好。三颗针、博落回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31,0.63;0.63,1.25和1.25,2.50;0.94,1.88mg/mL。【结论】博落回、紫草、田基黄、补骨脂、三颗针、田七须和五倍子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温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免疫力及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试验和不同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补体C3)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与水温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别...  相似文献   

7.
对2006—2011年从广西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中分离的链球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二重PCR鉴定,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对经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临床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经鉴定共有22株临床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RAPD分析发现,所有菌株的电泳结果均在75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带型相同;结合Bachrach的研究结果,推测本试验中所分离的22株海豚链球菌的血清型均为Ⅰ型。本研究结果可为防治鱼类海豚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2006-2011年从广西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中分离的链球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二重PCR鉴定,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PD)对经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临床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经鉴定共有22株临床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 RAPD分析发现,所有菌株的电泳结果均在75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带型相同;结合Bachrach的研究结果,推测本试验中所分离的22株海豚链球菌的血清型均为Ⅰ型。本研究结果可为防治鱼类海豚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海豚链球菌鉴定方法,设计合成了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了其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及9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只能从海豚链球菌中扩增到特异性基因片段,供试的其它9种水产常见病原菌PCR扩增均呈阴性;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在20~30个细菌;方法可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检测到该菌;另外,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细菌鉴定很难将该菌鉴定到种的缺点,并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海豚链球菌鉴定方法,设计合成了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了其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及9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只能从海豚链球菌中扩增到特异性基因片段,供试的其它9种水产常见病原菌PCR扩增均呈阴性;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在20~30个细菌;方法可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检测到该菌;另外,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细菌鉴定很难将该菌鉴定到种的缺点,并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罗非鱼不同部位的粘液、作用时间、温度、p H及盐度等因子对无乳链球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不同部位粘液的粘附能力受温度、粘附时间和p H值影响较大,受盐度影响较小。孵育温度为35℃、孵育时间为120 min时,无乳链球菌对肠道粘液的粘附能力最强,粘附量达到4.052×10~7cfu·m L~(-1);其次是体表粘液,粘附量为6.480×10~6cfu·m L~(-1);鳃粘液的粘附能力最弱,为2.825×10~6cfu·m L~(-1)。当孵育时间少于180 min时,粘附量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粘附量在35℃下孵育180 min时,趋于饱和,达到5×10~8cfu·m L~(-1)。无乳链球菌对不同部位粘液粘附的最适p H值不同,肠道粘液、体表粘液和鳃粘液粘附力最强的p H值分别为5.0,7.0和8.0。  相似文献   

12.
选用体重为(14.43±0.96)g的345尾健康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40 d试验养殖,研究黄芪多糖脂质体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9 d,高、中剂量组黄芪多糖脂质体处理的罗非鱼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低剂量黄芪多糖脂质体处理的罗非鱼特定生长率与黄芪多糖对照的差异不显著,高、中、低剂量组的饲料转换率(FCR)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低剂量组的饲料转换率略高于黄芪多糖对照,第10天中剂量组的罗非鱼肥满度(CF)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第20~29天,中剂量组的罗非鱼增重率(WGR)及饲料转换率均显著高于黄芪多糖对照组,第30天中剂量组的罗非鱼肥满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和黄芪多糖对照;第30~39天,低剂量组的罗非鱼增重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黄芪多糖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低剂量组的罗非鱼特定增重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饲料转换率与黄芪多糖对照相当。试验结果说明黄芪多糖脂质体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100~200 mL/kg,可促进罗非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温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免疫力及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试验和不同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补体C3)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与水温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罗非鱼免疫力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具体表现为SOD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AKP活性在12h较28℃时显著上升(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则受到抑制作用,而补体C3活性在12h和24h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了10.99%和13.40%(P<0.05)。试验结果显示高温能够引起罗非鱼免疫力低下,使鱼体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强,致使罗非鱼因感染海豚链球菌造成的死亡率显著升高,为研究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爆发的环境机制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吉富罗非鱼对低温持续胁迫的死亡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罗非鱼对不同低温胁迫及其持续期的耐受性,采用人工降温持续胁迫吉富罗非鱼,统计不同低温协迫致死亡历时。结果表明:7.0、8.0、9.0、10.0℃低温持续胁迫条件下,吉富罗非鱼的半致死历时分别为12.25、17.00、25.00和31.50 h(P〈0.05),即持续低温胁迫水平越低,半致死历时越短;而相同低温胁迫持续期内,温度越低,死亡率越高。拟合低温持续胁迫下吉富罗非鱼死亡率和死亡历时的回归方程,发现在7.0、8.0℃持续胁迫下,死亡率与死亡历时呈幂函数相关,分别为y=0.0024x^2.2453(R^2=0.9667)和y=0.0013x^2.0554(R^2=0.9516);在9.0、10.0℃持续胁迫下,死亡率与死亡历时呈线性相关,分别为y=0.0552x-0.6854(R^2=0.9535)和y=0.0288x-0.2875(R^2=0.9523)。  相似文献   

15.
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注射剂量为500 μg·kg-1BW)胁迫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相关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C-LR能够对罗非鱼肝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MC-LR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GSH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被诱导;罗非鱼肝脏γ-GCS和GST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两次显著升高现象,在GST作用下,GSH与MC-LR结合会造成GSH的消耗,γ-GCS和GR的活性增强能够使GSH含量升高,从而使罗非鱼肝脏GSH能够维持一定水平;GR和GPx的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它们能有效调节罗非鱼肝脏GSH-GSSG缓冲系统,从而在减轻或消除由MC-LR侵入而造成的肝细胞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对环境盐度变化的适应性,将生长于淡水中的新吉富罗非鱼暂养在盐度为18的水体中,31 d后测定鱼体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鱼体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数(RBC)分别从淡水中的(63.80±0.38)mg/m L、(188.33±14.87)×1010个/L下降至(55.00±0.53)mg/m L、(161.67±6.64)×1010个/L,而白细胞数(WBC)出现增加,血浆比重、血沉方面变化不明显;生化指标中肌酐(Crea)、葡萄糖(GLU)、血浆总蛋白(TP)、钙(Ca)、磷(P)和氯(Cl)含量均较淡水中偏高,而尿素氮(BUN)呈现下降,表明广盐性的新吉富罗非鱼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面对水体盐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镉对罗非鱼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30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饲料镉添加水平为0、50、100、200、400 mg/kg的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养殖8周后,测定肝胰脏有关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随镉水平升高,罗非鱼肝胰脏MDA水平升高,200 mg/kg添加水平组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AOC水平逐渐降低,50 mg/kg时即可显著降低(P<0.05);CAT和SOD活性均先升高后下降,其活性分别在镉添加水平为50、200 mg/kg时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镉对罗非鱼肝胰脏抗氧化指标造成不同影响,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即可显著降低罗非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CAT活性最高;添加200 mg/kg镉可显著提高罗非鱼肝胰脏MDA含量,SOD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棉粕/菜粕/玉米蛋白粉/蚕豆的质量比为1∶1∶1∶1)分别替代0%、25%、50%、75%、100%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粗蛋白为30%)、等能(总能为20 kJ/g)的饲料,探讨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初始体质量为(7.16±0.81) 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的影响,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25%~75%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替代100%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的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影响;随着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比例的升高,罗非鱼全鱼粗蛋白质、灰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但肌肉的营养组成不受影响;除组氨酸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外,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无显著影响,100%替代组的肌肉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0%替代组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25%、50%、75%替代组和对照组,但各处理组的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为评价指标,罗非鱼饲料中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75%鱼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